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农村建设中社科普及大众化现状分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科普及大众化就是通过正确的引导,让基层农民自觉接受社科理论,内化为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政治信仰,外化为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推动新农村建设。通过调研和分析梳理,我们发现当前新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面临地位边缘化、实效性弱化、主客体空心化、内容空泛化四大困境,并对存在的困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分析。
一、开展调研的基本情况
为全面真实了解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社科普及大众化的现实状况,课题组于2016年7月在重庆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3个功能区各选取一个区县进行了抽样问卷调研,共发放问卷792份,回收有效问卷714份,有效回收率为90.1%。同时,还在选取的三个区县开展了50余次不同类型的个别访谈、调研座谈、恳谈会。在问卷、座谈、访谈所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样本范围内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对社科普及的认同情况、普及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怎样推进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较为客观的研析,形成了该调研报告。
二、新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地位边缘化
1.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尚未纳入基层领导干部日程。当前的基层领导干部几乎都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上,把理论宣传教育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甚至不闻不问不抓不管,对推动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的认识不到位。在关于农村推进社科普及大众化的一些调查中显示,当前理论宣传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领导重视不够。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和宣传工作的不到位,严重影响基层社科普及工作的开展,也使得基层社科普及很难走进千家万户,为民所知、为民所用。2.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尚无专人负责和落实。基层社科普及大众化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具有着长期性、持续性、反复性、效果隐性等特征,需要自上而下的领导和专人负责,层层落实。从基层现实的调研数据来看,基层社科普及工作主要是由各级社科组织依托宣传部门开展工作,从宏观层面做一些工作规划和工作要求,基层领导干部被动、简单地落实文件,应付而已。基层社科普及工作面临无专门组织领导、无专门落实人员,导致基层社科普及工作组织领导不力、普及落实不到位,处于”半真空”状态。3.基层社科普及工作缺乏资金和基地保障。从实际调研结果来看,一方面,当前政府在经费保障方面不足,缺乏财政预算体制,没有设立专门的社科普及活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因而经常出现经费不足,普及活动不到位,宣传人员待遇难落实等情况;另一方面,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些社科普及基地紧跟时代潮流,结合本地区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群众路线、健康中国等理念渗透到广大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中,充分显示了社科普及基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社科普及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牢牢抓住社科普及基地建设的工作重心,打造各具特色普及基地,为社科普及活动提供平台保障。4.基层群众对社科普及工作采取普遍的漠视态度。基层社科普及工作的积极开展及其实效最终是由受众的认识态度和认识能力决定的。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村群众,他们也是基层社科普及大众化的受众。这一特殊受众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基层社科普及大众化的难度和实效。首先,基层群众的认知能力差。由于基层群众的自身素质,他们对社科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必要性、时效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同时理解水平和能力也妨碍他们对社科知识的把握和应用。其次,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差,主要工作基点在如何脱贫致富,目前尚缺乏追求精神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再次,社科理论在解决基层民生方面没有直接关联性,尚未建立起统一性、同一性机制。这就造成基层群众缺乏对社科理论的兴趣,还没有进入到基层群众所关注的现实视野。
(二)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实效性弱化
1.社科理论的说服力弱化。社科理论的说服力一方面在于本身理论形态,另一方面在于理论宣传的方式。我国的社科理论形态主要针对的是专家学者、普通知识分子、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而没有针对基层群众的通俗化范本,让普通群众“望文生疑”、“望文乏困”,这样的理论文本和群众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之间隔着一道樊篱,在客观上和主观上拉开了群众认知能力和社科理论内涵之间的距离。同时,当前社科普及理论宣传还是惯用的说教式、灌输式。把普及活动的主客体不是放在同一位置上,受众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平等对话。而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普及活动使得普及效果大打折扣。2.社科普及大众化过程弱化。一是相关普及活动的力度不够。镇村干部在结合本地实际的能力上还有所欠缺,不能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只是单纯地将农民召集起来,拿着文件念一念,传达一下文件内容,走走过场,以文件落实文件。二是理论活动开展次数少,持续性不够。一些镇村干部主动宣传政策的意识不强,活动次数少。一些镇村干部为了应付阶段性的活动,采取突击的方法搞理论宣传,没有当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进而影响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的实效性。3.社科普及知识的转化运用度弱化。社科普及大众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基层群众掌握社科方面的科学知识,内化于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信仰,外化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的强大力量。现实的情况是新农村建设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推进的,建设的主动性、内生性力量基本缺失,社科普及对基层工作推进的贡献率较低。这主要是基层群众对社科知识的兴趣不高、理解不深、掌握不够、主动转化意识不强造成的。社科知识对新农村建设实践活动的指导性不够,结合不强,存在理论实践“两张皮”现象。
