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下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对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态文明建设下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对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生态文明建设下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对策

摘要:党的明确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该文以此为背景,针对拥有“世界三遗之城”资源禀赋的都江堰市,通过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提出应充分发挥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把握成都市提出的“西控”战略实施形成的政策利好,保生态、强旅游、促发展,进一步加快都江堰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都江堰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党的十八大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提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基于该背景,成都市立足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体会,立足于对成都历史、现实、全局、长远的多重考量,提出实施“西控”战略,就是要以控增绿、以控促优、以控提质,推动西部区域生态提升、空间优化、产业升级。成都市确立了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明确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这当中,属于西控区域的都江堰市,如何把握政策利好,保生态、强旅游、促发展,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宜人、宜业、宜居、宜游的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应当深入研究。

1都江堰市旅游资源优势

1.1便利的交通地理位置

四川省都江堰市位于103°47′-107°25′E、30°45′-31°22′N,居于成都平原岷江上游、成都平原西北部,距离成都市48km,因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是成都平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川西北水利枢纽及成都平原的水源保障地,也是成都平原的生态保障。

1.2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都江堰市具有4500年的文明发展史和2000多年的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道教而闻名,因治水而兴盛。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形象宣传品牌,声达全国,享誉世界。纵观中国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治水历史。从上古时代的大禹治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孙叔敖、西门豹治水,治水安民始终贯穿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回望天府之国的兴起与繁荣,可以说避水、治水、兴水贯穿了4500年城市文明史的全过程,记载着天府农耕文明的缘起、发展和繁盛。起源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而处于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是道教祖庭之一,位列道教“第五洞天”。道教势盛时,宫观多达70余座,现在保留下来的还有38座。

1.3优美自然的生态环境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森林覆盖率为60.00%以上,全年平均气温15.2℃,空气质量优良率年均达93.30%,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00%,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一直享有“长寿之乡”“天然氧吧”的美誉。优良的人居环境有利于居民延年益寿。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都江堰市人均预期寿命为77.1岁,比全国71.4岁高出5.7岁。

1.4丰富的旅游资源

都江堰渠首三大主体工程修建在岷江出山口处。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灵岩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世界自然遗产大熊猫栖息地、龙池国家森林公园、龙池虹口生态保护区、灌县古城、普照寺、沪都农庄3个AAAA级景区等各具特色的独特旅游资源。拥有“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大世界遗产,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三遗之城”。

2该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2.1旅游发展质量不优

该市缺乏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旅游产品,景区游、观光旅游特征明显,游客停留时间较短、消费水平低。2017年都江堰市过夜游客占比仅26.0%、平均停留时间2.61天,低于成都市2.8天的平均水平;人均消费832元,低于成都市1644元的平均水平。

2.2旅游品牌营销不够

对独有的水文化、道文化、养生文化、都江堰精华灌区、川西林盘等包装策划不足,缺少媲美“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类的精品力作。同时,旅游消费新场景营造不足,缺乏如锦里、宽窄巷子一类的旅游消费地标。

2.3旅游国际水平不高

都江堰市是“世界三遗之城”,拥有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世界级旅游资源,但缺乏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2017年入境游客接待量65.1万人次,仅有对标城市云南丽江市(118.58万人次)的1/2,不足湖南张家界市(355.89万人次)的1/5。

2.4旅游带动作用不强

近几年该市游客数量增长有下滑趋势,2013—2017年旅游人次分别增长8.90%、6.70%、6.40%、4.50%、4.90%。主要原因是旅游产品没有足够吸引力让游客来消费。2017年游客住宿、交通、景区门票等传统基本消费占比达76.71%,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和贡献程度有所降低。2017年都江堰市旅游总收入195.9亿元,占成都市旅游总收入比重仅6.10%,低于对标城市西湖区杭州市的10.80%、丽江市占云南省的10.08%、张家界市占湖南省的35.06%。

3建议对策

结合该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重新梳理都江堰市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深化旅游发展战略,用好用活宝贵资源。

3.1坚守定力,以科学思维践行“西控”战略

西部区域自古就是成都重要生态屏障和精华灌区,是成就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美名的核心区域,是实施“西控”战略的核心区。比如,精华灌区从紫坪铺水库发端到黄龙溪,全长150km,可以此为轴线形成都江堰灌区景观游环线,扩大都江堰旅游声势,吸引更多的游客。坚持以控促优,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秉持精心设计、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匠心精神,把整个都江堰作为一个大的景区、大的旅游区。持续保护修复“川西林盘”,还原城市乡愁,呈现“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城嵌田园”的美丽画卷。

3.2借势用力,以宽广视野大力提升国际化旅游水平

在游客“愿意来”上下功夫。加快建设全球顶级旅游IP,切实提升境外宣传营销水平,持续深化与国际友城、世界旅游组织等交流合作关系,走出去开展特色营销活动。利用国际媒体平台,讲都江堰故事,传都江堰声音。用好用活过境免签政策等,适时研究鼓励航空公司、旅游企业组织国内外游客到都江堰观光旅游新方式,持续提升旅游获客能力。在游客“留得住”上下功夫。将游客变“留客”的关键是“夜间消费”。可以大力丰富“夜游都江堰”内容,如加强美食街区、商业街区、娱乐街区建设,可以对标宋城千古情、西安长恨歌等知名演艺品牌,提升青城蜀秀文化演艺内涵和全球影响力,探索特色水秀表演、灯秀表演和特色民宿体验,不断用有创意、有看点、有玩头的产品拨动游客心弦。在游客“舍得花”上下功夫。以内容为王、文化为魂、创意为本、科技融入、体验至上的思路,针对不同国籍、民族、文化背景的游客,配套开发观光、科普、会展、运动、养生等精品业态;借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经验,打造独具都江堰韵味的旅游文创产品;也可以打造花卉园林游览、高端民宿体验、生态健身、康养服务等旅游场景,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消费需求。同时,应全面提升旅游服务的精细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适时加快并提升当地“大数据”建设,为旅游运行监测、公共服务和旅游营销提供智慧支持。

3.3深挖文化潜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宜人、宜业、宜居、宜游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

可以在深度挖掘和利用“道文化”“水文化”“山文化”“熊猫文化”方面发力,打造道文化研究和体验的世界目的地,世界水利文化发展、研究、探讨和体验的圣地;高山探险与度假野营、河谷漂流的目的地和研究、了解、观赏熊猫的世界目的地等,通过深度挖掘“清明放水节”“青城武术”“聚源竹雕”等非遗文化资源,在加大保护和传承中焕发新的活力。

4结语

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具有天然的耦合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旅游目的地发展重要手段,旅游目的地发展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动力支撑。在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结合方面,都江堰市应加强研究,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换通道,把生态文旅资源转化为绿色发展势能,在全球旅游城市建设体系中找定位、谋发展,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1]成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2017-10-27).

[2]李熙.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旅游发展途径研究-以雅安市为例[J].城市旅游规划,2017(3):157,159.

[3]史晓露蒋君芳.成都确立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目标[N].2017-12-12(1).

[4]田怀新.力争率先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国际化生态旅游城市[N].2019-1-14(9).

[5]邓茜.都江堰旅游品牌的价值效应研究[J].商业时代,2012(16):137-138.

[6]廖光萍.青城山发展道教养生旅游的资源评述[J].城市旅游规划,2016(1):175-176.

[7]都江堰市大青城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R].中国旅游研究院,2012.

[8]王承云,陈政融.都江堰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思考[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7(5):85-88.

[9]马振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发展转型升级[N].中国旅游报,2019-5-31(3).

作者:何秦 单位: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