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土壤石油污染恢复试验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赵首彩1张松林2董庆士2作者单位:1.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2.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植物园区土壤中设立行距60cm、面积2.5m2(2.5m长×1m宽)的16个小区,进行田间紫花苜蓿人工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试验。试验共包括6个污染水平,每个水平两个重复,同时在试验区两侧设置4个空白对照,按照正交设计法依次在6个污染水平的土壤中均匀拌入一定浓度的石油和肥料(尿素和磷酸二氢胺1:1,见表1)然后在16个小区里种上苜蓿籽,根据苜蓿生长发育阶段采集样品,同时采集对应土壤样品供试验研究。
土壤污染物去除作用主要有植物吸收、降解、叶面挥发、微生物降解、土壤挥发、光降解、向下淋滤等过程。修复试验结束后,紫花苜蓿及其各部分中石油污染物状况。相比之下,全株去除贡献率在51.56%~126.49%,全株富集率在49.18%~116.12%。紫花苜蓿植株各部分对石油污染物去除贡献率,叶部为35.10%~93.86%,茎部为6.07%~21.95%,根部为0.85%~10.69%;以叶为主,其次为茎,仅为叶部的23.07%,最后为根,仅为叶部的8.85%。紫花苜蓿植株各部分对土壤石油污染物富集率,叶部为33.47%~86.16%,茎部为5.78%~20.15%,根部为0.76%~9.82%;以叶为主,其次为茎,仅为叶部的23.07%,最后为根,仅为叶部的8.85%。这表明紫花苜蓿非常适合于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而且富集污染物位于植株地上部,便于收获、集中处理。
施肥对紫花苜蓿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试验效果的影响
田间修复试验结束后,全株去除贡献率施肥组为不施肥组的0.81倍,全株富集率施肥组为不施肥组的0.85倍,显示施肥有助于促进土壤石油污染物的去除,抑制植株对石油污染物的积累作用。
投配量对植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试验效果的影响
苜蓿全株扣除空白含量与石油污染物投配量和土壤石油去除量之间正相关关系不显著,与全株去除贡献率和全株富集率之间相关性很差,反映了投配量对苜蓿全株扣除空白含量影响不大,全株去除贡献率和全株富集率可能与植物性质有关。
种植空白石油污染土壤中饱和烃、芳烃、酯类和极性化合物浓度
种植空白部分土壤石油污染物族组分,空白以极性化合物为主,其次为芳烃化合物,饱和烃和酯类化合物比例相同;污染水平6以极性化合物为主,饱和烃化合物比例大大增加,芳烃化合物比例大大降低,与酯类化合物比例相近;污染水平3和5以饱和烃化合物为主,其次为极性化合物,芳烃和酯类化合物比例较低。
种植苜蓿石油污染土壤中饱和烃、芳烃、酯类和极性化合物浓度
种植苜蓿组土壤中石油污染物主要赋存于0~10cm层段,10~20cm层段含量很低。种植苜蓿组空白土壤石油污染物族组分以极性化合物为主,其次为饱和烃,芳烃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浓度大体相同。在0~10cm层段,种植苜蓿组部分土壤石油污染物族组分扣除空白族组分浓度,污染水平3和6以极性化合物为主,其次为饱和烃化合物,水平3酯类化合物浓度大大降低,水平5极性化合物为主。
紫花苜蓿中饱和烃、芳烃、酯类和极性化合物的浓度
紫花苜蓿叶和茎中石油烃族组分浓度,各种污染水平都是极性化合物的浓度最高,其次是酯类,饱和烃的浓度最低。与石油烃类浓度一样,紫花苜蓿各部分扣除空白饱和烃、芳烃、酯类和极性化合物浓度相对比例,水平3茎饱和烃浓度较高外,均是叶最高、茎次之,根最少。
紫花苜蓿与土壤石油污染物族组分变化比较
紫花苜蓿与种植组土壤相比,相对富含石油污染物;就族组分而言,相对富含芳烃、酯类和极性化合物,相对缺失饱和烃组分。通过水平3和6相比及水平5和6相比,说明施肥促进了紫花苜蓿对土壤石油污染物饱和烃和芳烃组分的去除作用及酯类和极性化合物组分的相对富集作用;投配量增加紫花苜蓿富集饱和烃和酯类组分相对加强,对芳烃组分的富集相对减弱。
通过试验发现,石油污染物主要赋存于土壤表层,向下迁移率很低,有助于防止污染物扩散,污染地下水。从种植紫花苜蓿前后的土壤石油污染物族组分比例来看,种植苜蓿前各组分的浓度远高于种植后各组分的浓度,反映了紫花苜蓿种植修复对污染物各组分均有很好的降解和去除作用。紫花苜蓿对石油去除率在90.07~96.10%,是种植空白的1.6~5.2倍。
简言之,紫花苜蓿确实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修复效果,充分显示紫花苜蓿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