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意象呈现下景观小品设计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本文基于对“意象”与“意向呈现”的解析与界定,探究景观小品设计中意象的呈现过程,分析景观小品意象认知的心理模式,理清意象呈现中原型要素类型,并以扬州世园会地方园为具体实例,总结小品设计中景观意象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意象呈现;景观小品;认知模式;原型表达
在外部环境设计中,景观小品是不可或缺的景观要素之一。随着现代景观的发展,景观小品涵盖了开敞空间中的小型构筑物、装饰物以及辅助设施等,依照实用功能可分为休憩类、服务类、指引提示类、艺术类、游憩类等多个类型。景观小品体量小,造型多样,内涵丰富,更加强调构景与内涵的表达,是外部环境中的点睛要素,突出反映了景观中的人文精神与社会背景,体现一定时代的审美情趣。“意”与“象”产生于设计思维,因客观事物与主观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相契合,并使理想追求与情绪体现产生了具有联想力的思想活动,形成不同于理想思维的意象思维[1]。景观小品中的意象是这一思维过程的外化表达,是设计者对场地文化、历史、经济、社会等要素的“意”进行认识后,而形成的外在表象。景观小品的设计要考虑到将环境的内涵与意境加以呈现并使观赏者对其内涵进行感知与接受,即小品的意象呈现。
一、意象解析与小品设计
意象的研究涉及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理论范畴庞杂,语义丰富,因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情境产生。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中国的“意象”由“物象”演化而来,西方的“意象”由“知觉”的重现而生。两者关于“意象”的解读均涉及三个方面:
(一)“意”表达的是主观感受的意念、意趣、情意等;
(二)“象”为人为加工后的象征与模拟,是客观的物象;
(三)“象”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感知后形成的映像,即“观物取象”,是主体脑海中提炼、概括后形成的观念性东西。景观小品是外部环境中的点睛要素,其体量不大,但较之地形间架、水体、绿化以及铺装等景观元素,其材料类型多样,表达形式丰富,布置方式灵活,因此其内容与艺术手法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与认知。小品设计通常包括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两个层面。外在形式包括小品的造型、材质、色彩、比例以及构成等;内在意蕴则是小品所蕴含的主题、文化特征、价值理念等。小品设计中的意象,即强调将设计者的“意”通过景观方式加以表达,以具体物象的形式呈现出来,构建设计者与观赏游人之间的桥梁,体会设计师的初衷(如图1)。
二、景观小品设计中的意象呈现
《城市的意象》一书中,作者凯文·林奇(KevinLynch)探讨了城市标志性的表达,提出了城市意象的概念,指出城市环境对于大众而言,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的特征,城市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感觉形象,就是城市“意象”[2]。而景观小品对于“象”的呈现,实际上也是对具有“可印象性”和“可识别性”的环境特征进行抽取,以主题化、符号化以及装饰性的手法加以呈现,从而对观赏者形成思维上的“唤起”,实现对意象的感知。因此,在景观小品的意向呈现过程中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物象小品中“象”的呈现,另一方面则是观赏主体对于“意”的认知。
(一)象的呈现过程
景观小品中的“象”不仅是外在形态,对小品外在特征的表现,同时也是设计者“心象”与事物“原型抽象”的反映,可以分为“观物取象”“由象成象”以及“立象尽意”等手法与过程。1.观物取象。设计中的“观”实际是对场地环境的观察、认知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的过程。“取”是在获得场地资料的基础上,对于场所文化、精神以及社会经济等要素的总结与归纳,因此,可以说“取象”是在认识场地基础上的再创造。“观”的是客观的象,“取”得则是加工创造后的原型抽象与特征反映。2.由象成象。前者的“象”是场地环境的原型,如空间、材料、文化符号等,后者的“象”则是设计者通过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再加工,形成小品的外在形象与物象。由原型到加工后的物象呈现,是对原型的概括、提炼以及抽象,实现从“象”到“象”的转化。3.立象尽意。景观小品的物象是意识与表象共同作用的景观实体,产生空间氛围,且具有意象认知要素,使其通过材料、色彩、形态、空间等关系传词达意。
(二)意的认知模式
