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冬学教育启示下新农村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解决农民以及农村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农业技术问题。关于农业技术,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有研究,但是将冬学运动与农业技术结合起来研究的学者却寥寥无几,冬学教育运动在革命阶段对改造农村、传播技术及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而完全可以在如今的新农村建设中加以利用。
一、冬学教育概述
“冬学是利用冬季农闲在农村组织农民学习的一种形式。作为历史上曾经最重要的农民成教形式,其兴衰成败与经验教训”,对推动农村技术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的仍有重要的启示。冬学教育运动在指导农村群众获得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引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冬学运动的开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找到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并遵循了普遍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学以致用原则,区别性原则、基础性原则、泛政治化原则。教学本位的转移是新冬学运动中的突出特点,它一方面秉承了中国传统的教学形式,即在教学组织上,不论是进行集中授课,还是分散授课,课堂教学一直是冬学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是一种重要形式但却不是其唯一的固定不变的教学形式,冬学教学形式上形成了以课堂为主,辅之以父教子,子教父,大人教小孩,会的教不会的,以黑板报、秧歌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形式,呈现出一种开放性的格局。冬学运动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促进了根据地的生产自救,改善了人民生活。通过教育这个平台引进了大量实用技术,提高了农作物的抵抗力以及产量。推动了妇女解放,撑起了边区半边天。
二、根据地冬学教育与农业技术经验
对于根据地出现的农业技术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利用冬学进行教育的同时帮助农民群众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首先对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因地制宜的进行了分析,针对群众不同的态度以及要求,做出了不同而有效的方法。
1.农业技术传播前的状况。
在农业技术传播的实际操作中,不少农民古板守旧思想严重,在看不到切实的利益的时候,对新生事物采取抵触态度,怕麻烦,好简单的思想占着主要地位。个别农民思想比较狭隘,他们即使在选种、拌种等方面有成功经验,也不肯传授。针对这些情况,各村的党支书以及村干部,首先找到农作物产量低、受冻害的具体原因,再组织村里有经验的农户进行研究,找到解决的办法,然后利用冬学教育课堂将新技术进行传播。
2.农业技术传播途径。
首先可以刊印技术小册子。在小册子、报刊上,利用文字并结合图片介绍主要的农业技术。在改良技术方面,晋绥边区行署编印了关于造林、骨肥、种棉、种麻、水利工程、选种、整地等小册子,对农民进行免费发放,农民在识字的同时也增加了基本技术知识。1945年5月21日的《新华日报-太岳报》,介绍了古阳村垫子沟(变沟谷为梯田)的经验。第二可以运用花盆实验法。这是农村研发农业新技术时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农村干部因地制宜利用现有的农村条件,在花盆里进行实验,取得成效后再推广。退沙村党支书何成美针对群众不愿接受选种的情况,利用群众的趋利、好奇的思想,在种麦开始的时候,他将盐水淹种的三种麦,在一些群众面前种在自己的花池里。在群众大量种麦时,他花池的麦已绿油油的出来几堆,好奇心以及利益所驱使,群众统统跑到何成美的花池跟前来欣赏这科学的真理的结果,大家公认盐浸的出得又齐又全,十分壮实。此外他们还以群众的切身经验说明选种的道理,如在培育南瓜的叶面里掺上黑药就不生虫子了以证明药能杀虫,掏了麦子的水浇在花池里,花要受伤,这是麦上有菌的缘故。第三成立农事试验场。这是类似于花盆实验法的,但比花盆实验法更具有科学性的方法。晋绥边区于1942年成立了一个农事试验场,一年主要的收获,是种棉的迟种催碰。实验证明,在较冷地区种棉,用“处暑摘叶一半,白露切断两面茂叶”的方法,可以使棉花早碰而有收获,如果谷雨前后缺雨,迟种半月或一月也可以有收获的。1943年晋西北农事试验场继续研究试验种植棉技术,包括下种、行株、肥料、黑豆顶土、中耕、留桃、防除害虫、迟种和催碰及山地试种等。根据去年试验的催碰办法及其他各种种棉技术,在河保、神府等县推广扩大棉田,并派专人直接指导各县种棉工作。加强对山地的地形地质改良试验,改良和介绍农具,试种甜菜,轮种试验,采集优良种子与推广优良种子等。第四自发组织研究组。这是区别于农场试验场的,农民自发成立的研究小组。小组召集了村中有种植经验的农民进行讨论研究,找出提高农作物抵抗力以及产量的方法。成立这样的小组可以在互助和集体生产时,有计划的集体研究农业技术,交换经验,互相观摩。如温向栓领导的变工队,今年对负有经验会耕种的老农民五人成立“农作方法研究组”。白改玉领导的变工组,成立了“精耕细作劳动生产研究组”,由有经验的老年人和中年人七人组成,研究各种庄稼的“刨闹”方法,教育年青人刨闹知识。临县李汝林领导的变工队,过去是各干各的,今年为了学习种地的知识,村里请了两个“合又”(会种的)做老师,现在大部分人都懂得了“犁把不离胯”,耕地要“扣住犁”,种谷子要“把住耧”等经验。第五成立训练班。