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分析图书馆空间再造信息素养教育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分析图书馆空间再造信息素养教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分析图书馆空间再造信息素养教育

摘要:为适应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从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信息素养转变,高校图书馆需要通过空间再造重构信息素养教育空间,助力信息素养教育。文章通过分析图书馆空间再造信息素养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从助力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获取利用能力、信息道德伦理意识与信息评价能力、自主学习与交流、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推动信息素养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五个方面,论证了图书馆空间再造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促进作用,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空间再造;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思维

信息素养是现代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的前提,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的基础,更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和素质。早在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息社会行动,关于图书馆的亚历山大宣言》(AlexandriaManifestoonLibraries,theInfor-mationSocietyinAction)[1]中宣称: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核心,它能让人们在一生中有效地寻找、利用、评价和创造信息,从而达到其目标;信息素养是数字社会的一种基本人权,能促进所有国家的社会内涵[2]。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Literar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开始,国内外高校以及政府纷纷关注信息素养教育。近年来,ACRL又通过一系列的调研,提出“信息素养教育为大学生活奠定基础”“图书馆空间利用是对学生成功的有力支持”[3]等。新时代,重构信息素养教育的空间格局对全面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图书馆来说,就是要通过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空间功能重组而达到最佳的信息素养教育空间。

一、图书馆空间再造与信息素养的内涵及其关系

1.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由来与内涵

图书馆是一个大学不可或缺的场所,信息和空间是图书馆的两大根本支撑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爆炸、信息载体的多样化等都要求读者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传统的图书馆空间功能已不适应读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素养教育的变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改变图书馆空间的性质、功能、布局及设计等问题,空间再造悄然兴起。最早的空间再造可追溯到1992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拱廊”构建使用[4],它集资源、空间、服务于一体,支持信息开放存取,有利于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和促进读者的学习交流、协作研究[5]。此后,空间再造的理论与实践开始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流行。图书馆空间再造运动是从藏书空间、阅览室逐渐向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Commons,IC)、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Commons,LC)演变,是对传统图书馆空间布局进行变革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经过学习考察、调研访问、讨论研究,确定适合本馆空间改造的理念、宗旨与需要遵循的原则,针对读者需求、大学学科发展以及教学科研的要求,通过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空间资源、设备、管理人员等多种资源进行融合,打破了图书馆传统空间的局限,借助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及开放而无限延展的网络,营造出各种大小适宜、虚实兼备、舒适灵活的空间场所[5]。图书馆空间是资源、管理者、用户的集合地,空间再造赋予了图书馆空间更多的涵义与功能,从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到知识创新与创造的场所;从单纯的阅读学习空间到文化空间、合作交流空间、创客空间等等;从单纯的实体空间到融实体、虚拟于一体的空间平台。通过空间再造,使图书馆真正成为“满足人的需求”的图书馆,成为读者体验中心以及思想交流、知识创新与知识创造的场所,更是把图书馆从一个场所延伸为一个平台———一个集学习、交流、创造、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平台。

2.信息素养的内涵与信息素养教育解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在1974年提出,原指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和信息源解答问题的技能[6]。随着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的丰富,信息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素养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如今信息素养已成为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综合概念,它包含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创造、信息伦理、信息评价等诸多方面[7]。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理事会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更新为《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并给出信息素养的扩展定义:“信息素养是指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种综合能力”。该定义强调动态性、灵活性、个人成长和团体学习[8]。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甚至有些地区性和学科性的认证组织把信息素养作为大学生教育的关键成果。2000年1月18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标准委员会评议并通过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为评估信息素养提供了一个框架,其包含5项标准和22项具体执行指标。5项标准为:①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②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③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将选取的信息整合入其知识基础和价值体系中;④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不论是个人或作为小组成员,都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的目的;⑤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了解信息利用工程中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在信息获取和利用时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有关的法律[7]。我国教育部为促进高校图书馆更好地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于2015年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9]。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列为“到2022年基本实现的发展目标”。这一切都表明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3.信息素养教育与图书馆空间的内在关系

