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原因
“环保”这个词,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出现在公众面前。有数据表明,我国GDP以每年8%—12%的速度增长,环境损失却占当年GDP的8%—13%。目前,空气污染,各地频现PM2.5爆表、十面“霾”伏;饮用水被污染,土壤污染,如此种种,触目惊心。2012年国土资源部公布《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4929个监测点,水质量呈较差的监测点为1999个。2013年地区年初,雾霾先后覆盖了中国1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涉及东北、华北西南共10个省市。空气质量急速恶化。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铁珩说,土地污染已直接导致了食品质量的下降。据估算,全国每年受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2013年3月份以来的“某著名品牌瓶装水标准甚至不如自来水”事件,揭开不为人知的秘密,并深陷“标准问题”之争。这样一来使监督部门、行业协会一度信任不复,难以自处。如何解决标准打架的乱象,近七成的人认为主管部门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对混乱的瓶装水标准一锤定音,统一规范。2013年以来,浙江温州多条河流污染严重。“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成为微博火热的流行活动,面对网友的“盛情相邀”,令各地的环保局长都心生不安。这看似荒唐的另类“叫板”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值得关注和思考。“闹剧”也好“炒作”也罢,背后是百姓的心声。清新空气,干净的水,宜居环境,放心食品成为人们的热切期盼。诸多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地球的承载力在不断下降,已不堪重负。究其原因如下: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三高一低”的经济发展方式没有转变,过去长期重增长、轻环保的发展观念,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也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杀鸡取卵,竭泽而渔,重经济数量,轻经济质量。缺乏执法的力度。对污染环境甚至破坏生态的企业和行为执法不严,处罚乏力,污染环境的代价较低,这就使得这些企业宁愿被罚,也不愿意在企业内部采取治污措施。一味保护纳税大户,忽视了生态环境安全。环境监督管理主体缺位。环保部门一直将治理重点放在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上,农村生态环境未受重视,农户分散经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公民生态意识的缺乏,归根到底是唯GDP在作祟。公众个人的环保素质依然是环保活动中的一片“洼地”,并成为制约我国环保水平提高的最大障碍。调查发现,有47%的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向有关部门举报环保违法行为,而“经常”举报者则只占到了6%。这说明公众向有关部门举报环保违法行为的参与度还不高,对社会性的环保参与不太积极,是现代生态悲剧的一个深层次的根源。
二、改善生态环境的几点对策
(一)发挥政府职能,强化政策引导
与制度结合的监管才是有效的监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的呵护。我国现行法律大多只重视企业的法律责任,不规定或较少规定政府部门不依法履职的法律责任。一旦失去法律责任的威慑,政府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势必日益恶化。因此,在继续强调和坚持企业问责的同时,应大力加强政府问责。很显然,环境的恶化与治理环保部门责无旁贷。从这个角度看“,请环保局长游泳”盛行,也是有识之士对职能部门不作为的愤慨。“请环保局长游泳”的流行,意在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督促职能部门治理铁腕污染。另外,作为产品质量的监管者,相关标准的制定者,理应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让标准围着质量转,增强自身公信力,力保每一件商品的安全无害。出现问题应当反躬自省,而非强作狡辩。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地方,密切配合协调,真正做到凝心聚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环保的责任,环保部门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好抓实,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重视环保的良好氛围,“青山绿水”、“美丽乡村”才会成为现实。
(二)改善生态环境,强化综合治理
“下准一颗棋,走活全盘棋”。整合山区生态资源,盘活山区经济,使其跳出低端发展的陷阱。近年来,四会市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建设了首批生态文明村公41条,13个镇(街道)各创建了3个以上高标准的生态文明村。该市推进林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调整林业结构,坚持不懈造林绿化,全力打造绿色四会,构建和谐林业。据2011年调查数据显示,该市耕地面积8591公顷、造林面积61131.9公顷、退耕地亩数75公顷、城乡绿化率55%。饮用水源达标率100%、空气优良天数300天、灰霾天气148天。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20%、单位生产能耗下降率5%。肇庆新区作为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明珠。一直以绿色生态为“卖点”。