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实践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实践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实践探索

[摘要]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教育实践与改革提供参考借鉴。建立高校新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实施师生信息素养教育覆盖所有学科的教学策略,培养师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挥图书馆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并巩固与各学院教学合作关系,做好图书情报教师团队及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

[关键词]高校学科教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1引言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۰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第一次提出“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IL)”概念至今近50年时间,信息素养一直是教育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许多国家将信息素养确定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并对其内涵与培养方式展开学术研究。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下设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的年度报告指出:信息素养是指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信息的能力[1]。1999年英国国家和大学图书馆常设委员会了《高等教育信息技能意见书》,内容包括确认信息需求、确定满足需求的信息、设计检索策略、寻找和获取、比较和评价、组织、应用、交流、综合、创造。该核心模型在英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影响广泛[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素养的内涵不断扩展,它对人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高校大学生而言,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3],信息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在对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教育的文献整理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探索性地提出:从高校教学管理视角,规划、布局师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构建高校新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以期为我国高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与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2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2.1中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机构设在图书馆,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检索技能。以此为起点,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以文献检索课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陆续开展起来,图书馆成为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4]。2002年和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均提出,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5]。多年来,国内业界众多学者都从图书馆的视角研讨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模式,并以“信息技能”为标准来理解和认识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也以“技能培养”为主旋律展开[6]。国内高校图书馆在实施信息文献检索教学中,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在信息素养教学实践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纵观国内外高校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西方学者在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与实践探索等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美国学者认为,信息素养能力并非游离于学科课程之外,而是交织在其内容、体系结构与顺序安排之中,也就是说信息素养教育应与学科课程教学相整合,它是学校、教师、图书馆员共同的责任[7]。澳大利亚高校的信息素养政策更进一步强调了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是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目标,包括校长、院(系)主任、学术委员会成员、任课教师、馆长、学科馆员、学生等人人都参与其中,确保信息素养在策略计划和学校层面的活动中得到重视[8],使信息素养教育在全校范围特别是在课程教学中全面开展。

2.2中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方式的比较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变迁,新的信息载体、信息表现形式、信息传播工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素养内涵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信息素养由过去单一文献检索技术扩展到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发现、组织、评价和使用的能力[9]。国内一些高校图书馆适时将西方国家高校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如嵌入式教育[7]、翻转课堂及MOOC(慕课)[10]等应用到大学生日常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中,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图书馆开设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受众面小、在多数高校均处于边缘化状态[5]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对比中外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可以看出西方国家高校始终强调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过程中全校各部门共同参与其中,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素养教育等手段提高学生信息整合能力。而国内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单独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课程阶段性强,与前后课程关联较少[11],缺乏信息素养教育的系统性[12],侧重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致力于将大学生培养为信息检索专家[13]。国内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效果相对欠佳,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对大学生群体表现出的个性化特性认识不足,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保守、不能有效地与学生的专业教学相结合、授课方式无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14],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训练[15];第二,图书馆教师队伍知识老化、学科结构缺失、技术力量、教学设施等多环节力不从心,教学能力难以跟进学习节奏[16];第三,高校系统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开课率低,覆盖面有限[17]。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图书馆依靠自身力量无法解决这些困难[18],难以独立支撑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活动,迫切需要教育主体的重构和教育策略的调整[13]。因此,改革现有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是高校大学生学科专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3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架构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及信息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笔者探索性地提出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管理主体提升到学校层面,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教育体系中,从高校教学管理的视角,规划、布局师生信息素养教育方式,使之成体系化[19],建立以高校协调、图书馆引领、各学院/系以及其他教学教辅单位协同、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新型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实现将广大师生培养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3.1建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管理机制

建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首先,需要建立校级管理及协调机制——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处、图书馆和各院系等教学部门主要负责人,管理机构设置在教务处,由教学副校长担任主要领导。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开启学科教学改革模式,制订全新的信息素养教育政策,为所有学科专业实施信息素养教育提供规范性和指导性意见,并在教学计划及教学资源上给予支持。其次,在图书馆和各学院(系)建立部门级别信息素养教学工作委员会,规划、指导本教学单位具体的教学工作,图书馆派图书情报教师参与到各学院(系)等部门教学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中,确保校级信息素养教育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和教学大纲在相关学院日常教学中得以贯彻。最后,由教务处、图书馆和各学院(系)骨干专职教师组成信息素养教育评价考核小组,对全学校师生信息素养教学成果实施考核和评价,其结果可用于回溯完善信息素养教育政策和教学大纲。