集中不同的农业技术,成立了技术训练小组,召集农民进行集中学习并指导练习。为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根据地生产建设事业,晋绥行署建设处特决定由农试场开办“农业技术训练班”。训练期一年,学生由各分区机关学校选送有志研究农业技术的同志,决定分期研究,按时下乡实习,指导各地工作。第六建立互助变工组。动员启发群众互助互济,充分发挥群众的集体主义和团结友爱精神。变工互助不仅是开展生产的组织,而且是在文教、拥政、拥军、防奸各方面团结教育群众的有力的组织。阴底村党支书炳声同志首先自动借出麦子二斗,大家响应他的号召借给麦子一石七斗,解决了6户无麦子的苦难,同时又将浸油种和油拌种子好处和经验结合互助,普遍进行宣传动员,不黄疸、黑疸、能防虫、能顶肥、能多产粮,并将朱五喜每年拌油的实际例子通过冬学课堂教给群众,另一方面支部党员发起,带头全村共拌芝麻的18户,用芝麻二石四斗,种麦282亩,拌油种子21石种麦201亩。兴县三区某村农民生产情绪高涨,自动组织变工,发展人力畜力,提高生产。该村共有一百户人家,有全劳动力93个,半劳动力36个,耕牛48头。去年仅有六七个变工组,今年才“出牛”半月,已组成十余组。互助变工使牛力强弱得到调剂,节省了人力,且易于推动耕种方法的改良,不仅农民而且温家寨的地主也要求参加互助组,从互助组中他们可以得到生产率更大的劳动力的帮助。第七奖励劳动英雄奖励技术。对有突出贡献和才能的农民进行物质奖励,激发其进一步探索技术的热情,对技术发明给予一定的优待奖励。1941年春,晋绥边区公布劳动英雄条件,发动竞赛,决定要选拔农民妇女工人儿童及机关生产劳动英雄共200名。于1942年1月第一次生产品展览及劳动英雄检阅大会开幕,到会劳动英雄百余人,农民劳动英雄第一名获得犍牛一条。除奖励劳动英雄外,并宣布奖励专门生产技术的研究发明及优待技术干部法令。第八精耕细作改良农作法。精耕细作具体包括多上粪、精耕种、细播种、多锄草、溜崖、拍畔、挖水窑修水道等。互助变工组利用农闲时间动员妇女儿童积肥拾粪,有很大成就。如:河曲旧县变工队,在四月十四日(清明前一天)叫做“集体拾粪日”,这一天十个变工组,共八十七户人家,抽出一半多劳动力,一天挖了炕洞一百二十五个,将一个炕洞的灰,渗水拌土、泼尿,能种一垧好糜子,解决了一百二十五垧糜子地的肥料。精耕种,指利用互助变工的畜力,进行精细耕种。细播种指舍弃以往旧的“撒种法”而改用新方法“排种法”“按种法”(“排种法”即将粪与种籽掺好,未耕之前,即按一定距离撒入地内,然后再耕,这种种法,也能多打粮食。“按种法”即耕过磨平再用撅头掏种,种法细致,生三条谷根,根能扎的深扎得稳,不怕风吹耐旱,出苗快,又均匀,粪力集中,能多打粮食。)。多锄草,指增加对农作物的锄理次数。
1.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西省近年的农业取得很大的进步与收获,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问题与不足。第一,农业增长方式粗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科学技术利用不充分,面对农业发展无法克服的不可抗力因素,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得不到正确的传授,农民提高农业效率缺乏技术手段,因而农民收入难以有较大的提高。农业经济固有的缺陷使农民对市场需求信息掌握不够,碰到市场需求饱和,很容易造成粮食以及水果蔬菜的囤积,辛苦一年的心血就化为泡影。第二,集体经济薄弱,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缺少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国家财力有限,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投资主体。但大多数农村由于集体经济力量十分薄弱,对于巨大的资金需求显得力不从心。重点村、示范村、推进村由于受到重点扶持,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更多的普通村则变化不大。第三,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学校基础设施较市内学校薄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人口大量地盲目涌入城市,学校学生流失严重。部分农村教师思想、教学方式陈旧,缺乏创新的思想。在农村学校的课堂上和课本里,学生们不仅读不到与他们的农村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知识内容,也难以看到他们熟悉的农村图景和听到他们喜爱的乡土音乐、歌曲。与此相反,课堂上和课本里充斥着他们感到生疏的城市景象和抒发着城市人情感的音乐和歌曲。因为在现有的农村教育中,农村代表了落后的生产力和文化,而城市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那些能够进入城市艺术殿堂或走上舞台的民间艺术或乡土文化遗产,诸如皮影、推光漆器、晋剧等,也从未进入过农村学校的美术课和音乐课中。那些创造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的能工巧匠和乡土艺人则从来未被允许登上学校的舞台。
2.历史经验引导下的新农村建设。
