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教学及管理研究(4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教学及管理研究(4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教学及管理研究(4篇)

第一篇:网络环境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及教育机制研究

摘要:大学生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关系国家的稳定、民族的未来。然而,当前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发,大学生安全意识薄弱,大学生安全教育普遍缺乏,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安全问题出现新的特点。为此,高校需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创新安全教育的培养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络环境;机制

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同时,报告中指出,2015年,42.7%的网民遭遇过网络安全问题。在安全事件中,电脑或手机中病毒或木马情况最为严重,发生率为24.2%,其次是账号或密码被盗,发生率为22.9%。除此,随着网络购物群体的不断增大,网络消费安全问题明显上升。2015年,在网上遭遇到消费欺诈比例为16.4%,较2014年提升了3.8个百分点。大学生占据着网民的一部分,他们每天拨弄着手机,占据着电脑,与其他社会群体相比,他们社会经验缺乏,阅历浅,尤其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第一次远离父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应对一些安全问题的经验不足,由此造成了很多安全问题。随着网络的极大普及与各种社交、购物等平台的出现,很多大学生暴露在信息泛滥的环境下,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更加严峻,安全工作亟待加强。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安全问题呈现的特点与安全意识现状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安全问题呈现的特点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隐私易泄露。随着网络购物、网络交友、网络浏览等的普遍,安全问题也出现了新特征。大学生尤其喜欢通过社交平台进行自我表露,如公开自己的照片、生日、所在地点与家庭信息等,这些信息易遭泄露,成为诈骗者行骗的工具。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严重。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拓展,大学生无一不关注、依赖网络。据调查,高校中60%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网络成瘾,上课、吃饭、走路、开会都不忘看手机。因看手机造成交通事故,因沉迷网络造成学业困难的大有人在。

3.网络环境下,安全问题发生的频率增加。在传统的交通安全基础上,网络出行变得流行,如滴滴打车等软件的应用已成为当前一个新的较为大众接受的渠道。在传统的饮食安全基础上增加了网上订餐,网上外卖、团购等。因网络流行而发生的网络财产的诈骗,情感的欺骗,虚拟的高风险投资等增多,频率增加,涉及的人群更为广泛。这些安全问题随时出现在每个人身边,稍不留神就步入安全陷阱,由此给高校的安全教育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安全意识现状

1.大学生安全意识普遍缺乏。笔者在安徽财经大学做了一项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调查,发现86%的同学收到过垃圾邮件,46%的大学生电脑、手机遭遇过病毒攻击,32%的同学有信息被盗的经历等。但大学生对于安全问题的意识并不强,在调查的400名学生中,只有20%的同学会经常关注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80%的同学较少关注或不关注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就该校公开公布的数据来说,2015年3月接到学生报案11起,其中诈骗案件7起;2015年4月接到学生报案15起;2015年5月接到学生报案11起,其中诈骗案件8起,这还不包括没有报案的同学,实际遭遇安全事件的更多。这其中所有的诈骗案件均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欺诈,与网络兼职,网络购物,网站刷信誉等。之所以发生多起诈骗事件,主要还是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缺乏。

2.大学生网络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法律意识淡薄。通过和部分学生的交流以及调查显示,60%左右的大学生对互联网法规制度不大了解,部分大学生缺乏依法上网的意识和自觉,一些学生甚至利用计算机技术实施诈骗,传播色情物品,发表不当言论,触犯了法律。同时在网上透漏他人信息,未经他人同意他人照片的现象经常发生,难免引发同学间的纠纷。法律知识的欠缺,很多大学生在个人隐私在网上泄露以后不知道如何应对,通过法律渠道维权的观念不强,维权方式方法不多。高校对于网络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相对比较少。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日益重视大学生安全问题,大力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但其中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

(一)安全教育零散,部分高校未开设安全教育课程

一直以来,高校主要依托学校的保卫部门进行安全教育的宣传,包括新生开学时的安全手册,安全隐患的展板宣传,地震演练等。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班级辅导员给学生召开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这些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并不系统,比较零散。目前,部分高校已开设了安全教育课程,如中北大学将安全教育纳入必修课,设40个学时,2.5个学分;安徽财经大学的安全教育课程设17个学时,1个学分。但部分高校未将安全教育纳入课程,安全教育的网络课程也是少之又少。

