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农村建设下的教育发展4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
1医学高职高专的教育现状
根据统计来看,我国现阶段医疗资源在城市的有80%,而我国在农村的人口大约有55%。因此,农村医疗卫生的资源还达不到现阶段的实际需求,且农村医务人员普遍存在学历层次较低、业务素质差、年龄偏向老年化和职称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农村的医疗条件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根据我国颁布的相关乡村医生的教育规划来看,其要求3大部分农村医生都应该达到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的资格,并具有专科以上高等教育的学历。但是,在医学类的高职高专院校获得良好发展契机时,其自身也存在着多种制约发展因素,包括:①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投入较少,导致了学校发展的速度极为缓慢。②医院职能转变加大了医科临床教学难度,致使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岗位需求。③国家政策的导向不够,导致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加大。④由于学校连续地扩招生源,导致教学资源匮乏,对教学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措施
2.1明确办学目标:医学类高职高专的院校应根据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加强相关卫生职业的教育指导意见,明确办学目标,并明确自身定位。具体措施包括:坚持以岗位需求作为导向、以服务作为教育宗旨的办学方针;为农村及基层培育专业技能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医学类高职高专的院校只有明确了定位,并积极建立一个实用型的人才培育模式,才能够更好地与卫生部所颁布的要求相符合,进而确保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有效地进行,为学校培养实用型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完善教学体系:高职高专院校应修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并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学校应建立一套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为主的教学体系,并以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及基本的职业素质作为主线,来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配置,健全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及能力结构。同时,只有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才能够形成专业的基础模块、公共的基础模块、人文素质的模块和临床技能的模块相结合的模块教学形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模块教学的教学形式。此外,学校还应该按照实践性和应用性原则,在重视基础知识系统性及完整性的过程中,根据专业需求积极来改革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2.3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高职高专院校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社区医疗市场实用型人才,应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进行实践教学,并将实践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学校应增加见习或者实验的总课时、增加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实验,并合理地减少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进而培养学生临床实践的操作能力及专业技能应用的思维能力,确保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学校在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还应充分地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并加强特色教学,如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等,进而确保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能够适应社会及农村医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2.4加强建设师资队伍的力度: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并严格执行教师继续教育及培训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资格进行严格把关。同时,高职高专院校还应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将专业课与医教相结合,充分利用教学医院和附属医院的资源,并合理的利用,进而做到以教促医、以医促教、医教相长的医教结合教育模式。
3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下,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地改革自身的教育模式,才能够满足现阶段我国农村医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应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培育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主要出发点,进而为农村培养实用型的医学人才,提高学生在临床岗位上综合实践的能力,并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的医疗环境,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
作者:王岩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
一、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1.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对于在大学期间开展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数据显示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别。66.67%的男生认为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必要,说明大多数男生对创业教育比较重视,而74.19%的女生则认为是否开展创业教育无所谓,这种不置可否的态度说明大部分女生对创业教育不大感兴趣,对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出现这一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受传统思想影响,女生相对比较追求安稳,且对创业所需的开拓力和创造力比较缺乏自信。而对于创业教育与树立创业理想的关系,有76.8%的学生认为关系密切,赞成农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创业理想。
