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耐铅真菌对土壤中铅影响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贾婷婷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公用事业公司
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尤其是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因其隐蔽性、不可逆性和积累性的特点,对土壤圈生态系统以及人类健康构成巨大的潜在风险。土壤重金属通过植物吸收作用并经由食物链进入人体,最终在人体内积累,并产生严重危害[1-2]。当重金属进入血液中会引起多种疾病如贫血、高血压、肾炎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土壤中铅的来源是多途径的。首先是成土母质本身含有铅,不同的母质、成土的过程所形成的土壤中铅含量的差异很大[3]。此外,人类工农业生产活动也造成铅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最终造成铅在土壤中的积累[4]。目前,铅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采用物理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5]。笔者从生物技术角度出发,通过室内分离筛选,结合生物试验,从当地石灰性土壤中筛选出一些耐铅菌株,为铅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
1材料与方法
取某建筑工地3m深的生土。主处理为加耐铅菌株处理M1、M2、M3、M4、M5,以不加耐铅菌株的M0为对照。其中,M1为奈瑟氏球菌科;M2为硫杆菌科;M3为硫杆菌科;M4为青霉;M5为腐霉科。副处理为铅处理,设500、1000、1500mg/kg3个水平,分别以Pb1、Pb2、Pb3表示。每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在玉米幼苗期、拔苗期、抽穗期、收获期分别采集土样。每盆选3点均匀采样,取样深度为20cm。每盆所采新鲜土样充分混匀后,风干磨碎过筛,备用。分析项目为交换态铅和碳酸盐态铅含量。
2结果与分析
2.1耐铅菌株对土壤交换态铅的影响
交换态铅在土壤环境中最为活跃,活性大,毒性也强,易被植物吸收,也易被吸附、淋失或发生反应转化为其他形态[6]。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玉米生长期的增长,土壤中的交换态铅含量在0.05水平显著下降,下降率最高达50%。在Pb1、Pb2、Pb3不同铅浓度水平上,交换态铅含量随施铅量的增加而增加。在Pb1水平,交换态铅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处理M5>处理M2>处理M3>处理M4>处理M0>处理M1,处理M5比处理M0提高了近1.3倍;在Pb2水平,交换态铅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处理M3>处理M4>处理M2>处理M5>处理M1=处理M0,处理M3比处理M0提高了1.15倍;在Pb3水平,交换态铅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处理M3>处理M4>处理M1>处理M0>处理M5>处理M2,处理M2比处理M0降低了1.06倍。在幼苗期主处理中处理M0与处理M1、处理M2、处理M3、处理M4、处理M5差异在0.05水平显著,在拔苗期处理M1与处理M2、处理M3、处理M4、处理M5差异在0.05水平显著,处理M0同处理M1;副处理Pb1中的交换态铅含量与处理Pb2、Pb3中的交换态铅含量差异在0.05水平显著。经M1菌处理后,交换态铅含量一直较低,并且与空白差异在0.05水平显著,可得处理M1对交换态铅有明显的效果。处理M5也可让交换态铅含量降低。主处理M2虽然与空白差异不显著,但是在高浓度铅条件下,它对降低交换态铅含量仍有显著的效果。
2.2耐铅菌株对土壤碳酸盐态铅的影响
从图2可以看出,在Pb1、Pb2、Pb3不同铅浓度水平上,土壤中碳酸盐态铅含量随施铅量的增加而增加。在Pb1水平,不同时期碳酸盐态铅含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处理M4>处理M5>处理M2>处理M3>处理M0>处理M1,处理M4比处理M0提高了35.7%,处理M1比处理M0降低了3%;在Pb2水平,其顺序为处理M5>处理M4>处理M2>处理M3>处理M1>处理M0,处理M5比处理M0提高了2倍;在Pb3水平,其顺序为处理M5>处理M4>处理M0>处理M3>处理M2>处理M1,则处理M5比处理M0提高了23.2%,处理M1比处理M0降低了43.3%。在收获期,主处理中只有处理M5与处理M4、处理M2差异在0.05水平显著;副处理中,在Pb1、Pb2不同浓度下,处理M2、处理M1碳酸盐态铅的含量差异不显著。此外,Pb1、Pb2、Pb3的不同浓度下碳酸盐态铅的含量差异在0.05水平显著。处理M3土壤碳酸盐态铅含量呈倒“V”型,且与空白差异在0.05水平显著,说明硫杆菌科菌株对碳酸盐态铅含量的影响起主要作用。而该菌株对碳酸态铅含量的影响虽然不显著,但是在低浓度铅时对于降低碳酸盐态铅有明显的作用。
3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铅污染土壤中,经过耐铅菌的处理后,2种铅形态含量大小为碳酸盐态>交换态。对于交换态铅,处理M1、处理M5含量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随着施铅量的增加,处理M2交换态铅含量减少,说明硫杆菌科菌株在高浓度铅时固定交换态铅的作用明显。对于碳酸盐态铅,处理M3下,其含量随着施铅量的增加呈现倒“V”型;处理M5下,其含量会随施铅量的增加而增加。总之,为减少交换态铅含量,可以施用M1、M5菌株;如果在高浓度铅的地区,还可以施加M2菌株。而对于碳酸盐态铅,M5菌株在低浓度铅污染的土壤施用会降低其含量。
在土壤化学和环境化学研究中,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分离出化学上认同的化学形态。当前往往用各种不同的浸提剂对土壤中的铅进行连续提取,并根据所使用的浸提剂对铅的形态分组。因此,所谓土壤铅的形态都只是操作定义上的形态。一般,将土壤中的铅分为水溶态、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留态等。因浸提剂系列的组成和浸提方法不同,上述分组方式也有变化。研究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应着重于各形态对生物产生的毒性,以便为准确预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临界质量,防止并缓解土壤污染提供可靠依据。而该研究仅对作物在苗期时的土壤中铅形态做了研究,今后还应进行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