(三)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主客体空心化
社科普及队伍的松散、固定受众数量的有限、实用性传播方式的缺乏导致农村社科普及工作一定程度的空心化。普及主体空心化。农村社科普及工作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理论宣传队伍。当前,很多地方的理论宣传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区县编制较少,待遇不高,使得很多人不愿意从事理论宣传工作。农村群众频繁的流动再加上农村人员的空心化,使得社科普及的固定受教群众面越来越小,而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较高、占人数大多数的中青年基层群众游离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他们成为了社科普及大众化的“真空地带”。社科普及渠道空心化。社科普及活动在农村开展较少、针对对性不强。基层群众获取政策信息的渠道仍是传统媒体,而对手机、电脑等现代媒体的运用缺乏基本的技术技能。
(四)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内容空泛化
当前社科普及活动对农村的热难点问题、对农民的现实问题关注不够。很多社科普及人员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用社科理论武装基层群众,而没有从基层群众的需求出发,对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教育、医疗卫生、各类保险保障关注不够,造成基层群众对社科普及接受度不高。
三、新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面临的主要困境原因分析
新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一个复杂的力量场,是各种力量为争夺和融入农村场域的互动与博弈的过程。
(一)脆弱的农村经济对社科普及大众化的牵制
脆弱的农村经济对社科普及大众化的牵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中积累的新矛盾和问题,消解了基层群众对社科理论科学性的认同;另一方面是基层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低下,弱化了基层群众对社科理论的认知。具体表现在利益分配上,出现基层群众内部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现象;在民生保障上,农民就医难、上学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民生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使农民的思想疑虑和困惑日益增多和加深。
(二)基层干部行为失范,降低了基层政权的组织权威和社会控制力
我们在调研中场经常听到农民说“中央政策是好的,就是被下面的和尚念歪了经”,“下面的和尚”之所以把经念歪了,就在于其能力的弱化和行为的腐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干群关系紧张。1.社科普及能力弱化。一是一些基层干部自身理论素质低,缺乏基本的社科理论素养,对社科理论的理解和认知度不高,同时又存在官僚主义作风,不能深入农村,造成宣传工作流于形式。二是一些基屋干部社科普及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起码的资源支撑,基层干部在推进农村社科普及工作的过程中出现消极怠工、应付了事的现象,工作效率自然下降。2.行为腐化导致基层群众对社科理论产生怀疑。当前部分基层干部的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在工作中无视农民的利益,存在以权谋私、为政不公、为政不廉、腐化堕落行为,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使农民对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执政为民的理念等产生怀疑。3.干群关系紧张,基层农民对基层干部的信任度低。当前基层农民对身边经常接触的基层干部和政府的认同率低,产生了疏离感,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发生冲突。
(三)农村落后文化对社科普及的抵触
1.宗族意识根深蒂固。以血缘、亲缘为纽带的宗族意识是以族规、乡约等形式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和行为方式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家族乡土本位意识。以狭隘的利益观为根本特征的宗族意识都是以家族利益为重的,这就干扰了基层群众对社科理论的认同,成为推进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的思想障碍。2.封建迷信活动肆虐。近年来,相信天命、求神拜佛、算命祈福、驱鬼治妖、大修祖坟等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大行其道。这与社科理论所提倡的科学意识和文明精神是背道而驰的,使推进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的进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
(四)农民小农意识对社科普及工作的排斥
1.个人本位主义与社科理论的对立。一些农民个体性和自主精神日益增强,集体观念和民主法治观念淡薄,出现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个人本位主义,与社科理论所宣扬的集体主义形成明显的冲突和对立。2.功利主义对社科理论的冲击。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逐步渗透到农民的道德观念中,农民对“私利”、“小利”过分算计的心理倾向,只注重眼前现实利益,而对一些政治宣传,态度较为冷漠。3.落后守旧观念与社科理论内涵的偏离。在农民的思想意识中还存在着小富即安、平均意识、盲从观念等落后思想,阻碍了新事物在农村中的推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科理论所倡导的创新进取思想相对立。
(五)社科理论自身的问题不利于走进农村
目前,社科理论在内容上的学术化和语言上的非通俗化降低了其感召力,使社科理论难以发挥理论魅力。1.社科理论内容的学术化。当前,社科理论体系建设存在着严重的学院派作风,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一方面,在内容上没有以问题为导向,缺少针对农民的实用性内容,由于农民在认知水平、能力和需求上的不同,造成社科普及在农村中疏远了农民,使社科理论失去活力。另一方面,在社科理论文风建设方面,存在假、大、空等现象。这种不良文风的危害是极大的,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又影响推进农村社科普及大众化的实际效果。2.社科理论语言的非通俗化。理论要掌握群众就必须借助群众化的通俗的语言来实现,“大道至简”、“雅俗共赏”是社科普及大众化的最高境界。以简单明了的理论形态、质朴亲民的语言形式以及和农民思想、心理等特质紧密结合,是社科理论走向农民、植根于农民的必由之路。当前一些所谓的简明读本在语言上仍将农民排斥在外,远远高于农民的理解水平,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消化。
作者:李可福 单位:中共重庆市合川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