2.学生参加创业理论课程、培训或讲座情况。当前,农业院校对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日益重视,被调查的农业院校中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然而,调查显示,57.6%的学生从未修读过任何创业课程。在修读过的学生中,经济类学生选修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较多。学生中从未参加过创业培训或讲座的占41.3%,参加培训或讲座1~2次的学生占45.0%。可见,目前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力度明显不足,开设创业课程和举办创业培训或讲座的次数有限,且普及性不够,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大多数学生自主参加创业课程、培训和讲座的积极性不高,创业意识并不强。关于农业院校现有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主要偏向创业相关理论政策类课程和市场营销类课程,分别占53.7%和49.5%。而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程,是能够掌握创业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从而获得更多技能、经验以及对创业机会、环境的相关性分析。同时,1/3以上的学生希望获得更多个性辅导和案例学习。可见,目前农业院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期望获取的知识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是影响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中,55%的学生更易接受的授课方式为创业案例分析和创业角色模拟等,而对传统的纯粹理论讲授方式并不感兴趣。可见,多样化、开放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创业教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适合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3.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情况。创业实践活动是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39.6%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较少,28.2%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一般,3.3%的学生认为学校几乎没有开展过任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另有20.1%的学生根本不了解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可见,目前农业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目前农业院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比较多样,包括举办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模拟训练,组织企业实习实训以及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等,但较普遍的形式为传统的创业计划书竞赛类和软件模拟或角色模拟类活动。这类实践活动往往仅是理论知识的理想化运用和呈现,并不受现实创业活动中其他不稳定因素的限制,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企业实习实训和创业孵化基地两种形式只占28.2%和3.8%,但这些形式通常能使学生直接与市场和社会接轨,更有利于培养真正的创业人才。
4.农业院校创业教育效果。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态度是检验农业院校创业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调查显示,当前农业院校只有16.7%的学生对“三农”问题密切关注,56.1%的学生一般关注,24.2%的学生很少关注,3.0%学生从不关注,说明农业院校对创业教育中“三农”问题的宣传教育力度有限,学生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度需进一步提升。在创业领域期待度调查中,只有23.9%的农科专业学生在创业时会考虑选择与本专业相结合的领域,而更多学生倾向个人感兴趣和热门的其他领域。而非农科专业学生,只有2.1%的学生会考虑农业相关领域。这说明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无论是否农科专业学生,普遍认为农科专业并非个人感兴趣或所谓热门的领域。可见,农业院校亟须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学农爱农兴农的职业理想。关于大学生到新农村创业的问题,只有9.0%的学生密切关注大学生到新农村创业的相关国家优惠政策,58.2%的学生一般关注,27.9%的学生很少关注,4.9%的学生从不关注。同时,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大学生到新农村创业持中立态度,35.8%的学生明确不支持,只有12.1%的学生表示支持,这与大多数学生不怎么了解国家惠农政策和农村情况有一定关系。
二、受访对象的聚类分析
使用SPSSClementine12.0对原数据进行归纳分析,采用K-means方法,选取的指标有专业、教师背景、教师上课是否引起学生兴趣、学生上课是否用心听课、课堂出勤率、课堂讨论热烈度、创业教育是否提升创业素养、是否使学生掌握创业知识、是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是否提高学生从容应对风险的能力。根据分析结果,将受访对象聚类为四类,从中可以寻找观察重要信息。第一类样本占3.82%,这部分学生没有按要求填表,以空白的形式来完成问卷调查。通过访谈得知这部分同学对创业不感兴趣,没有意识到创业教育对自己长远发展的重要性,缺乏对创业内涵的全面认识。第二类样本占63.36%,这部分学生所认同的教师是具有创业实践背景,或者部分接受过专业教育培训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引发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兴趣。这类同学上课不仅用心听讲,出勤率高,且对创业教育为自身所带来的收获感到满意。第三类样本占14.5%,这部分学生认同的教师是具有经济学(管理学)背景,对创业教育有些实战经验的。他们的上课方式通常能引起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且学生上课都比较能认真听讲,出勤率较高,课上能热烈讨论交流。学生喜欢学习创业教育有关知识,并能从创业教育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和能力。第四类样本占18.32%,这部分学生的教师大多数未接受过专业的创业教育训练,上课方式单一,内容枯燥,课堂上不讨论有关内容,同学们上课没法认真听讲,出勤率很低,并认为在创业教育过程中的收益少之又少。调查结果反映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包括专业和个人经历背景等因素)的重要性。实际上,目前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师资严重不足,多由就业指导老师或政治辅导员担任,这与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教师角色和能力的期望值存在明显差异,并直接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成效。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业教育路径选择
1.加强创业教育普及,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兴农的创业理想。农业院校必须结合育人目标,尽量扩大创业教育的受众面,不仅面向有创业兴趣的大学生,更要将创业教育普及到所有在校大学生,提高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通过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意义、国家近年来的惠农政策以及连续多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精神,重点宣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鼓励创办家庭农场等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新农村建设需要大批创新创业型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树立学农爱农兴农的创业理想。同时,尤其要重视对女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培训,提升其创业理想和创业素养。
