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探索人口红利消退后的终身体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探索人口红利消退后的终身体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探索人口红利消退后的终身体育

1积累健康资本应对人口红利消退

1.1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内涵

人口经济学家Mason认为,如果具备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即使人口红利消退,国民经济发展仍能从老龄化的人口结构中获得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二次人口红利.人口素质包括教育素质和健康素质,在老龄化社会里,劳动者的健康素质尤为重要.杨建芳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资本和教育资本通过相互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体质越健康,从事生产劳动的可持续年限就越长,投资教育的回报就越多.人口经济学家把老龄化的初始时期看成是形成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时期,要延续老年人的生产性,取决于能否保持其健康性,从劳动力供给来看,在劳动力绝对数量减少的背景下,只有充分使用劳动力——延续老龄人的生产性,才能实现二次人口红利.健康老年人的经验、知识、技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这种人力资本积累会加速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实现知识的外部经济效益;老年人积累的各种人力资本不仅能继续为生产提供动力,而且能够为年轻人群树立榜样,如果年轻人群能够对保持自身健康、延长自身劳动年限和适应未来老龄社会充满信心,就有可能实现二次人口红利.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主要内涵,国民健康问题已成为决定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1.2终身体育是构筑国民健康的支柱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从生到死参与体育活动并接受体育教育,包括家庭体育、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等.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指出:“必须有一种全球性的终身教育制度来保证体育运动实践贯穿到每个人的一生.”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体育健身和医疗保障是构筑国民健康的两大支柱.在人口红利消退的初始时期,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也正面临着需求增速快、负担重和公共投入不足的困难,在国民健康系统工程中,终身体育具备公共投入少但回报率却很高的特征,它是国民健康系统中生产性强、最活跃的因素.法国名医蒂素说:“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任何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人们在进入老龄阶段后的医疗保障往往是失去工作能力后的消耗性支出,属于亡羊补牢性质的,而终身体育却是继续保持老年人劳动能力、延长劳动年限的保障行为.如果国民体质不断增强,体育投资就可以抵消部分医疗保障投资.人们在青壮年期间的体育健身投入,不仅能保持其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更能为人们步入老龄阶段后继续保持其生产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育健身投资成本低,其获益的时间却贯穿人的生命全过程.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能有效地预防疾病,它不仅能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机能,而且能引导人们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消除影响健康的隐患.终身体育作为恢复人的本质与体现人的价值的实践活动,意味着人性的解放,主张人回归自然,人们通过轻松愉快地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增强智力和体能,增强人与自然的互动交流,体验人生的幸福与完美.终身体育是一种促进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和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内生性力量.

2终身体育保障实现二次人口红利

2.1学校体育的基础作用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是终身体育最关键的环节.目前,8~24岁的在校生将成长为人口负债阶段的主要劳动者,虽然他们身处体育氛围浓厚的学校,但其体质健康状况却连年下降,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结果表明,2010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在校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肥胖比例和近视比例却居高不下.2500年前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这一至理名言被后人广泛接受的原因就在于把运动放在了和阳光、空气、水一样重要的位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这是国家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决策.青少年儿童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终身体育的起点.从心理学角度看,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体育兴趣需要从小培养,体育习惯是后天养成的.中小学生要自觉投身到“一二一”健身工程中,每人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掌握两种以上的体育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中小学生参加健身活动要循序渐进,符合青少年儿童身心成长规律,逐渐体会体育的魅力,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形成不需要外界监督就能自觉锻炼的行为习惯.高校体育是体育养成教育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学生体质状况、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将直接决定他们的终身体育习惯.大学生要抵制电脑和手机的巨大诱惑,主动走进操场、走入自然、走向阳光,养成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要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和已有教学条件,领会教师技术上的指导和理论上的讲解,同步提高体育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要选择文化含量高、技术难度适中、娱乐性强、健身效果好、具有时代感并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学习相应的营养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提高体育文化素养,提高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在体育课堂内,要积极培养力量、耐力、速度、灵敏和协调素质,通过由浅入深的技术练习,掌握要领,培养运动兴趣;还要积极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选择2~3个项目,坚持一年以上,熟练掌握项目的健身方法,最终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2.2个性体育确保持续就业

