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一、自媒体网络环境的特点及其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003年7月,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出版了一份关于自媒体的研究报告,对“We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被普遍认同的定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简言之,自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新型媒介形态,它包括:微博、微信、BBS(电子布告栏系统),Blog(博客),Podcast-ing(播客),GroupMessage(手机群发)等。自媒体时代是一个“自我”的媒介时代,个性化的自我参与、自我表达、自由发声、互动演绎,使得信息流在一个全新的时空场域中得到最彻底的释放和交融。尤其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开通,自媒体与他媒体在内容上遥相呼应。官方主导媒体、市场经营性媒体为了吸引更多受众,在传播方式和渠道上进行“全媒体”传播外,还开辟了自媒体与意见领袖、网民与网民间互动的网络环境。在这种网络环境中,众多“自我”通过信息、参与表达、释放互动、激辩交融、发展推动等行为,酝酿形成民间舆论场。它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环境更接地气,更具开放性、自由化和复杂化。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扎根于普通公众的自媒体,在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受众、反馈、影响等各方面区别于传统媒体,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董泽芳教授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对大众传媒的一般特点做了详细论述。他认为“,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传递方式相比,它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传递迅速。二是渗透力强。三是富有时代感。四是生动形象。五是“话语权利”影响。”笔者认为,就传播分类而言,自媒体传播是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相互交织融合的传播形态。然而在信息时代,自媒体传播形态除了具有大众传播的一些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自媒体信息平台具有极低的技术门槛、操作简单;传播主体多元;传播分众;信息良莠不齐、可信度低;不受时空限制,随兴随时随地实现即时传播,交互性强且传播迅速,但不可控因素也较多;碎片化、裂变式信息传播致使其传播范围更广、效果更大“,群体极化”现象频出。以草根化、平民化、复杂化、便捷性、简短性见长的自媒体,它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如下作用和意义:一是网络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理论最初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于1972年提出,它是指通过大众媒介制造议题从而形成或影响舆论的一种理论假设。议程设置的威力在于使受众生活在一个媒介制造的拟态世界中。自媒体时代特点,议程设置意义更加凸显,大学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这一特点,积极发挥“把关人”作用,对敏感话题有效引导和规避。二是各种信息的交换功能。“社会信息是人类特有的交往手段,人类正是凭借这一手段交流思想、感情,传递经验和知识的,离开了社会信息不可能有人类的交往,个体社会化也就不可思议。”而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自媒体可谓是现代社会最先进的交往手段,传播的便捷、高效,沟通的双向性,让师生随时随地通过键盘或指尖,即可交换信息、高效沟通,发挥文化服务功能,繁荣大学校园文化。三是价值观的导向功能。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受众一般消费的资讯类信息有三种:简单事实、复杂事实以及观点。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自媒体传播媒介可进行网络议程设置功能,通过传播有营养、多样化的内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传播社会正能量。四是社会行为的指导功能。“人们要作出正确的社会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行为规范是随着社会变迁而有所变化的。”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等开放性自媒体平台的各类信息对网民的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尤其是作为网络意见领袖的微博大V,在网络上“一呼百应”,形成的“意见流”通过网民互动不断强化形成舆论场,从而支配或引导着社会成员的思维习惯和社会行为。

二、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状及其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