该区凭山水意境,承砚都文化,定位为“国家低碳示范区”,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三个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思路吻合,步调一致。新区非建设面积共35.27平方公里,占规划区面积的30.7%。如此规划,强化山-城-水-岛的空间耦合和完整,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在治理污水方面,四会市做法可圈可点。全市总轮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成为“全国绿色小康县”,在示范县建设过程中,四会独水河全长21公里,流经四会新江、大沙和肇庆高新区。此前,存在众多电镀、印染、纺织等重污染企业,区域内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肇庆与四会两级环保部门还不断加强执法力度,对排污不达标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并限期整改,逾期未能完成整改的依法关停,已关停了9家重污染企业,拆除超规模电镀生产线23条。到目前为止,肇庆市直接投资近10亿元,基本完成了整治独水河任务内各项整治工程,并逐步发挥整治成效。明显提高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由此可见,“生态立市”成为众多城市的战略选择。
(三)加强宣传教育,引领绿色思维
广东省《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实现“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事事关乎民生。《方案》提出:“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贯彻落实《方案》的要求,环保教育应注重从学校抓起,针对本国特点,编写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环保教材,在各类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引导人们接受资源节约型绿色消费观念。另外,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开放社会与民众的舆论监督。近年来的大量事实表明,许多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件甚至环境群体性事件大多是由于环保行政监管缺乏公开透明和民主参与而造成的。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释放内需潜力,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和服务消费”,这是“绿色消费”第一次提到中央决策的层面。“绿色消费”,内容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对物种的保护。所以,可持续消费是绿色消费的精髓。可持续是环境保护的一个关键词,讲的是一种平衡。落实可持续消费,就要从生产和消费一体化的生态环境观念来理解。从身边小事做起,如节水、节纸、节能、节电、多用节能灯,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尽量自备购物包,自备餐具,尽量少用一次性制品。同时,要提倡、鼓励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科技,鼓励企业增加技术投入。如废弃节能灯“一扔了之”将带来相当大的隐患,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政府部门应当明确责任,谁回收,谁处理。同时企业应改进生产工艺,从源头上解决废弃节能灯污染的途径。加强宣传教育,鼓励和引导公众珍爱自然、保护生态、践行绿色消费,在人人参与、共建共享中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四)促进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按生态规律办事,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最优化,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生态旅游,被视为绿色旅游消费“,天人合一”的游憩方式。它不是一种纯经济活动,强调对资源的永续利用。由此可见,两者是一致的。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的灵魂,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载体。促进建设生态文明与发展生态旅游的良性互动,可以实现两者的双赢。近年来,肇庆市作为“岭南古郡”、“山水名城”,是广东著名的“千里旅游画廊”。以砚洲岛为核心的江岛生态休闲带,基本保持原生态,兼顾公共休闲,生态体验,打造面向大众的高端养生度假景区;借助端砚文化、六祖文化、龙母文化交汇融合的优势,着力打造具有生态旅游特色的人文景区。2011年度全市景区接待人数数据显示,七星岩达1787989人次,鼎湖山984858人次。四会市贞山风景区接待人数也达390000人次。区内还有很多家庭度假区及农家乐等体验场所,让游客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品尝山珍佳肴,全身心和自然融为一体,让人流连忘返,驻足神往。生态旅游发展越普遍,越深入,接受生态教育的人越多,群众的生态意识就越强,就越有利于提升生态文明理念。事实表明,为了GDP牺牲环境换来经济效益,终究是得不偿失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我们每个人都憧憬着能在“万里无云万里天,一程圆月一程船”的安顿性灵的环境中,圆月相伴,生命可待。相信,只要我们携手努力,珍爱自然,保护自然,走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国好生态。且当风停雨霁,波光潋滟之际,我们必定托起一个山明水秀,天朗气清的美丽中国。
作者:黎敏贤单位:中共肇庆市委党校四会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