2.优化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夯实创业基本技能。农业院校创业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教育,需要以第一课堂教学为载体,积累和深化学生的创业素质。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创业教育课程必修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因此要以普及型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为主。其中,除了基本的经济管理学、政策法规知识和创业精神等知识外,应重视人际沟通、商务礼仪、创业机会和环境评估等相关内容。选修课则可为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进一步了解创业知识的途径,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充分结合农业院校办学特色,针对不同专业(如园林园艺类、农林经济管理类、食品类、动物科技类和植物保护类等)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具体的创业团队,进行创业项目的具体分析,满足学生个性化深入指导的需求。总之,创业理论课程要注重层次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分类指导,统筹兼顾,保证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
3.重视创业教育实践,引导学生立志服务“三农”。调查结果显示,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明显不足,影响了创业教育效果。农业院校应制定相关激励措施,全力保障创业教育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首先,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场所和基地,规定创业教育实践环节必须有相应的学时数;其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拿出一定的创业资金,让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得到资金和场地的支持;最后,主动与农业企业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到农业企业参观、实习和实践。创业教育实践还可以“三走进三了解三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三农”问题,提升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三走进三了解三提高”活动即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通过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了解省情、社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党员意识、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需要,把田野当成实验室,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从而达到科技扶贫、科技兴农的目的。几年来,农业院校“三走进三了解三提高”实践活动既为农村基层解决了问题,又让学生了解了农村,积累了实践经验;不少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学生反映,如果农村基层需要,他们将选择为农村基层服务。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农业知识技能教育。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对保证农业院校创业教育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农业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和教学方法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农业院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进行创业实践体验,支持教师在校外开展一段时间创业实践,积累创业教育实战经验,或派送教师到国外学习先进的创业教育理念,或定期组织创业教育研讨,开设农村问题专题讲座和农业技能知识培训,或选派到农业企业挂职锻炼,强化农业知识技能的教育等;另一方面,农业院校还可聘请校外创业实践者、创业校友、经营管理专家、农林技术专家等担任兼职教师,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多学科背景的高质量创业教育队伍。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应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言讨论,积极采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模拟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机会识别、融资、商务谈判、团队激励等创业技能。
5.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宣传农业领域创业政策和资讯。在当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鼓励、扶持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院校应利用校报、广播站、宣传栏、网络等加大创业宣传力度,宣传国家、地方关于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和惠农政策及当前就业形势,并在学校醒目位置制作农村基层创业优惠政策专栏,发放宣传材料到学生宿舍,使各项创业优惠政策深入人心。每年举办农村基层创业计划大赛、农业知识技能大赛、服务“三农”演讲比赛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意识。建立农业院校创业网站,设置有关政策法规、创业培训、创业基地、创业指南、创业风采、创业快讯等板块,宣传大学生基层创业的优惠政策、资讯、创业典型、创业知识及经验等。对在农村或农业领域创业成功的企业,作为典型,广泛宣传。
作者:钟强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纪委
第三篇
一、农村教育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没有将平等的受教育权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在教育目标、教育投入、师资力量方面,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从地域上看,东西部差距较大。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3)》称,虽然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报告认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12省(市、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强的省域较少,总体竞争力水平不高。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师资配置的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教育水平显著提升。然而,城乡经济差距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教育原本是缩小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实是,城乡教育的差距也在进一步加大,这首先表现为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并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教育经费问题。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单就农村教育硬件来讲,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室、办公室以及学生宿舍、食堂破旧拥挤不堪,条件相当简陋。而在部分城区的学校豪华气派,设施齐全,与农村形成了鲜明的比对。城市地区一些公立重点中学拥有学生专用的科学实验大楼,装备了设备先进的各类实验室、现代化的电教中心以及远程教室、行星英语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计算机实验室等多种专用教室,甚至有的中学楼顶还建有天文穹顶,安装有大型天文望远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中指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依然不足,在2011年,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支出农村与城市(含县城)相差近700元;普通初中农村与城市(含县城)相差近900元。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在2013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指出:“全国省一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同级财政支出超过20%的省份不超过7个,而广东省连续五年保持在20%以上,省内的一些欠发达县平均超过25%,有1/3的县超过了3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1.2%”。