为了调查研究大学生使用自媒体情况以及自媒体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影响,课题组2013年5月选取武汉不同层次、类别高校的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56份。1256份有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一是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普及率高,大学生依赖手机上网。调查显示,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占80%,其中用其上网的又占45%,也即调查总人数的36%。在这些手机网民中:每天浏览网络时间在1小时内的占56%,2小时到3小时的占24%,3小时到4小时的占11%,4小时以上的占9%。其中习惯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的也有28%。二是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浏览非校园网的时间大大超过校园网。学生浏览校园网网页、校园BBS的兴趣明显减弱。调查还显示:近60%的大学生在腾讯、百度、新浪、网易、人人网、搜狐、优酷、土豆等著名网站中拥有2个或以上的注册身份。这意味着,微博、微群、微信、微频道的开通,自媒体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粘性变得很强,导致过半大学生倾向于浏览非校园网。三是大学生关注自媒体网络主要是浏览奇闻异事、明星娱乐或是玩游戏、转发调侃段子、聊天等。被调查学生中,是否利用网络积累文化知识?选择“没有”的占7%,“偶尔有”的占89%,“经常有”的占3%。在谈及对于自媒体空间传播信息的感受,认为通过自媒体平台“洞悉了社会的黑暗”和“导致精神颓废”的学生也多于“精神的愉悦”“、学到了文化知识”。课题组还对10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口头采访,结果为:对“自媒体”概念一无所知的有22人;能全面认识到自媒体积极意义和消极因素的有34人;夸大自媒体积极作用(即看不到消极作用)的有33人;基本否定自媒体积极意义的有11人。其中夸大自媒体积极作用的学生有一种倾向:言论自由。而基本否定自媒体积极意义的人也基本否定传统媒体的意义。这也说明,仅有自媒体的信息,还不能说是真正负责任的自媒体时代。舒德森在《新闻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媒体就是一种文化。”[3]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自媒体,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自媒体网络平台在丰富大学生日常生活、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活跃校园文化、搭建大学生了解社会百态平台等积极影响的同时,其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效应也日渐显现。一是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于自媒体的娱乐功能,忽视其文化功能。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校园文体活动热情不高、参与度低,不少大学生沉溺于微博、微信,机不离手,成为“手机瘾君子”。二是作为手机网民的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通过自媒体发泄消极情绪以及不负责任言论的趋势渐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网民队伍总体上文化自觉意识不足,加之自媒体本身的开放性、隐匿性等特质,个体自律和行业自律的整体性缺乏,法律制度监管的缺失,导致大学生在运用自媒体时“娱乐至上”或“发泄为主”,面对鱼目混杂的信息,多数大学生少有理性思考和判断。三是某些大学生使用自媒体催生了自由主义文化观倾向。课题组在开展文化观调研和开展科学文化观主题教育过程中,对于近几年的一些文化案例的争论一直相当激烈。有一种观点相当典型:认为媒体就是中介或工具,它的使命就是如实传播信息。至于信息有害还是无害由网民自己判断,媒体不能剥夺网民的信息知晓权、选择权和判断权。另一种观点认为,依法成立的媒体应该是文化媒体,媒体的文化属性是媒体合法性的内在规定。媒体观和文化观的不同,导致自媒体目前还只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用来传播有文化意义的信息,也可以用来传播无文化意义甚至反文化意义的信息。四是某些大学生使用自媒体使其精神生活渐远文化本质。文化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实践追求真理和人类性价值(包括共同价值和共存的非排他性的个人价值)。大学生仅仅沉迷于网络世界获取符号信息,而缺乏按照文化本质和习得规律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艰苦思维劳动,是难以获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文化素养。这就是教育学中所说的“有知识无文化”的情形。

三、优化自媒体网络环境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大学是科学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而科学文化教育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大学不仅要继承优良传统,还要更加自觉地站立在追求知识和美德的前列,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社会文化的推动者。课题组通过对自媒体正负效应以及与大学生精神生活关系的分析,旨在充分认识自媒体网络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大学生广泛使用自媒体工具、广泛参与自媒体空间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有效改善校园文化建设环境,繁荣大学文化,光大大学精神。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文化观主题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贯穿了“三观”教育和“三主义”教育,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归根到底是科学文化观的教育。但是由于长期忽视科学文化观教育,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党和政府倡导的文化与非文化、反文化的区别。用手机上网的学生超过80%,但沉迷于非文化意义的学生多达60%。还有一些学生涉猎反文化的内容。