(1)图书馆空间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效平台和基础保障重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的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高校图书馆实施教育与信息服务职能的一种重要形式[9]。信息素养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注重连续性,需要通过循序而系统的方式融入学生不同阶段的学术活动中[8],每一阶段的活动都离不开适宜的空间与平台。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素养教育的空间与平台是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运转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效果。2016年,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倡行并开始深入人心,创新学习空间的益处已被认可,重新设计学习空间成为很多高等教育专家思考的问题[10]。传统的图书馆空间布局阻碍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因此,通过空间再造将传统的图书馆空间形态转变为以满足人的需求的学习空间主体形态,成为提升信息素养教育的首选。适用、开放、灵活的信息素养教育空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内生动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1]。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空间再造,使高校图书馆成为网络化、数字化、多功能的信息中心和知识创造中心,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力支撑和有效平台。图书馆的资源、空间和技术等为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良性运转提供了优质服务和基础保障。(2)信息素养教育能更好地展示图书馆空间教育功能图书馆空间再造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创新的教学条件,促进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转变。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和更好的学习空间,能有效满足读者个性化的学习,提升读者信息检索、分析、辨别能力和信息表达能力。读者在图书馆,不仅可以接受信息素养教育,还可以灵活自主地安排自己的课外学习活动,开展自己的学习任务,如利用图书馆空间开展学习交流、研讨创作等实践活动。图书馆空间利用率的增大,有效地提升了图书馆空间资源建设与服务,展示了图书馆空间的教育功能,实现了图书馆空间的成功再造及其价值的有效发挥。

二、图书馆空间再造助力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指出,图书馆要采用现代化技术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空间、重视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效果的提升与图书馆空间再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图书馆空间再造不仅有助于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与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读者的信息创造、信息伦理及信息评价等能力。

1.助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获取利用能力

图书馆空间再造后,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了良性的信息素养模式。空间再造后,有利于图书馆引进并融合“慕课”“翻转课堂”等理念,根据学习资源和学习者的情况,将网络资源与传统信息素养教学精华有机融汇,形成多元立体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围绕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蕴含学生个体自主的信息知识构建,既关注学生信息知识的学习,重视检索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表达能力以及信息获取分析与利用能力。

2.助力培养学生信息道德伦理意识与信息评价能力

空间再造后的图书馆,更有利于开展各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如探索式、研讨式、协作性、评价性等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调整检索方式,构建新的检索策略,完成某个课题或任务的检索。任务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针对本次学习过程、结果及信息资源等进行研讨,通过互相点评、共同探索,让学生学会反思性学习。一方面可以磨砺学生的沟通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可在学生反思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树立信息道德伦理意识和信息评价能力[12]。

3.助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重点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3]。空间再造后的图书馆,为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研讨,尽可能地提供足够的各种大小适宜、设备齐全、安静舒适的空间,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场所、读者体验及团体协作空间、实践基地等。如上海科技大学图书馆的公共服务交流共享空间以及创客空间,内设多功能书卷区、试听鉴赏厅、学术沙龙区、报告厅、多媒体制作与演示中心等,这些空间区域有的定期开展主题展览,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有的支持师生进行试听鉴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实践能力;有的支持不同类型的交流活动以及多屏同显与远程会议等,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学习。

4.助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源于图书馆用户教育,主要以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等课堂授课与检索实习等形式完成,在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媒体类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当代信息素养教育中,应该在原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元认知能力[14]。图书馆的空间服务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创客空间和学习体验空间是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场所。图书馆设置创客空间和学习体验空间的主旨,就是为读者提供先进技术的体验服务和创新创意的实践空间[15]。如同济大学的创客空间提供制作工具、材料、设备和技术,激发用户创新思维进行个性化设计及产品制作,而体验空间通过提供新技术设备,为用户提供交互式体验服务等[16]。上海科技大学的创客空间(多媒体制作与演示中心),含录播区、多媒体制作编辑区以及演练排练区,支持师生结合教学、科研、社团活动等进行多媒体、融媒体、富媒体的制作、编辑和演练等。这些创客空间的活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研究,促进创造性、想象力和知识关联融合,激励知识探索和实践创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

5.推动读者信息素养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到2022年基本实现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图书馆空间服务体系既包括实体空间,也包括虚拟空间,是信息素养教学机制的重要保障。图书馆虚实兼备的空间,能有效地将在线信息素养课程与培训讲座、文献检索课融合在一起,构建新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如同济大学图书馆的培训空间,提供投影、电脑设备,可为用户开展检索能力培训、数据库使用培训、新生入馆教育培训、文献检索课程等提供助力。这种教育模式较为灵活,能使大学生在不同阶段自主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信息素养课程,并获得辨别、筛选和利用信息的技能。这种教育方式能增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技能自我提升的自觉性与主动性[17],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从而达到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的拓展。

三、结语

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时代人们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贯穿人一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信息素养教育已经纳入世界各国高等教学体系,图书馆空间再造是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主导,注重开放性、可接近性、生态环境与资源的融合,能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服务的教育职能,满足培育信息素养的多元空间要求,推进现代空间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AlexandriaManifestoonLibraries,theInformationSocietyinAction[EB/OL].

[2]陈绍东.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3]建中读书的博客.研究型图书馆的课题(7)———战略重心[DB/OL].

[4]卢全,胡永强,王宇.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8):18-23.

[5]王宇,王磊.大学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9,37(4):61-70.

作者:王永胜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