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论传统元素对现代室内灯具设计影响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论传统元素对现代室内灯具设计影响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论传统元素对现代室内灯具设计影响

摘 要: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华民族历经5000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现代设计师应将中国传统元素运用于现代室内灯具设计中,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现代灯具作品。基于此,本文概述了常见的中国传统元素,包括传统思想、吉祥图案、传统色彩等,分析了现代室内灯具设计的应用角度,研究了中国传统元素对现代室内灯具设计影响,探究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室内灯具相结合的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传统元素;室内灯具设计;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也开始重视精神与情感层面的要求,追求具有人文色彩与文化内涵的居住空间环境。在现代室内灯具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元素,既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也能提高人们的审美素质,这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1中国传统元素的概念

(1)中国传统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占有主导地位,受儒家思想熏陶,中华民族有着中和友善、温良恭俭让和勤劳刻苦的性格。儒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是圣贤,儒家文化温柔敦厚,载道言志,追求君子人格。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庸思想不仅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标准,还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治国原则。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清静无为。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成为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2)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民间美术造型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图案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它以图腾的形式出现,原始人类把象征氏族动物图案全部都雕刻在居住的墙壁上、身体上、弓箭或餐具上,用图腾符号作为部族的标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力的发展,吉祥图案越来越趋于成熟,有规律的线条、植物、奇珍异兽都被用来作为吉祥图案,同时在图案的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例如,比拟法、借喻法、变形法等。由商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演化而来的回纹,以直线折绕或曲线螺旋而成,寓意“吉利绵长”“富贵不断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被视为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性符号。由于“蝠”与“福”同音,故而蝙蝠纹的应用极广,例如“五福捧寿”是五只蝙蝠围绕寿字的纹样,寿字居中,寓意多福多寿。这些吉祥图案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既具有很高的欣赏性,也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我们可以借吉祥图案看到中国人的设计思维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3)中国传统色彩

中国传统色彩中的“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在古时也泛指各种色彩。中国传统文化以“五色”为“正色”,以其他颜色为“间色”。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等级,有着不同的寓意,例如,汉代以后,黄色成为皇家专用色彩,象征皇权,代表高贵和威严,除了天子,普通百姓不能随便使用。在中国社会风俗中认为红色代表着喜庆,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皆用红色庆祝喜事。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色彩与文学、美术、伦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五色观”使中国传统色彩定格为与各种文化观相对应的完整体系。无论古今,色彩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色彩是一种情绪化的视觉语言,无声地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由此可见,可以在现代室内灯具设计中利用中国传统元素表达民族性,体现文化渊源。

2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室内灯具设计中的应用角度

(1)中国传统元素在灯具造型方面的应用

中国传统元素对现代室内灯具设计的影响极大,在新中式设计风格中,常见的灯具造型是圆形和方形,采用镂空的雕刻手法,加上仿纸质的灯罩,符合设计主题。在传统灯具中,造型变化多样,汉代灯具类型颇多,包括盘灯、虹管灯、行灯、吊灯等,每一种灯具的用法也不尽相同,例如,行灯主要在行走时使用,为便于手持,灯盘上附有长柄,下有三足,便于放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灯具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湛,制作灯具的材料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常用的有金属、陶瓷、搪瓷、玻璃、塑料、胶木、织物、竹木、纸张等,并且灯具的造型越来越丰富,例如,欧式田园风格、现代简约风格等。现代灯饰灯具按其功能可分为吊灯、嵌顶灯、落地灯、壁灯、台灯、射灯、吸顶灯等,满足了现代人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传统的灯具设计只设置一盏主灯,现在的灯具设计采用主灯与辅灯相结合的模式,主灯的作用是全局照明,辅灯的作用是烘托氛围。在多个空间中,设计师还可以采用无主灯设计,合理布局室内空间,在恰当的位置设置一些散光灯,以达到照明效果和装饰效果。这些辅灯便利和丰富了现代人的起居生活,例如,在客厅空间中,可以为收看电视节目专门布置一些辅助光源,这样的设计既能够烘托氛围,又不会影响视力。在卫生间内,可以在镜子周围设置光源,调节灯光的色温,模拟自然光的光效,便于使用者从镜子中观察妆容。在传统灯具的基础上,设计出独特的灯具造型,这种新颖奇特的设计,极具现代感。