(二)安全教育途径单一且效果不明显

网络安全教育是高校安全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除了安全教育课中提到以外,其他有关安全教育的内容比较少,途径单一。另外,效果不是很明显。高校一般自上而下地重视并开展相关安全教育,着重于学生的现实安全,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安全和与网络联系产生的相关安全问题。从安全事件发生的频次来看,高校的安全教育收效甚微,这一方面和安全教育方法、途径有关,另外一方面也和学生自身有关。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及教育的对策建议

2015年7月《国家安全法》颁布实施,今年4月15日首个国家安全教育日,可见国家对安全问题的重视。对于高校而言,要始终以安全第一为先,不断加强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及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宣传、培养

无论是高校还是个人,首先要从学生的安全需要出发。学生需要了解、获知哪些安全是高校进行安全教育工作的前提。从学生进校开始到学生毕业离校,这期间都不能忽视安全意识的培养与教育,涉及的内容包含各种各样的,如:网络环境下的饮食安全、财产安全、就业安全等。可以结合以往的安全事例,最新的安全事件和国家的政策,消费者权益保障日、网络安全日,学校的规章制度等进行广泛的、全面的宣传。

(二)不断更新安全教育内容,改进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

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二章第六条中指出:学校应根据环境、季节及有关规律进行防盗、防火、防特、防病、防事故等方面的教育,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可见,安全教育的内容需要不断更新,方式、方法需要不断变化。尤其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安全问题出现了新特点,我们在安全教育中要增入网络安全的内容,增入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关于安全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展板、画报、主题班会,可以开展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教育的征文、安全事件的案例征集、安全事故的分析,同时也可以邀请消防员、侦察员等专业人员来开展安全讲座,安全演练等。

(三)加强安全教育课程的监督与管理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首先,有必要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课程,赋予相应的课时,学分。其次,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预防措施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大学生,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要结合网络环境下安全教育产生的新特点,增设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正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第一章第五条中指出: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应当针对学生年龄、认知能力和法律行为能力的不同,采用相应的内容和预防措施。再次,安全教育课的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可以发动学生的力量,组织开展网络安全问题大讨论,网络成瘾问题分析,让学生自己模拟安全事件,拍摄安全教育微电影,制作安全警示牌,进行实地演练等。如此,可以提高教育的效果,让学生意识到安全就在身边。

(四)开展相关安全技巧演练

安全教育重在实践,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学校可以通过有效的组织和措施,让全校师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到急救、消防演练等实践活动中,比如如何做心肺复苏、如何逃离火场、受伤了如何进行自救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真正去体验安全技能,接受教育,增长知识,从而自发的提高安全意识。

(五)将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安全教育不是单独的一个课题,稍稍留意,我们会发现,很多安全问题的出现,尤其是网络安全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关,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关。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的同时,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加强他们的法律观念,让他们做到不在网络这种公开的平台上说不道德的言语或者攻击别人,不在网络上随意发泄自己的愤怒,做出违法的事情。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走进学生的心理。把安全教育纳入到高校培养和发展人才的系统中。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我们更要及时发现新问题,改善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加强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监管,多开展实践活动演练等,通过种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安全技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1):1.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第二章,第六条.

作者:胡小媛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二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口语探析

【摘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英语口语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主要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口语自主学习的优势,不足和建议,以期在教师引导下更好地发挥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大学英语口语;网络环境

一、前言

自主学习是当前外语教学的热点,研究和探讨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是很有必要的。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自主学习成为了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和网络信息技术所产生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成为当前英语口语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网络英语口语的自主学习,使传统口语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个全新的学习环境——网络自主学习给当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旨在分析网络环境下大学口语自主学习的优势,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以期为提高网络自主学习的效果提供借鉴。

二、自主学习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最早将自主学习概念引入外语教学的是HenriHolec,他在1981年出版的专著《自主性与外语学习》中提出:“自主性”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能力”,学习者具备自主性意味着能够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能够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1985年,他又将此概念扩展,认为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全权负责有关他(她)本人学习的所有决策和这些决策的实施”。Little(1995)提出,真正成功的学习者总是自主的,他们愿意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具有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并有意识地进行控制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应通过发展学生的自主性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3]。

