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探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探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探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取得巨大的成就,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暴露出很多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矛盾。针对该现象,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兼顾生态环境。本文主要围绕乡村经济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期间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点,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要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将其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才能更容易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但是我国乡村经济发展期间,还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经济格局,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不能协调发展,为此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引入新型农业机械设备,形成新型的生产模式,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形成我国特色的乡村经济格局。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和谐共存为主要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追求人、社会、资源等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蕴涵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真谛,准确阐述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发展乡村经济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一)有利于转变落后经济发展观念,改善生活环境

一些村民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其阻碍乡村经济发展。在农业生产期间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这种观念会影响到村民的行为,内心抵触生态文明建设,日常生产时可能出现一些破坏行为。事实上,通过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包括气候、土质、地理位置等,选择最适合当地的农作物,一方面可以控制种植难度,减少劳动负担,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更多经济收益,达到增收的目的,在实行新型种植模式以后,农民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其中。

(二)有利于实现城市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相统一

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环保,并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措施。同样,在乡村经济发展期间,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式,推动乡村环保事业发展,逐渐缩短乡村与城市的差距,共同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奋进。(三)转变乡村原来的农业发展模式乡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乡村开始调整经济格局,将绿色农业放在首位,转变原有农业发展模式,在保护生态文明的同时发展农业经济,在生产期间减少化学肥料使用,一方面可以减少肥料对土壤的污染破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农作物上残留的化学物质,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食物。

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在乡村经济发展期间,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让两者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站在保护环境的角度上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才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业

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正确的经济发展观,因此在乡村经济发展期间,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追求速度,要形成新的经济组合模式,不能发展单一的经济模式而要将各种资源组合运用,才能注入新鲜血液,营造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同时还要做好推广工作,对于已经破坏的生态环境,则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治理保护工程,才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后续的乡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要建设新型农业,就要加强乡村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可循环资源,才能更好地缓解资源紧缺的矛盾。相关部门可以加强新型技术的宣传,深入乡村教授各类新型技术,例如沼气制作技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乡村的农作物秸秆数量庞大,用于制作沼气可以提供能源,同时避免火烧秸秆引发污染问题,制造出来的沼气用于厕所、自来水改造等,可以实现对水源的净化处理,减少蚊虫繁衍,为农业种植奠定良好的基础,避免出现虫灾。

(二)重视农业技术的研究及创新

要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要从农业生产入手,传统技术存在较多弊端,为此可以加强技术革新,选择关键性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例如病虫害防治、农作物研发等,以往的研发工作重点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现阶段要转变思想观念,将提高农作物品质放在首位,推广新型农作物,尽可能提高科技成果转换率。国家应出台相关扶持性政策,给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以足够的资金支持,为农业种植业提供帮助,提高农业收益。

(三)推动农业经济结构改革

现有的农业经济体制存在不足,需要优化改革,首先加强新型农业设备的采购,实现机械化作业,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工业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累积了经验及理论知识,可以将工业改革的经验运用到农业经济结构改革中,实现对现有乡村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一方面可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快速推动农业改革。其次,相关部门则要加强对农业改革的扶持,出台一些合理的鼓励政策,帮助农民购置现代化设备,可以逐渐实现机械化生产,推动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采用机械设备替代劳动力,农民也可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最后,还要加强对农作物质量的监测,一方面是为了建立科学完善的质量标准,实现对农作物质量的全方面管控,另一方面可以让农作物更加安全,出口给其他国家,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四)大力发展农业区域化

农业区域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进程,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以东北平原地区农业发展规划为例,东北平原以外向型、城郊型农业模式为发展方向,在中部与西部地区根据区域不同条件制定了农业发展计划并达成了区域生态平衡。在东北中部地区,当地采取了以小麦种植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优势作物的种植和补充性农业养殖实现区域农业经济协调发展。而在东北平原西部,则充分考虑了当地生态环境恶劣的现实条件,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先措施,在生态环境改善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畜牧业,从而实现区域农业生产的协调发展。我国农业区域面积辽阔,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水文、土壤等生态条件差异,因此乡村经济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地的生态特色,在践行农业生产规律的基础上做到区域发展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五)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业生产标准及农产品质量标准

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应当以统一规范的农业生产标准及农产品质量标准对农业市场进行严格规范。首先,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形成制度化的农业生产、销售链条,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加工到市场流通都有切实可依的条文规范。其次,有关部门应当做好农业生产的监督管理,以切合实际的法规政策为依据,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等各个环节做好对农产品的质量管控。具体而言,规范化的农业生产管理需要从种苗、种畜检疫购进的源头开始,对机械设备及化肥农药等有关设施用品的功效和质量都做好严格把关,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食品安全要求,从而构建起科学化、标准化的农业发展模式。