2.农村学校布局问题。过去几十年来,在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制约下,在农村教育发展上存在“重速度、重数量、重外延,而轻效益、轻质量、轻内涵”的倾向,从而造成农村基础教育遍地开花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低的现象。最近几年来,尽管采取了撤点(教学点)并校的策略,要求方圆3公里内只有一所学校,但是在很多山区,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足,导致了严重的辍学问题。山西省朔州平鲁区到2008年全区共有区直小学10所,学生1.7万人,教职工781人,而农村小学共有179所,学生5000多人,教职工660人,城乡教育比例严重失衡,差异明显。在初中教学方面,与城里拥挤不堪、严重超员的初中学校相比,全区仅有的7所农村初中共有学生1009人,平均每校不足200人。面对这种现状,平鲁区委、区政府结合“一城三镇百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全方位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幅度调整学校布局,走“一乡一校”集中办学之路。2008年,该区将农村小学生全部集中到乡镇寄宿制小学,实行了“保姆式”、“营养式”、“园林式”教学,为贯彻“两全”原则打下了良好基础。
3.农村师资待遇问题。农村教师队伍的工资待遇虽然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城区的教师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他们的福利待遇依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特别是部分民办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在农村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面临的任务艰巨,工作环境艰苦。现在农村一些边远地区、艰苦地区还有很多代课教师,这些教师的待遇更低。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宁市第十四中学特级教师庞晓丽呼吁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并担心“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生活条件较差,教师如果连工资收入都得不到提高,怎么能安心教学?”切实保障农村教师所得到的实际待遇与国家和地方的文件内容相一致,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动用积极措施,把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列入财政预算,并对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县市,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资金予以扶持。与此同时,要建立和落实农村教师的地区性补贴,共同保障农村教师福利及时准确到位。
二、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的对策
教育公平是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然而不仅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公平的标准,而且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这就使得教育公平目标成为不断在实现着而又永远不能实现的目标。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也急切地关注农村教育问题,进行相应探索实践过程,出台了一些文件决议。因此,在这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有利条件下,我们就要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和落实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实施:合理定位农村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目前农村教育在结构类型和教学模式上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重要阶段的初中教育,从总体上看,其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普通教育,致使大批农村学生没有受过初等职业教育就直接走向了社会。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重新认识农村教育、重新构建农村的教育体系,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从而形成农村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因此,农村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人选择,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路向。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是农村教育公平的前提。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使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基本出路是对各级政府之间的责任关系进行调整。中国实行分税制之后,中央财政得到强化在对待像义务教育这样的公共事业上,条条的作用应该强化,中央财政的垂直影响会更加有效,专款专用,封闭管理对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直接到位至关重要。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继续认识深化与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努力完善转移支付体制;建立切实可行的刚性保障机制,依法保障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惩侵占、截留、挪用公用经费的不法行为;建立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教育的长效合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依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收入;调整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健全政府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加强农村教育师资力量,是农村教育公平的驱动力。