三、网络环境下的口语自主学习优势

(一)网络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多彩,有效地便携地进行信息输入

网络拥有巨大的信息量。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搜索国内外的各种英语资料,获取丰富的口语素材。例如,在线电影和在线广播都是很好的口语自主学习的资源。在线电影展现了交际场景、语言材料的真实性。学生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对白,而且还可以看到背景画面、动作表情。这有利于更容易、更准确的理解语言。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口语表达词汇,而且可以掌握这些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从而加深词汇的理解。另外,电影丰富的内容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极好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进而快速地提高学习效果。而在线广播提供了最新的时事和最新的口语表达资料。一些著名广播电台,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之音VOA,美国新闻网CNN,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都在互联网上有在线广播。它覆盖面广,一天24小时不间断随时都能收听,这就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新的词汇和口语素材。

(二)网络自主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

网络自主学习的一个优势在于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从时间上讲,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所教班级内学生较多,不可能有充足时间安排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机会开口练习。而网络自主学习的时间是非常自由的,充足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安排课外学习时间,进行口语训练。这样的自主学习方式会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和综合应用能力。从空间上讲,在传统环境下学习者一旦离开了课堂,就缺少了开口说英语的氛围,可能进入英语口语学习的盲区。网络自主学习为学生创造了语言学习环境,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学习者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疑问,可以及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如电子邮件,QQ群和网络BBS等。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来指导和监控学生的口语学习,学生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来完成许多过去只能在课堂中完成的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资源分享,学生互评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满足个性需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学习者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在英语口语学习上尤其明显。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根据大部分学生的要求和水平安排授课,很难做到因材施教。相比之下,网络自主学习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一人一台电脑的网络学习模式能有效克服学生开口讲英语的羞涩和紧张,克服不自信的心理障碍。其次,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习程度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练习。可选择的话题涉及文化,生活,体育,娱乐,健康等。网络上图文并茂的丰富资料,建立了英语口语学习的必要语境,从而增进了口语练习的效果。最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随时向教师求助,教师则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

(四)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语言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在传统的口语自主学习中,学生主要通过课外书籍阅读的方式获得信息。这一学习过程比较单一和枯燥。网络自主学习改变了乏味的状况。将文字,图像动画,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丰富多彩的在线语言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使他们乐学爱学,并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同时,网络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口语自主学习变得充满乐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越来越大地被调动起来,从而使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更有效果。

(五)突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网络自主学习强调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养成自己学习思考,探索的习惯。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感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想象力、潜力得以在一个相对较大的发挥空间,使其口语自主学习得到更好效果。

四、网络环境下口语自主学习存在的不足

网络自主学习有很多优势,但并不是完美的,在实践中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抵消了网络自主学习的优势。

(一)缺少教师的监督

网络资源满足了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教师希望学生通过自主完成作业增强英语学习的能力。但是,网络自主学习主要凭学生的自觉去学习,弱化教师对学习者的监督,很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模糊了学习目标。网络上海量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但是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被与话题不相干的信息所吸引。他们虽然搜索了不少背景信息,但是所找到的内容可能缺少相关性。

(二)学生自身的心态问题

大学生在口语学习方面容易存有以下两种心态:(1)过分自卑。由于学生英语口语练习机会较少,学生的口语能力低且怕犯错误,因而普遍存在着较重的自卑心理。(2)应试心理。自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推行以来,一些学校把学生四、六级通过率作为衡量一所学校英语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所以许多学生寄希望于达到及格线,而不注意口语能力的培养。

五、网络环境下口语自主学习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的监督作用

自主学习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学习,它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检查下有目标的学习。所以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必须受到教师、课件和网络管理的指导,教师利用网络监控功能,根据学生的不同自主学习潜力和个别差异,对他们实施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提问、抽查作业、组织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及时通过面谈鼓励学生进步,帮助他们分析不足。此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口语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口语自主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网络环境虽然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但是这种纠错功能是网路自身所不具备的,所以,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自主学习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口语学习。

(二)发挥情感因素对学生口语自主学习的作用

情感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口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Krashen(1982)认为,仅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是无法促成习得的,关键问题还是要消除学习者的情感障碍,其主要包括学生的动机、焦虑,态度、心理障碍和自尊等.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行为和效果[4]。因此,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口语的能力就要发挥情感因素对学生口语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通过不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帮助他们减轻焦虑,端正学习的态度,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等。而多媒体网络交互性、灵活快捷、跨时空的特点,极大地拓展学生和英语母语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络,也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多层次、开放式的平台,弥补了传统课堂上对口语教学的时间不足和不能兼顾每个人的特点。