3.2执行新的教学大纲

高校颁布包含信息素养内容的教学大纲是学校和图书馆有效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可遵循的指导性文件,它为各学院(系)和图书馆制定相关专业教学方案、信息素养教学实施计划以及相关课程的整合与教学效果评价提供依据。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教育政策应明确通过信息素养系列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培训教育等活动,使高校师生信息素养能力达到标准指标,即掌握信息知识和检索技能,清晰个人信息需求的性质和范围,能够选择和使用适当的检索工具查找出与学习有关的信息;具备对信息进行批判性地加工、管理与评价的能力;在法律和道德许可的范围内获取和使用信息,具有信息社会责任感和信息安全意识[11]。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依照新的教学大纲,重新整合各学院(系)和图书馆等教学单位及相关附属单位教育资源和服务资源,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通识必修课中,覆盖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和学历层级,信息素养课程成绩应占专业课总成绩的20%。图书馆与各学院(系)研究、制定各学科专业教学中整合信息素养内容的教学策略,依照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和不同学年学生的专业教学路径,逐步掌握相关专业的信息获取、评价与管理及学术研究技能水平的信息素养熟练指标。新型教学大纲的教育目标是将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育融入各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推进广大师生信息检索技能、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信息管理评价与利用能力呈现螺旋式发展,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3实施阶段性、多路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针对本科生、硕(博)研究生等不同学年、不同学历层级、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的专业需求,由图书馆图书情报教师与相关学院(系)专职教师共同设计信息素养技能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整合方式,实施阶段性、多路径将信息素养知识教学和信息资源培训贯穿学科专业教学始终的教育策略。

3.3.1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在本科生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同时,信息素养知识教学也随即展开,以便使大学生专业核心课程能与其相对应的信息技能专业知识同步教学。图书馆开设的短期课程可作为一种学科教学资源整合到相关学院(系)的学科教学中,由图书馆图书情报教师在学院(系)专业课教师协助下讲授信息素养相关知识,主要为学生专业学习提供即时的、短期的相关专业信息技能学习与应用。在每学期的专业课教学单元内,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时时强调信息素养知识概念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由简到繁地获得信息素质技能训练。

3.3.2硕(博)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在硕(博)研究生学科教学逐级深入时,各学院(系)开设具有学科背景的研究性质课程,图书馆图书情报教师可与相关学院(系)教师合作,实施嵌入式教学,在充分理解对方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嵌入专业信息知识与技能短期课程、资源讲座、学术报告等教学与培训。课程内嵌入策略主要是把与专业相关的信息知识内容整合进专业课程教学与教学评价中。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可嵌入专业课程,也可嵌入研究课题[20],注重研究生、博士生信息管理、评价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教育的重心由培养个人的信息检索能力向培养信息协同生产的社会性活动转变[21]。通过这种递归的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对复杂的信息评价、管理与协同等技能的学习能够深入持久,举一反三,达到可迁移的理解和应用[22]。

3.3.3常规性信息资源培训

针对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领域、不同的专业需求的读者群体,图书馆应有计划、有层次地定期举办各种数据库(包括多种网络资源)讲座,以非课堂教育的方式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由图书馆学科馆员讲授各种数据库检索、多种信息工具类资源及利用等信息知识,培训内容是基础性的,属于信息素养常识性知识,包括读者入馆教育、OPAC馆藏目录的检索查询、中外文数据库的概况介绍与使用、网络搜索工具(引擎)等内容。开展信息知识类/专题类数据库讲座培训是辅助信息素养课堂教学一项重要工作,对读者信息意识的启蒙教育、后续本科专业教学和硕(博)研究生阶段信息素养教育均能潜移默化地起到引导作用。

3.4开展教师信息素养再教育系列活动

3.4.1教师信息素养职后培训策略

开展针对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职后培训工作,由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管理委员会协同教务处统一布置,图书馆与各学院(系)共同制定教师信息素养再教育实施方案。针对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所表现出学习动力不足、技术应用不熟、应用范围不广等现状,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可按教师的专业、年龄、学历等进行分组[23]。有计划地组织广大教师扩展学科信息知识再学习,巩固其信息意识、强化信息技能应用;实现广大教职工信息知识、信息思维及信息能力的逐渐提高,并注重其专业学术研究能力的训练和学术分享与信息道德方面的教育。图书馆可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相关专业领域专家举办培训课堂或学术专题讲座,包括专业数据库检索、学术信息参考文献目录管理方法与工具、科研与出版等内容,进一步巩固并提升广大教师本学科专业素质。学术专题讲座主要面向相关学院(系)有关小团体或个人的学科专业需求,由学科馆员、图书情报教师或数据商技术人员讲授,助力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3.4.2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科化信息资源培训服务

为高校重点学科建设与科研提供学科化服务是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用户培训重要工作之一。图书馆学科团队可按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现实需求,整合相关专题资源,深入相关学院(系)、融入课题组开展学术研讨和科研进程递进服务。举办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学科信息资源专题讲座,将培训空间从图书馆扩展至各学院(系)教研室、科研团队实验室。以学科专题形式协助师生更多地了解本学科最新信息科技动态,为科研人员在文献检索与利用方面提供切实的帮助,使其能够及时掌握相关学科信息资源分布情况,满足其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发展对信息资源服务的需求。

