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当前农村建设的特点探讨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文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新理念,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时代特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内涵不断深化的新课题。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下,国民经济发展的“二五”、“三五”计划中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任务。80年代,我国在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从农村开始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在1982年、1983年、1984年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和1987年的中央5号文件中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强调要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解决农民温饱问题。90年代,我国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1991年的中央21号文件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力、乡镇企业、小城镇,促进农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的跨越。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课题,其背景和内涵与以前大不相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综合概念,它不但涵盖了以往国家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新要求内容丰富、涵义深刻,既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包括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包括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代特征
1时代背景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的。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不仅成功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彻底告别了粮食短缺时代,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相比,同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比,我国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二是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严重滞后。四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村旧习俗还普遍存在。五是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农村的小康,全面小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全党形成共识,统筹城乡发展在许多方面得到体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度增加,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形成。“少取”迈出历史性步伐,“多予”有了良好开端,“放活”正在积极推进。这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既面临难得的宏观环境和有利条件,又面临复杂的矛盾问题和制约因素。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始终与时俱进谋划农村改革。
2建设思路新,以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难题:一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扩大。首先,我国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差距扩大。其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保证上的差距也在扩大,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另外,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也显著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首先是农村的区域差别,中西部的农村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差别尤为明显。其次,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相当突出。此外,农村本身社会事业的差距也比较大。
这些问题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结构的矛盾。我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在自力更生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主要来自农业,农业和农民因此为国家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特别是近年来,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更是日益突出。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城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出发,进一步明确了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对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论述,他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之后不久,在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总理在2005年3月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随着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3目标要求新,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自身活力,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快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必须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的总体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首先,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基本经营体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要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
其次,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这个基本原则,又要有利于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和体现各地农村的特点。因此,《建议》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必须牢牢把握的两大重要原则,那就是“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只有始终坚持好这两大原则,新农村的建设才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最后,要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
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就当前而言,在中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这种整体很低的文化素质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建议》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同时,要切实加强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发展基层民主,通过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的权利,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化。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首先,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中央《建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包括了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任务,体现了“五个统筹”的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谋“三农”的指导思想,有利于把“三农”工作的重心放到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和整体素质上来,把工作目标定位到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上来,从而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其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內需的地方就是农村,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超级秘书网
最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一系列方针的最终落脚点。统筹城乡发展是战略思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是战略取向,城乡一体化是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战略载体。只有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使城乡居民都富起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北京,人民日报(第一版),2004-09-26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新华网/fortune/2004-/05/content_2297061.htm
《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N],新华网/newsscenter/2005/03/05//content_2653213.htm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北京,人民日报(第一版),200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