六、结语

培养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口语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际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哑巴英语现象,促进真正实现从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转变。尽管网络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只要积极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口语学习就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者:俞航 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能够促进学习者有效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在网络环境下更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就研究性学习在网络环境下与英语学科进行生态化整合的意义与可行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生态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的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出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由此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对于研究性学习特别重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与运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众多教育者和研究者们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等多方面探讨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并且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从而很好地支持了英语教学改革。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研究性学习以主体教育理论和构建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对知识进行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者作为主体,教育者的思想和对于学科的认知都应该向其传输,使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与教育者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共同运转。同时,在认知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经验,需要通过学习者互相的“协作”对学习资料进行分析、假设和验证;还需要在“协作”中的“会话”来帮助学习成员进行学习计划的构建。在网络环境下,这种知识的构建和主体认知更加灵活,使每个学习者进入到个性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注重使每位学习者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位学习者的特性和生活,为学习者创造了充分发展个性的空间。而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并在教学过程中构成生态和谐,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要求。

二、研究性学习的生态化原则

第一,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研究性学习需要注意教育者、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等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将这几大要素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要使他们在各自的生态位之间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且发挥自身的作用。因此,忽视任何一方面的作用都会破坏这一生态系统,进而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就学习者而言,要将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出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是英语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英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手段,终身学习能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是指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发展原则。在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是因为主体教育理论强调的是学习者和教育者都是学习的主体,但最终教育者要将学习者作为教学生态系统的主体,鼓励学习者自主探究学习,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估等都要出于学习者的需要和具体情况。因为学习者的个体发展和认知能力与情感态度的不同,使得学习者在生态教学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态位,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重视这种生态位的差别,鼓励学习者进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学习者确实参与到学习中并获取语言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并进行个性化教学。

三、生态化网络对研究性学习的支持

生态化教学理论认为课程中的每个部分,如学习者、教育者、学习资料、教学技术等均在生态教学中有着各自的生态位,即互相为支撑、相互作用,为英语学习者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和谐、有序、健康的学习环境。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模式已由2+1模式(理论、方法+课程/教材)转变为3+1模式(理论、方法、技术+课程/教材)。由此可见,技术在教改过程中技术的重要性,在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中除了各种媒体的运用,最重要的就是网络的应用。生态化的网络不仅对研究性学习有着促进作用,而且还有着极大的支持作用。

第一,学习资源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使学习者更好地、更有效率地学习。当今社会是网络信息化时代,通过各类网站,人们可以从任何地方来查询到自己需要的资料。教育也与时俱进地进入到网络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领域当中的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研究性学习的网络特征是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及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学习过程中的应用。网络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也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互联网可以提供有关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因此,网络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与实践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给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源环境。

第二,生态网络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角色的变化。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不仅是教育者的主观愿望,而且也是学习者的内在要求。教育者是“教授”的主体,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主要作用是进行学习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是其组织者与指导者;学习者是创造者和探索者。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情感作用,以学习者的自我完善为目的,着重维系课堂的人际关系,所有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都应围绕着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在研究性教学中,教育者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角色需要从“教育者”改变为“指导者”,从“教学”转变为“导学”,成为学习者探究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助学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指导者首先对学习目标有着足够的认识,依据主体理论和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对网络情境下的研究性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目标分析,再依据构建出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二维层次模型,决定此过程学习目的,即主题;并根据主题确立一定的学习情境,针对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提出有关的问题,以适当的方式引出主题,充分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并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适时反馈,这样就建立起了良好生态环境下的良性循环。

四、在网络生态环境中的英语研究性学习

第一,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的有机结合。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确实具有较大差别,但是二者可以作为生态圈中必要的生态位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机的结合,研究性教学旨在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在于一词、一句的得失,这对英语学习者自我阶段性评价,以及对下一阶段学习目标的设置有着巨大效用,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目的及有效地学习。另一方面使学习者在课堂外能更加积极地进行英语自主学习,从中积累科学研究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技能。

