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城镇化战略小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农村城镇化战略小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农村城镇化战略小议

[摘要]通过对我国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战略地位的论述,文章基于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并揭示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城镇化;战略地位;实现途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总书记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十一五”规划强调:“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③但是,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远的、艰巨的社会性大工程,决不能凭一时的热情和勇气一蹴而就,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质量、高素质、高标准、高起点地筹划布局这项造福中华民族的千秋大业,使其健康、和谐、可持续地发展,以利于加快实现农村城市化的大目标。

一、深刻认识我国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战略地位

(一)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城镇化是一条更能反映现实经济社会空间发展变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它是伴随着现代交通技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引起人类社会逐步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而走上的城市化道路所产生的相应改变。它的含义在于: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使单一城市不断向外扩张,最终将相当部分从传统意义上讲不属于城市内因素的资源包括了进来;城与城之间通过高速公路走廊,有效地相互连接起来,城市与附近乡村的联系也更加紧密,最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区域发展体,形成了在大中城市主导下起沟通城乡之间桥梁作用的小城市(镇)。从而引发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善,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在城镇化问题上,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推进我国的城镇化必然呈现着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特征。

1.所有制的公有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决定我国在推进城镇化的建设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城镇化必须反映农村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城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

2.宏观调控的计划性。计划和市场都是建设城镇化的手段,计划不是脱离市场的计划,市场也不是脱离计划的市场。坚持以计划为主导、市场为调节,使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统一,这是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所在。

3.动力机制的多元性。在城镇化过程中,与投资相关的动力机制日益多元化,如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市场调节下的乡镇企业投资、区位影响力作用下的大型工程项目投资。多元化的城镇化动力机制,促进了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4.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受自然、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我国城镇分布呈现自东向西、由密到疏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大中城市周边和交通路线的城镇化水平较高。这种空间地域差异性,是推进我国城镇化次序的重要依据。

5.战略布局的全局性。尽管理论界在推进城镇化问题上还有些争议,实践中也存在着地区间的差异和问题,但是,大力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已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具有全局性的战略决策。推进城镇化已被列入“十一五”的规划,并成为新时期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性工作,这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城镇化的战略地位

推进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重点在农村。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道路,可能选择的方案将是走总体的城市化与城镇化共同推进的道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通过“机械化能大大减少土地的耕作劳动力,改变9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同时,农业机械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拓展农民增收的途径,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④从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推进城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城镇化可以使目前分散的部分企业积聚在小城镇,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以利于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并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农村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化道路中,农业机械的广泛运用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发展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农业废弃物的改造和综合利用,使农机参与乡村道路建设、改造河道、兴修水利等基础建设,有效推动村容整洁,促进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根本要求。“无论是现代化的近期目标还是远期目标的实现,最后都取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城乡二元结构格局能否改变。”⑤国家通过实施城镇化,促使乡镇企业发展,有效地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并且可以使土地从分散的承包经营有步骤地向集中的、机械化的规模经营转变,并为农村的职业教育、科技推广应用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推进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可以集中相当多的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信息和服务事业,也包括文化娱乐健身活动。例如,在文化教育事业上,通过资源配置和优化,促进优质文化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共享;通过农村合作医疗机制的建立,使农村的医疗条件、就医状况得到改善。总之,在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发展和建立科技、保险、信息、服务、文化事业等惠及广大农民工作的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农民人口生活质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二、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城镇发展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目前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尽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规模小、起点低,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不突出。据江苏省农调队的调查显示,该省小城镇建成区的平均人口不足5000人,其中有66个制镇镇建区人口不足1000人。这种城镇规模小、布局分散,必然造成建设质量不高、功能不全,制约城镇的长远发展。

2.宏观规划布局薄弱。存在的问题是:重城镇规划轻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规划;重数量轻城镇体系布局;一些地方政府观念落后,思想僵化,甚至沿用小农经济或计划经济的方式来规划小城镇的产业和市场。

3.资源利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一是对资源紧缺的认识不到位;二是重平面扩张,轻挖潜改造,使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粗放;三是新城镇大量土地被征用,旧镇区和旧村的宅基地大量闲置,浪费严重。

4.城镇化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横向联系薄弱。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不协调,甚至在第三产业的构成中,仍以传统服务加工业为主;许多地区小城镇结构趋同,没有区域优势,横向联系薄弱,人才、信息、金融、技术的交流缺乏畅通的渠道。

5.分类指导无力。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对城镇化工作的分类指导,导致有些小城镇利用区域优势迅速向大中城市发展,而有的小城镇则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逐步走向衰弱,更多的小城镇则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功能的分化。

(二)问题的主要成因

1.受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传统模式的惯性影响。一是受完全依赖政府投资的计划经济模式影响较深,造成城乡分割;二是短缺经济的运行环境和整个社会浪费需求层次不高的现实,决定了乡镇企业乃至小城镇集中布局的效益不突出;三是处于经济转型的初期,发展乡镇企业也存在政策不稳的问题,也有人才资源严重匮乏的原因。