本课题组在大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科学文化观教育时,特别强调以下基本观点:⑴教育意义上的文化在本质上是追求客观真理和社会价值以实现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自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化只能定义为促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作品或者行为。⑵通过网络、报刊、广播、影视、声讯、书籍等载体传播的、有悖于上述文化本质和价值从而造成人性异化、价值扭曲的内容属于反文化的内容。反文化的内容诱发文化意识薄弱者实施反文明的行为,应当禁限。⑶大学生要按照认识真理和追求人类价值的本质要求,自觉地去创造文化、接受文化、传播文化、维护文化、发展文化、共享文化,才能获得文化素养。开展科学文化观教育对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有积极意义。二是以生为本进行专业的校园文化策划。据调查,几乎所有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经费都在增长,校园文化建设的规模、次数都在增加。但是大学生人均实际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比率却持平或者略有降低。上面的调查和分析显示,这与不少学生因使用智能手机花更多精力上网支配精神生活有关。以生为本,首先要从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出发来设计校园文化。学生关注网络胜于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从另一个方面反思,也与校园文化建设忽视学生文化心理有关。当代大学生有以下文化心理:文化形式感官刺激心理;近距离文化优先关注心理;文化欣赏互动心理;文化个性得到包容和尊重的心理等等。校园文化宣传的知识、承载的精神、倡导的价值,都要通过与大学生文化接受心理相契合的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出来。以生为本,还要以优化大学生的素质结构来设计校园文化。学生综合素质与其参与校园文化的广度与深度呈正比关系,因而不少大学将参与校园文化的活动纳入素质教育的量化考核,还写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存于档案。鉴于校园文化的重要性,需要确定一个与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模型体系相匹配的大学校园文化形态模型,以在长期的建设中形成独特稳健的文化品质,从而确定其独特的亚文化形态地位。当代大学生需要增强身心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媒介使用素养等,校园文化应该承载这样的教化功能。校园文化整体设计要切合大学生文化心理,主要是指校园文化要有吸引大学生的内容和形式,不能背离其本质又要达到实效。简言之,就是要重视主题策划、内容策划、形式策划、联动效应策划,传播什么知识、倡导什么价值、弘扬什么精神、涉猎哪些内容、需要哪些形式,都要精心设计。此外,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应注重功能设计,信息传播功能和服务育人功能并重,积极完善网络平台的服务功能,通过服务功能促使其文化功能的实现。三是利用自媒体工具开展互动性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应当有多样的存在样态:实践性文化样态、表演性文化样态、载体性文化样态。但是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侧重的是舞台表演性文化样态。舞台表演性文化样态,虽然学生是表演者,但是形式和内容没有挖掘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而且大多是为节日、学校重大活动而设计的,一般又是在封闭场所进行,无法实现全体学生共享。大学不仅要有表演性文化样态的建设,更要有实践性文化样态建设。所谓实践性文化样态,就是一切具有文化意义的社会实践都要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表演性文化样态一定要承载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内容。社会实践作为校园文化的实际内容,才能凸显校园文化的特色。另外,大学校园文化的载体性样态建设亟待加强,校园网应该明确定位成校园文化网。目前高校校园网只能说是校园新闻网,离文化网还有很大的差距。载体性文化样态的最佳样态是网络文化样态。只有将实践性文化样态升级为表演性文化样态直至网络文化样态,才可能引导学生利用自媒体工具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四是依托专业文化机构创作校园文化精品。专业文化机构包括具有社会信用度高的电视台、演艺公司等。所谓校园文化精品,当然不是静止的以档案文字存在的校史和人物故事,而是真正反映大学文化生活的各类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如今在大学校园,大学生拍摄以自己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为题材的微电影方兴未艾,这算是校园文化的一个新走向。但创作主题主要局限于青春、爱情、职场等方面,还不能反映校园文化生活的全部。如果重视对大学校园文化资源的挖掘创作,重视文化作品的长期规划,重视对大学生文化创作能力的培养,能够浓缩大学校园文化方方面面的微电影,无疑就是最好的创作形式。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网站,而不仅仅只是今天校园简讯和文件的校园网。在艺术、技术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努力争取与专业文化创作机构合作,逐渐积累自己的校园文化作品库,以充实开有自媒体空间的校园文化网站。总之,自媒体时代需要高度的文化自觉。充分利用自媒体技术,尊重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将科学文化观教育和文化精品建设结合起来,才能确立校园文化独特的亚文化形态地位,实现其追求真理、弘扬美德、健全人格的本质功能。

作者:周挥辉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