我国22岁至55岁阶段的人群被称为就业人群.目前的就业人口在2030年前将先后步入中老年,他们是我国人口红利消失阶段的主要压力人群,其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的数据表明,我国26岁后的体育人口骤然下降,下降幅度近10个百分点,41岁至45岁降至最低,体育人口呈现出老少两头热、中间冷的“马鞍型”结构.就业人群数量最多又负担最重,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心层中,由于接待应酬、工作节奏和生活压力等客观因素制约,参加体育锻炼时间最少,参加体育健身的形式多变,其身体素质下降最严重.与古人相比,近代人类发明了牙膏,保健了牙齿,却引发胃口大开,营养过剩;而长时间使用电脑和手机,又导致近视、白头和秃顶人群数量大幅上升.现代社会带给人们许多实惠,但同时也潜藏着许多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隐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技术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生产、生活方式所替代,我国生活方式疾病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占据了人们各类疾病的主体,调查结果表明,久坐少动的静态生活、营养过剩、激烈竞争和繁重脑力劳动是引起现代八种主要疾病的罪魁祸首.美国梅萨石油公司研究发现,经常参加锻炼的职工平均每年病假才27h,保健费用173$,而不常运动的职工平均每年病假却高达44h,保健费用434$.就业阶段的人们应当力争保持在体育人口范围内,选择与职业相匹配的运动项目锻炼身体,并提高职业技能,同时,通过积极锻炼预防各种职业病的发生.争做体育人口的标准就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超过30min,活动强度高于中等程度.不同的职业类型需要不同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协调素质、灵敏素质和耐力素质,产生的职业病也不尽相同.体育动作技术和职业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本质上是相通的,都包括生硬模仿、纠正错误、顺利完成、熟练操作等阶段.操作技能形成所需要的敏感性、协调性和动觉都可在个性体育训练中得到培养和发展.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职业分类目录,各种职业岗位劳动时的身体姿态大致可分为静态坐姿类、流动变姿类、静态站姿类、工场操作姿态类和特殊岗位姿态类.从事静态坐姿类职业需要长久的工作耐力、腰颈部力量和手指的灵活性.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亨利•布莱克本认为“文明史上对人的新陈代谢影响最深刻的变化就是坐着工作,这造成了人们许多新陈代谢失调.”这类人员要多参加台球、乒乓球等运动,同时勤做工间操,多练习跳绳、羽毛球和骑马舞等,注意活动腰颈部,预防骨质增生和肩周炎等疾病.从事流动变姿类职业要求有很好的耐力和辨别能力,这类人员可参加中长跑、爬山、越野跑练习.从事静态站姿类职业需要前庭器官的稳定性、躯体的平衡性和工作耐力强,这类人员要多参加武术、体操等项目练习.从事工场操作类职业以体力活为主,要求较高的上肢协调性、下肢静力性耐力、注意力和目测力,这类人员应当做健身、举重、射箭等的练习,负重前要充分活动腰背,预防椎间盘突出.特殊岗位姿态类中不同岗位存在较大差别,对身体素质和体能的要求也不同.例如,海员通过游泳、划船、风帆等项目训练,可培养前庭器官对抗颠簸的能力和水上求生技能;电力工人通过爬山、爬杆、负重长跑的练习,可增强户外作业、抢修能力;警察通过武术、散打、射击训练,可增强擒拿格斗能力.

2.3终身体育实现老有所为

许多老年人在离退休后,随着社会和家庭角色的转变,心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易产生老年病,其表现是,老年人活动范围缩小后感觉无所事事,加之一些愿望难以实现而引起内心不平衡和情绪低落,产生孤独感、忧郁感和焦虑感.孟加拉、日本和加拿大三国中60~65岁的老年人就业率分别高达84.7%、81.5%和68.4%,充分延续了老人的生产能力,而我国离退休老人再就业率仅为30%~40%远低于以上三国.老年人平均带病期为13.68年,年均患病天数为全体人群的2.2倍.我国近年来一直在争论推迟退休年龄但却迟迟不见实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老年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达不到就业的要求.早些年有学者提出“健康工作30年”的口号,在人口红利消退后,30年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力争在大学毕业后健康工作40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功能,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保持生产能力实现老有所为.人进入老年以后,身体器官机能不同程度地出现衰退,主要疾病有心脏病、糖尿病、中风和癌症.参与健身的过程有利于老年人通过集体互动加强人际情感交流,拓展生活空间,在运动中缓解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地享受生活,安度晚年.参加体育锻炼时,老年人视野开阔、听觉灵敏、反应灵活,保持着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增强大脑的调节功能,改善记忆、思维和反应功能,保持甚至提高智力水平,有效地预防老年痴呆症.老年人要选择方便组织、安全可靠、容易练习、运动强度低、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如广场舞、散步、气排球、钓鱼、太极、棋牌等.运动场所最好选择在绿化好、含氧多、空气流通、山清水秀的公园内,避免设在嘈杂、空气混浊的街区,确保可以亲近明媚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如画的美景;在锻炼的过程中,老年人要积极回归自然,主动融入运动快乐的氛围中,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当前风靡全国的广场舞就是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形式的成功范例,在优美时尚的音乐中,成群结队的老人欢快起舞,构成了和谐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熊毅单位: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