2.是政府推动型和市场推动型两种模式各自独立作用的结果。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推动型的城镇化模式还没形成,这是导致我国城镇化发展现存问题的重要原因。

3.受到以宏观因素为重点的一系列制度性因素的作用。比如,在建设用地方面,由县(市)土地管理部门代表政府统一行使规划、重用、开发、管理和出让权,从而垄断了小城镇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又比如,现行财政体制上,从纵向看,省级以下各级政府尽可能地上收财权、下放事权;从横向看,政府与部门之间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对称。不对这种宏观财政体制进行改革,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是比较困难的。

三、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国已经形成了推进农村城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农村城镇化呈现出加快推进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循序渐进地推进农村城镇化。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科学发展是城镇化的思想基础

推进城镇化最重要的是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来的重要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统一认识。一是始终坚持发展是富民兴镇的第一要务,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运用资本、知识、经验、技术、发展生产力,引导支持他们进城镇务工、经商办企业。二是情系群众,结合地区优势大胆招商引资,推动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三是尊重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有条件的城镇尽可能实行城镇户口通用制。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几千来历史的产物,但是它更多的带有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⑥这种制度造成农民进城务工存在着身份上的不公正待遇。采用户口通用制,有利于做到进城务工人员在身份上的一视同仁。四是一切坚持以有利于城镇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城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城镇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来检验、考核各级政府的工作绩效。

(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是推进城镇化的保证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城镇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在具体工作中,首先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做到统筹兼顾、从长计议,重点发展资源优势突出、联结城乡纽带性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大的中心乡镇,并且突出特色,确定规模,注重实效,走环保型、人文型、节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其次,要注意规划的超前性、协调性。各级各地政府必须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准则要求自己,最大限度地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乡村文明有机结合,克服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做到量力而行,分批、分步实施,推进城镇化健康、稳步、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切实加强规划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各地政府在城镇化规划中一定要坚持以国家建设规划为指导,以农村现代化为发展目标,建立一整套关于城镇化发展的规划制度、管理制度和审查制度,保证规划的正确实施。

(三)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是推进城镇化的根本举措

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是全面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战略。一是根据城镇化的定位来布局。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要以发展小城镇为重点;在较发达地区,则应是发展中小城市与发展重点镇并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注意发挥大中城市对小城镇发展的带动作用。二是适应区位优势来布局。在大城市周围按照产业结构和人口分布适当发展一批卫星城镇。在中、西部地区,要结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战略,重点支持区域经济优势明显的小城镇加快发展,在东部发达地区要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发展水平,更多地吸纳农村人口。三是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来布局。在一个城镇里一定要注意该城镇在国内外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功能要严格区分,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行政区等各方面的设置,有条件的可运用绿地、自然景观隔离。而且围绕中心城市的小城镇也要注意根据时展和地方风格构筑自己的鲜明特色品位,打造精品城镇,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四)合理利用、节约土地资源是城镇化的重要环节

深化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制度改革和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制度,已成为城镇化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重要环节。具体措施:一是加快制定多元化的小城镇土地市场体系;二是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将小城镇发展与旧城镇区域改造、盘活土地存量有机结合起来,使城区改造中的富余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三是鼓励发达地区的企业或个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到小城镇开发地区进行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通过这些措施健全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有序地流动,为农村经济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五)优化市场的运行环境是推进城镇化的关键

道路交通、信息技术、金融信贷、广播通讯等市场要素是市场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推进城镇化,就必须加快完善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推动型的运行机制。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国家有计划地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或利用信贷杠杆,支持小城镇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企业、个人及社会的闲置资金参与到城镇化建设中来。另外,国家也要通过法律制度的保证,使国家、企业、个人的利益在城镇化过程中得到保护,从而优化市场的运行环境,推进城镇化经济健康、有序、全面地发展。

(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城镇发展的智力支持

社会主义城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互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而且加强以社会主义为核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灵魂和方向。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下,优先发展教育、培训创新型人才是城镇化发展的智力支持。“教育的平等能影响社会的平等,建设新农村重要的问题是发展农村教育。”⑦目前,我国人口多且文化素质较低,而且在广大农村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全国约九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却相对较少,而且文盲、半文盲还占有相当部分,这是城镇化中的最大难题。因此,必须通过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乡村文明建设的统一协调,大力引进人才,培育新型农民,通过人才素质的提高,给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是城镇化发展的源动力。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推进城镇化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全局,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关于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认真研讨城镇化的内涵、特征、战略地位及其实现途径,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满足广大农民日益需要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需要、加快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注释:

①方晓红《农村传播学研究方法初探》,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筑小康社会新胜利而斗争》,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④张宝文《在新的起点上扎实推进农村机械化》,载于《求是》2008年第11期第44页。

⑤申建军《首都社会和谐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08页。

⑥毛振华《社会学与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页。

⑦李建业《农民权利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