第二,在网络生态环境中整合研究性学习与英语学科。网络不仅仅是一个能够获取信息的资源库,而且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适应性强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在此环境中可以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共同构建知识结构。通过网络环境,学习者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在此过程中能给予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可以促使学习者对原本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反思,从而促进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英语学科来讲,网络环境可以提供听说读写译中任一个部分的资源,学习者在这些资源中可以针对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相应的材料进行自主学习。此外,网络环境更容易使学科专家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与学习者进行交流并做指导。由于网络环境的便捷性,专家们可以针对某一问题或共性问题进行解答,并可以对学习者相应的问题提出个案分析,而且不局限于具体分析,也可以展示各种解决思路和对问题的认知过程。还可以对学习者提供关于问题的最新资讯,开拓其眼界,使其超越教室、教育者的局限,从而进一步与网络世界结合起来,提高获取知识的灵活性。

总之,网络环境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资源环境,研究性学习的学习主体依靠网络获取资源、解决问题,网络环境与研究性学习相辅相成,而在生态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使得学习者与学习材料置于良性循环之中,而且也是学习者的主观需要和自主学习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

[2]任丽.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7

[4]崔允.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究性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5.

作者:刘丹齐 单位:佳木斯大学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已进入我们的视野,各行各业都在努力调整以迎接这一重大挑战。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高校而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认真对待,而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系统有效了解和防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高校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网络环境;心理档案;对策

一、引言

1.网络环境。网络环境的主要特征是互联网的兴起及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普及。网络的出现,打破了信息环境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给传统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工作也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大学生心理档案,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档案这种丰富的信息长期被埋没,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不完整,不能系统地挖掘其价值。另一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没能充分实现。现代网络技术对档案工作的渗透和改造,更加剧了这种矛盾。

2.大学生心理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客观、综合地记录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的档案材料,是专业档案的一种形式。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档案通常涉及大学生的一般信息,包括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基本信息,心理测试结果,心理咨询记录等。心理档案是动态变化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高校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性和时效性,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工作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其次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地分析心理档案数据的需要,充分利用心理统计软件SPSS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很好地把握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正是基于大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当前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网络环境下心理档案管理的挑战

1.隐私与安全问题。互联网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虚拟性等特征改变着我们的信息加工方式,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心理档案的开放标准必须严格定义,网络的开放性使得网络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增加,而大学生心理档案记载着大学生个人全部的信息,一旦泄露,会对当事人带来很严重的后果。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档案所面临的网络环境下的隐私与安全问题成为心理档案管理工作最大的挑战,同时也是网络化心理档案管理工作首要考虑的问题。

2.专业人才缺乏。在网络环境下,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的发展,给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环境下的心理档案管理部门不仅需要有传统的心理档案管理人才还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而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心理档案管理工作依然使用传统的方法,这种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关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查阅学生的心理档案效率比较低下,不能快速准确地调取。而专门的心理档案管理技术人才又出现了断层,无法很好地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这对于心理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3.心理档案的内容未能动态更新。很多高校针对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不能很好地追踪到每位学生的动态变化。往往是在完成一个周期的心理档案收集后便不再关注学生的变化,通常只对大一新生进行普查,然后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回访。这样数据的搜集很难实现对学生心理档案的动态追踪,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心理档案的信息不能反映大学生当下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导致严重的滞后,从整体上不利于相关心理健康部门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合理评估和分析。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对策

1.运用网络对心理档案进行统一管理。在网络环境下,心理档案的隐私性与网络的开放性存在一定冲突,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建立规范大数据化,确保网络的安全性,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严谨性,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充分利用并分析学生的心理档案,运用专业的心理统计学知识分析整理心理档案数据。

2.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网络环境下,心理档案管理部门不仅需要掌握传统档案管理方式的人才,也需要掌握各种相关心理档案管理技术专门人才。随着网络技术以及各种自媒体的发展,心理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心理档案资源开发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也对心理档案信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定期更新数据,实施动态管理模式。要意识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新生心理普查,仅能说明学生该阶段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能反映大学四年的心理动态,因此也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因而,应该每学期都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普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从整体上比较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年纪差异以及性别差异,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现全面记录大学生的大学四年心理动态。

参考文献:

[1]刘翠英.生涯发展视角下的应用型大学生心理档案建设探究[J].兰台世界,2015(26).

[2]王景芝.建立高校学生心理档案之我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0(2).

[3]彭移风.当前高校建立心理档案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兰台世界,2006(18).

作者:张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