(六)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若要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科学的检疫准入基础上,通过交易制度的完善和销售渠道的拓展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农产品交易制度的完善依托于相关法规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农产品交易提供良好的环境。农产品销售渠道的拓展,可以借助当今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搭建起广阔的农产品交易平台,从而为买方与卖方提供便捷的渠道服务,提高交易质量与效率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不断优化财政支持生态文明型乡村经济发展的方式方法

(一)实施惠民支农政策

通过财政手段优化支持乡村经济发展,应当以惠民性质的农业支援政策为基础,通过农业税费改革、良种补贴以及借助价格杠杆调节农业经济等方式,予以农业生产者财税优惠并减轻经济压力。政策扶助是政府以财政手段支援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基础前提,支农政策得以顺利实施,首先需要明确相关部门机构的权责划分,实现支农工作的公开透明,保障各项政策可以切实落实;其次要充分了解农业生产动态,根据地方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供科学的政策支持;第三要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配合支农政策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增长最大化。

(二)加强农业财政管理

良性的农业财政管理是实现财政手段优化的关键所在,要实现乡村经济增长,必须加强乡镇政府财政管理力度。乡镇政府财政管理的加强,一是要制定规范的财政管理制度,通过工作人员素养的提升,强化乡镇财政管理水平;二是要调整上缴财政金额和支农资金补助,转变市区代为编制预算的财政工作模式,实现财政资金由市区到乡镇的支付转移,将财政主动权交还乡镇;三是要实施透明的乡镇资金流动管理措施,通过公开报账等方式监测财政资金动向,实现报账流程、资金支出的公开化。

(三)加大农业补贴资金投入

在生态文明型乡村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大农业补贴的资金投入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重视对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的营造,实行科技、水利、环保及粮食安全与农业资源储备方面的补贴,以此弥补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与效率;重视对农业生产及其技术的革新,实行农业收入保险、灾害救济等方面的补贴,以此强化地区农业生产援助,为农业生产提供支持;重视对农业生产者经济效益与合法权益的保障,实行农产品价格、出口及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肥料、灌溉等方面的补贴,以此减少市场形势变化、生产者经济压力等因素对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农业生产与农产品贸易提供切实可靠的保障;重视农业生产与生态文明同步发展的平衡关系,实行休耕、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补贴,以此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四)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

为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推动生态农业进程,应当不断强化农业产业化建设。首先,加大资金技术投入,研究培育高产高质新品种,推动农商产业基地建设。其次,加大人才投入,提高农业生产者生产与经营水平,充分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以高品质生产成品为根基,增强农产品交易规范性,加大农商宣传力度,构建出特色农产品市场。同时,利用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拓宽农产品交易渠道,创新农产品交易模式,实现农商产业可持续发展。

(五)突出农业科技推广投入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加大资金投入,只有把握核心技术才能提高农作产量,财政部门从点、线、面三个层次进行农商扶持,建立农业技术展示区,每个乡镇以科技展示区为核心,建立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二是选择乡村示范基地,形成以农业科技为核心的示范区,三是支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村形成一个包括技术推广、农民培训、防病治病、信息服务多功能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同时,还应加大农业科研、农民培训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六)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一是突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在确保重点水利项目建设资金需要的同时,实施“小工程大群体”,投入一定资金广泛开展乡村小水利建设,以普遍增强乡村农业抗旱、防汛、蓄水、灌溉等能力。二是安排结构调整扶持生产资金、农技推广补助资金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用于良种繁育、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病虫害防治以及支持改造中低产田。通过扶持。提高乡村集体统一的功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挥双层经营积极性,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县乡财政财力有限,支农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当前县(市)财政大多财力严重不足,加之硬性增支因素较多,为保工资兑现,保政权机构正常运转,保教育、社保等重点支出,使得部分地方预算内安排的支农资金远远低于《农业法》的规定,而乡镇财政则更无力直接投入农业。

四、结语

综上,农业经济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为此要加强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现阶段,国家倡导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经济则要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优势,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才能找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实现优势互补,逐渐发展节约型及集约型农业,给人们提供安全放心农产品的同时还可以保护当地环境,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梅,代和平,桂峰.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优化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8(08):256+258.

[2]金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格局优化的措施[J].时代经贸,2018,440(15):15-16.

[3]冯洁.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之对策思考[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10):162-163.

作者:王文君   单位:中国共产党黑河市委员会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