加强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建设能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和智力支持,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异,做到教育公平的最大化。为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保障: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环境,及时落实国家对教师待遇的各项政策,以解除教师后顾之忧,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建立农村师资流失补偿机制,使得落后地区在教师流失后,仍有资金和能力招聘新的大学生进行培训,甚至建立起后备教师队伍,保证农村师资的稳定性;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农村教师激励制度,在职称评定、医疗、培训、财政奖励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激励优秀教师扎根在农村学校。以上是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的三个方面对策,当然不局限于以上三个方面。但是不管对策如何落实到实处是关键。中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农村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关系着国家的整体发展,也关系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因此要下大力气实现农村教育公平,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农村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会有挫折困难,但农村教育改革前途是光明的,必须要循序渐进,不畏困难。在国家和全社会关注和支持农村教育的大气候下,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可望在中国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作者:谈彩虹宋晨燕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篇
1新农村建设对农业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对农业职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分析。目前,不但农业职业院校培养的职业人才类型很难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的数量亦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履行农业行业管理职能的对口职业人才严重不足,许多县级农业部门的农业技术人员呈现青黄不接现象:如湖南南部某县级农业局,45岁以上人员占了50%以上,虽然近年来新进了人员,但主要是军转干部和管理类专业人员,致使许多县级农业部门在进行新技术的推广方面存在力不从心的现象。根据2011年湖南农业统计资料[,湖南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存在显著偏低的现象,如湖南农业系统国有单位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只占12.85%,大专以上学历只占32.5%,同等学历或其他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达到43.85%;同样,在湖南省农业系统工人队伍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亦严重偏低:如全省农业系统工人队伍仅192101人,其中技师以上人员只占0.45%以上,高级工以上技术工人仅为4.83%,中级工以上只占11.91%,说明农业系统中有一定技术等级的技术人员的数量亦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201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确定重点打造粮食、畜禽、果蔬加工三大千亿产业的目标,正在催生大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即高科技农业产业集群,这些新增企业将在近6年左右提供200万~300万个就业岗位,按企业目前10%左右的标准对以上就业岗位进行技术与管理人才配备,需要增加20万~30万名农业方面的技术与经营人才,这些人才将主要从事作物良种的选育与示范推广、畜禽良种的选育与示范推广、规模化植物保护技术、作物产地环境监测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农产品(食品)安全生产与检测技术、农业物流与贸易等。以上分析表明:农业职业院校在培养适合农业产业需求的职业人才方面肩负着巨大的时代使命;需要通过农业职业人才的质量提升后,加强数量建设。
2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
目前湖南涉农类院校的农业类专业办学情况不甚理想,如湖南高职院校培养作物生产类毕业生的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湖南生物机电职院、怀化职院、永州职院、常德职院等,中职只有湘潭生物科技学校、汨罗职中、桃源职中、安化职中等,对比12年前,举办农作物生产类专业的学校,已经减少近70%;湖南全省每年的农业类本科、专科、中专3个层次培养的毕业生约4000人左右,只达到农业行业年最低需求量的1/3,农业类人才的数量不足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二是农业类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农村和农业企业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生活单调,许多农业类专业毕业生学农不爱农,毕业后改行的比例接近40%,这亦是导致农业行业人才不足的重要原因。三是农业类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能力不能满足现代农业企业的需求,学习的内容仍以传统的专业技术技能为主,现代农业需要的实用技术与管理知识学得偏少;据某农业企业反映:企业招聘农产品检测技术岗位人员时,很少看到能够熟练操作整个检测流程的农科毕业生;又如农学类专业的学习内容中,嫁接、大棚育苗、作物人工辅助授粉等传统技术仍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当然,这些内容作为农业类学生必需了解,但更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以作物生产类专业为例,如工厂化育苗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温室的通风透光控制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色谱仪检测技术、作物生产的成本管理技术等。
3新农村建设对农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定位要求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农业、管理、信息等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和技术力量;对于农业职业院校来说,办学定位首先应面向“三农”,其次,主要任务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的培养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因此,农业职业院校的定位首先是人才培养类型的科学定位,其次,在创新农业新技术、传播农业新技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1以产业需求为主线,科学定位人才类型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首先是专业定位,而专业定位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规格定位。人才的规格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4种。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一般由重点的本科大学来培养;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而对于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农业职业院校,应当针对农村的产业特点,按照“宽口径招生、分专业方向就业”的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某个农业产业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或技能型人才。目前部分农业职业院校仍然按照重点大学学科的观点划分专业,如畜牧兽医专业,既要学猪、牛、羊、鸡、鸭、鹅的养殖技术(部分学校还要求学特种动物的养殖技术),又要学习以上畜禽的疾病诊断技术,还要学习其饲料方面的知识;如园艺技术专业,既要学橘、梨、桃等果树和辣椒、茄子、瓜类等蔬菜的生产、加工与营销技术,又要学以上果蔬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部分学校还要求学习花卉植物的相关知识。