针对山西省发展农业中的不足与问题,鉴于革命时期冬学运动在农村中起过巨大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利用这一适合农村发展的特殊形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发展。第一,利用漫谈法。将发展生态农村、循环经济的思想换做农民简单易懂的形式进行宣传,如在街道的宣传墙上用易懂的漫画将生态农业建设的途径、优点表现出来。也可以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遵循“就地取材”原则,请本乡本土的农民,或是长期生活在乡村的知识分子,姑且不论他们知识水平多高,但他们贴近农民,对农民有深刻了解,擅长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和认知方式教学,很容易让农民产生“自己人效应”,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他们擅长用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往往能把复杂、深奥的道理和抽象的文化知识讲得深入浅出、简单明了,受到农民的深深喜爱。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在2013年7月20日-7月23日召开了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来自全球的核桃专家汇聚一堂,讨论核桃的嫁接、选种、育种、加工的技巧,并签订了一亿元左右的交易。这是对汾阳市农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契机,然而这些技术如果不传授给核桃种户,那么技术只是技术,而没有任何意义。由于核桃苗种植对土壤肥力、水力的要求较高,对土壤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因而在种植8年左右就会出现减产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种植别的农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对土壤成分进行调节,这样才可以循环利用土地,保证增产。农村的核桃大户种植较早,因而有很好的种植经验,可以将技术在农闲时传授给其他农户。这些知识通过传授,才能普及,为农民所接受,进而循环利用土地,变粗放增长为精耕细作,保证增产增收,发展生态农业。第二,利用冬学运动的启发式与算账式结合的方法。农村农民大都知识水平低,对农业发展的劣势认识不到,更谈不上分析市场需求。因而在农作过程中,碰到市场紧缺变增收,碰到市场需求饱和的情况,只能廉价处理农作物。如果有农林专家提供一定的市场需求走向,对于提高产量,增加收入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应采用冬学运动中启发原则,为村民提供农林市场分析技术员,针对市场需求对群众的农作提供一定的启发,并结合算账法,让群众欣然接受这种导向。假若碰到市场需求饱和的情况,应做好应对策略,开发现有资源,进行深加工。第三,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知识普及方法。农作时间具有季节性,因而可以利用冬季农闲时分,参照冬学运动的典型例子,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技术指导以及基本知识普及,鼓励村民采取二人对唱、小品、小电影、顺口溜、快板等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将技术、知识灵活的演绎出来。针对农村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剪纸、皮影、晋剧等应加强对其的重视,在农村的教育课堂中灵活得增添进来,让一些老艺人或有经验的艺人进入课堂,亲身进行演示指导,加固非物质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增强他们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特有的自豪感。政府部门也应该对这些特有的文化遗产提供一定的资金与合理的保障。第四,冬学运动中注重的是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如今在和平时期,虽然政治教育没有革命时期重要,但是它对于稳固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国家建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应在文化教育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提高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同时也要进行相关的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守法意识以及利用法律办事、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政治建设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有促进作用,农村政治建设的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五,利用比照法,提倡农民采取互助组的农作方式。冬学运动中利用互助组进行教育、生产,取得很大的成就。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应合理、灵活利用互助组这种形式,将农村村民按照不同标准分组合作,并运用比照法,用互助组成功的农村范例,让群众了解互助组的优点。互助组为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业发展的抗风险性,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此外,政府部门应积极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闲置人员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同时结合附近农村的农作物优势发展相关产业,为农产品提供稳定的销路。汾阳市利用核桃这一农业资源,开发了“金核桃”饮品,核桃仁零食等系列产品,因地制宜的同时也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很好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作者:冯秀杰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