(2)中国传统元素在灯具装饰方面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美有了新的追求。灯具作为室内的照明工具,在满足照明需要的同时丰富了室内的空间。设计师的设计追求是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这就要求室内灯具设计必须要结合环境主题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在统一中突出特色。电光源已从白炽灯发展到LED智能灯等。近些年,设计师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常常使用吸顶灯、壁挂灯等,灯具装饰元素单一,灯具设计风格千篇一律,容易造成审美疲劳。因此,在设计时需要注重灯具的外观,在确定风格后,灯罩不再用纯色,突破传统装饰元素范围,添加各种中国传统元素,例如,格子窗、山水画、回纹、剪纸艺术等。此外,还要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例如,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挂红灯笼,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更是人们对平安吉祥的向往,在灯笼设计中采用现代美学观念与中国传统元素相结合的方法,既能表达人们对新年生活幸福美满的期待,也能表达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这些中国传统元素为灯具设计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视觉感受,使灯具成为实用而又具有装饰意义审美价值的灯饰工艺品,使整个灯具设计表现出既传统又不失时尚的清新气息,使照明系统满足了人们的视觉要求,为整个室内空间增光添彩。

(3)中国传统元素在灯具设计内涵方面的应用

从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汉代长信宫灯,到今天的各种现代灯具,中国灯具文化贯穿古今。设计师在现代室内灯具设计中注入中国传统元素,使灯具更加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要求。中国传统思想从古到今,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在现代室内灯具设计中,也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的灯饰在功能美上追求的是“重己役物,致用利人”,现代室内灯饰在功能美上追求的是以人为本,它们都强调了设计的服务对象是人,一切设计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审美需求、精神需求。在现代灯具设计中应用儒家中庸思想,能使灯具透出内敛含蓄的设计风格,儒家中庸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工作者,充分满足了实用与美观的需求,《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过于质朴,缺乏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过多,不够质朴,就显得浮华。质朴和文采两方面结合得好,才称得上君子。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也被作为现代室内灯具设计的准则,要把设计看作是平衡形与质的过程,要达到实用与美观的和谐统一。如果过于注重灯具的美观而忽略灯具的实用价值,那么灯具就会华而不实;如果过于注重灯具的实用价值而忽略灯具的美观,那么灯具只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却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只有达到了两者的和谐统一,才能设计出优秀的灯具。道家主张清静无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为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在满足人们的照明需求的同时,必须做好环保设计工作,采用简约设计风格,减少原材料的浪费。现在较为流行的智能灯具科技感十足,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使用方法简单易学。然而,智能灯具的外观都是简单的线条,没有多余的装饰元素,简约却不简单,每一根线条的设计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另外,采用智能灯具不受风格限制,能够充分融入周围环境。

3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室内灯具相结合的意义与影响

灯具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设计每一盏灯、每一束光都需要高标准、严要求,使其成为室内设计中的焦点。中国传统元素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现代设计师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先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还要传承中国古代工匠精神。把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设计中国传统元素图案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实现中国传统元素和视觉传达设计的有机融合,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品味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现代室内灯具设计水平,有利于规范灯具设计行业市场秩序,有利于灯具产品的更新换代,有利于淘汰不合理的灯具设计,从而提高灯具设计质量以及室内设计的整体质量,有效解决灯具造型单一、设计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更可靠的选择,从而提高我国室内灯具设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传统元素。

4结语

综上所述,灯具设计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和现实需求,为了开辟灯具设计的新途径,要创新中国传统元素,把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室内灯具设计融为一体,做出经典、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灯具设计方案。此外,还要以灯具为载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践行文化自信,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琳瑜.儒家文化与我国文化建设研究[J].公关世界,2021(7):48-49.

[2]金旭东,王颖睿.基于传统阴阳美学理念的灯具设计[J].包装工程,2020,41(20):313-320.

作者:吴瑸 单位:吉林大学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

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