这种参照重点大学“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导致专业深度不够,专业能力弱化,难以实现“零距离”就业;学生通过几年学习,在专业方面什么都懂一点,但很难派上生产用场,到单位或企业工作后一般需要1~3年的适应期(实际是企业的再次培养期)。这是很多农业企业对招聘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存在的长期“感叹”;同时也是部分农业职业院校(当然其他行业部分职业院校同样存在类似情况)在社会上认可度不高的重要原因。职业院校参照重点大学的“培养模式”行不通,是因为重点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其中许多学生毕业后要进入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而职业院校的培养应当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从实际出发,依据市场分析确定每届毕业生培养的专业方向或专业口径。农业职业院校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据专业对接产业的要求,通过调查和地域特色分析,合理确定农业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广度”,特别鼓励教师在专业内容的“深度”和“知识应用的连贯性”方面下功夫,以市场需要的某一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培养为主线,加强紧密对接农业产业需求的复合型“分专业方向就业”的职业人才的培养。如高职专科畜牧兽医专业,在进入二年级后,可根据某种饲养动物的市场发展趋势和学生个人选择:以某种饲养动物的产业链为重点学习领域,如可以选择“鸡的养殖技术+鸡场的规划与建设技术+鸡的疾病防治技术+鸡饲料营养特性与饲料生产技术+鸡产品的初级加工与检测技术+鸡产品的营销技术”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这样经过系统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真正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对口就业。同时,为适当拓展学生的专业面,可以辅修几种饲养动物的相关技术。这样,可从根源上解决农业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建设脱离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的办学现状。
3.2以新农村建设对技术的需求为动力,合理定位专业的技术内涵农业职业院校经过20世纪末到现在的诸多变迁,少部分院校在技术创新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部分农业职业院校的发展历程主要体现在“跟着社会跑”,处于被动追赶农业新技术发展的行列,没有发挥引领农村社会进步的作用。一家现代农业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认为,农业职业院校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的技能问题,在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技术服务方面与企业的期盼存在太大的距离。仔细分析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以农业高职学院为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主要是技能,并且主要是专业的基本技能,技术方面的东西掌握太少,并且所学的技能主要是优秀农民的技能,而优秀农民所盼望的许多技术,在农业职业院校难以得到支持。例如,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对畜禽的饲养技能掌握得比较熟悉,但对于畜禽的疾病预防与诊断技术,则只学了一些入门知识;又如作物生产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工厂化育苗技术时,多数只针对种苗的嫁接技术进行学习,而对于种苗生长期间的精准化管理技术,如水分、温度、湿度的量化管理技术掌握得太少。因此,农业职业院校应当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在设与技术的研究领域,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被发明,使分子生物学相关知识日新月异。因此,相关任课教师通过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及技术相关文献的查阅,及时掌握学科最新动态,并将其融入课堂用于教学中,不断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发展的方向和现状,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4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是集图片、文字、视频、动画、音频材料等于一体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体现授课内容,而且在有限的时间,通过图、文、视频、动画、音频等形式说明授课内容,从而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抽象深奥且知识点多,学生初学时往往因教学内容的理解困难而感到茫然,尤其是在基因的转录、翻译等教学内容涉及核酸的化学结构特征、结构变化及其过程中各种复杂因子的参与等知识点,如果在讲授过程中,学生对各个环节都没能理解透彻,就会缺乏信心,必将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学习兴趣的完全丧失。因而,为了便于学生轻松理解、快乐学习,在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便利,在复杂深奥知识点讲述过程中多采用视频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并在视频演示过程中由教师适时加以解释说明,大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视频的采用也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更容易记住细节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除了加入视频材料外,在其他内容讲述过程中融入形象生动的图片也能起到提高学生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5加强实验教学分子生物学理论
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的,实验操作对理论知识的更好的掌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也成为分子生物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然而分子生物学实验的仪器设备昂贵,所需实验条件苛刻,加之实验试剂和酶类价格昂贵,且大多数吸头、离心管等属于一次性耗材,致使实验费用高。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大多数实验内容难以开设或只能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自主实验的机会很少,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笔者克服困难,争取实验经费,并通过科研项目的支撑改演示实验为学生独立实验,增加学生自主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掌握实验材料的灭菌、基因提取、电泳、PCR、酶切、连接、感受态制备、重组子的酶切鉴定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通过上述5个方面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大增,教学效果明显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分子生物学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继续不断改革和探索,以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作者:罗迈钦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