3.5加强信息素养教学成果考核与评价工作

由教务处、图书馆和各学院(系)骨干教师组成教学评价考核小组,依照新教学大纲制定考核评价标准,对教师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教学成果实施考核评价。考核评价反馈信息又可以用于回溯图书馆与各学院(系)共同制定的教学策略,乃至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管理委员会制定的教育政策,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考核评价机制要以科学的评价方式考核教师在学科专业教与学的过程中,是否将信息素养内容作为一种必备的专业知识进行授课,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以此检验各学院(系)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培养计划实施的成效。考核评价主要针对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表现,以及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性学术问题的过程中,在获取、评价、组织和使用相关信息时所展现出的信息意识、信息判断能力、合作协同和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检查相关课程实施的教学效果,判定课程设计的教学指标合理性,并以此作为课程后续改进的依据[24]。

4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应发挥图书馆的优势

为了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中发挥“师生所需、图书馆所长”的教育与服务优势,图书馆应努力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4.1发挥图书馆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针对全校师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也是图书馆职责所在。(1)图书馆在高校制订信息素养教育策略与方针时,要将自身放在战略规划者和革新者的重要位置,积极开展将信息素养教学融入专业课教学的研究,引领高校师生信息素养教育沿着正确的道路稳步发展。(2)图书馆应通过各种途径向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包括主管校长及教务处等学校教学领导,阐述信息素养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乃至学科建设方面的推动作用,寻求高校管理者对教学模式改革的支持,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素养教育制度。(3)图书馆要持续关注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新动态,不断地将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师生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中,要善于总结分析教学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完善,以形成一个逐渐成熟的教育体系[25]。

4.2加强与各学院(系)良好的教学合作关系

首先,发挥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服务中心的优势,加强其与教务处、各学院(系)等部门级之间的教学联系,将信息素养教学和各学科专业教学统一起来,并在教师发展等各方面做好制度性工作安排。其次,图书馆应鼓励图书情报教师、学科馆员与教务处、各学院(系)、各学科教师等众多教学实体和个人建立良好的合作教学关系。图书情报教师要参与相关学院教学会议,与专业课教师建立伙伴关系,熟悉彼此课程内容,拓宽学科专业知识。在课程、作业、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及至评价等细节方面开展研讨,找寻最佳整合方式。最后,图书馆学科馆员在为各学院(系)专业教师提供学科服务时,应广泛了解相关专家、教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专业资料需求情况,及时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沿,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提供一手资料。

4.3做好图书情报教师团队及学科馆员队伍建设

图书馆要通过重构学科分布、续接梯队力量、引进专职教师、培育优秀师资[26]等措施来更新、重组专业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具有高度职业素养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图书馆做好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基础。为提高图书馆信息素养教师团队及学科馆员队伍整体专业素质,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第一,引进具有学科背景的专职高层次人才充实图书情报教师队伍,建立一支学科知识相对完备的信息素养专职师资队伍。第二,要借鉴国内外先进高校图书馆的工作经验,为从事信息素养教育与服务的专职教师和学科馆员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的机会,开展跨学科知识学习培训项目,提高其自身的教学指导能力与专业服务能力。第三,重视其他馆员业务知识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其业务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馆员群体是图书馆服务体系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其素质能力的提升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质量[27]。

4.4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

图书馆信息资源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教与学师生双方来说至关重要,它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完成教学活动的基础,又是大学生开展专业知识学习与信息技能实践的必要条件。图书馆应充分发挥信息收藏、加工与整合的业务优势,将本馆馆藏的纸质资源、数字化资源(购买的数据库资源、共享的数字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等),按照信息素养教育要求,从深度和广度方面开发、加工出信息素养专题学习资源,包括信息素养知识和技能综合类图书(含电子类)、指南和教学视频讲座等,为师生到馆借阅或在线学习提供便利,帮助师生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建设与挖掘的过程中,还要加强与其他部门或不同类型图书馆、第三方数据商的合作,开通馆际交流通道,将各学校的特色资源以图书馆为中介实现共享,建立一个整合各种特色资源的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28]。

参考文献:

[1]张晓娟,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内外实践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95-101.

[2]杨云川,等.信息元素养与信息检索[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3]刘航,刘秀丽,王江.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情报科学,2013(11):42-45,50.

[4]严丹.高校图书馆教育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J].图书情报工作,2010(S1):67-70.

[5]刘小凤,聂富强.图书馆服务人才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科学,2018(11):66-71.

[6]钟志贤.面向终身学习:信息素养的内涵、演进与标准[J].中国远程教育,2013(8):21-29,95.

作者:王捷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