景观小品在原型抽象以及物象达意的基础上,其作为公共设施之一,需要人们能够对其所表达的意进行理解与感受。这一感受所依托的是观赏者的经验、经历;认知与想象,是人的主观情感依托于客观的小品物象,而形成的所谓“心象”。小品形态反映了文化的、宗教的、历史的乃至典型场地标志的要素,引发了观赏者的情感,由此引发与对整体景观环境的联想,实现对场所环境的共鸣。而这一感知过程在小品中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记忆唤醒等方式,为人们所感受,具体“意”的认知包括以下两种模式:1.是与小品外在物象有约定俗成关系的“意”。具体而言,是在长久人民生活生产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有深层的先验理念与审美趣味的认知,这些认知经过总结与提炼形成了人们共识的情感与意趣,并且其与某些具体的物象构成了对应联系。人们达成了针对某一具体形象的共识性的情感体验,这也使“意象”的表达与呈现往往带有符号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经美术、诗歌等文艺作品的反复运用,就固定具有了挺拔洒脱、正直清高的意趣。因此,这一“意”的感知过程是人类集体经验和共同体会经过长期历史沉淀而形成的集体无意识,而利用这一无意识,设计者通过小品的符号化表达,与观赏者进行情感沟通,这样“象”所具有的内涵就能较为准确、直接地为人们所感知。2.指与观赏者有关的“意”。景观小品不仅是环境中点景的小型设施,同时也是人们在景观场所中情感认知的依托。这一情感认知来源于人们对于小品物象所体现的意趣、文化、内涵等的接受与熟悉程度。换言之,不同的观赏者,由于其文化层次、阅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的不同,其对同一小品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天气、身体状况以及心境差异下,也会对物象的认知有不一样的情感。绘画大师马提斯曾指出:“绘画时看到的西红柿与吃饭时眼中的西红柿是明显不同的。”[3]物态化的景观小品的“象”与观赏者脑海中的原型对应,并在不同观赏者心智中进行自我弥补的组织和重构活动,从而达到对原型的完善与再认识。
三、景观小品设计中意象呈现策略探究
依托上述分析,本文以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针对园区内的地方园,选取典型案例用以说明景观小品中意象呈现的方式与手法。
(一)原型要素的抽取
1.时间要素。识别场地信息,对老旧“物件”和“故事”予以保留,从纵向的时间层面上延续场地记忆。场地信息对于居住在场地周边的市民,伴随着记忆会深深地刻在脑海里,这些信息可能是细碎的,也可能只是一些片段,但都有独特的价值。“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淮南子》中的这句话已对文脉的延续做了最好的解释。具有时间信息的场地要素帮助人们唤起对场地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世园会中的合肥园,在场地中心设置景观亭廊,亭廊周边环水,有道路通往其中,亭中以投影的方式,在人们脚下展现了城市的发展。通过空间位置与现代手段,将时间要素提炼并展现(如图2)。2.空间要素。辨析周边环境对场地的功能需求,对全新“生活”和“游憩”加以考虑,从横向的空间角度满足人们对于小品的要求,营造景观小品的“可印象性”。如果说时间信息是小品设计的基础,那么场地环境则是载体。景观小品塑造着场地环境的“场景”,有游憩与观赏的体验,需要人们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这一环境场景,需要人们与小品进行对话,以小品的“象”,唤醒人们对于环境的“意”,参与到环境之中来。扬州世园会中的合花园,以中国传统屋顶形式为景墙,高低转折,环绕开合,以第五立面的形式围合了游览路线,衔接周边的太原园、榆林园以及郑州园等,以空间流线表达出场地特征(如图3)。3.文化要素。探索城市长久所积淀与孕育的文化特征,对城市文化的典型性与独特性加以表达,从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层面,挖掘景观小品所呈现的“可识别性”。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的文化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态度去“接着讲”。“照着讲”是“继承传统的和优秀的”,“接着讲”则是“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4]”。对于设计实践来说,场地文化的传承,应当是接着做,与时俱进地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典型的如扬州园博园中的青岛园,以城市所具有的电影制片厂作为文化特征,将电影胶片作为意象要素嵌入景观环境中,以景墙、人行天桥以及地面铺装等多种形式,来强化这一文化要素。
(二)意象的表达与呈现
1.原型表达。采用直接的方式,将人们认知中的“象”通过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将“集体无意识”作为景观原型的“原发性材料驱动”,从而进行信息加工的方法。设计者对于场地认知的基本资料,如空间、形态、历史、文化等,从视觉上直接反映出来,以具象的形式将信息传达给游览者。这一方式简单明了、直接明确,令人印象深刻。嘉兴园入口景墙,既提炼出城市传统建筑屋顶轮廓,同时以浮雕的形式将嘉兴典型的城市风貌反映在墙面上,直白地表明了城市特征。2.象征隐喻。所谓象征是针对事物间的联系,借助具体的形象或空间形式,来呈现一些抽象的、情感上的或是思维中的感知或概念。而隐喻则是在象征的具体事物上,所反映出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其作用在于通过具体的形象唤起人们的联想,从而产生情感共鸣[5]。在扬州世博园济南园中,通过对于山体形态的抽取,以钢构建具有统一形式的山体曲线,山体曲线结合垂直绿化,以及前后的错动,隐喻东岳泰山之势。钢构件山体结合道路流线,环水而置,山环水绕,在小尺度环境中形成了济南城市的空间格局意象。3.场景营建。具有整体感的场景会让使用者获得一种倾向性的情绪感受,这种具有倾向性的情绪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设计者的意图,并加深自我对于景观环境的理解。采用一组或几组小品,以主题形式出现,塑造具有整体景象的场地环境。典型如榆林园,采用传统建筑装饰构件并结合典型地域代表性植物——沙葱与山丹丹花,通过地形处理,营造出典型黄土高原地貌景象,民居前的门墩狮置于环境中,进一步点明了环境的特征与性格。场地外围以干垒的挡土墙围合界面,强化了场地竖向层次(如图7、图8)。
四、结语
景观小品意象的呈现即是对小品意象的一种加工和反映,这种加工和反映是景观意象外显出来的,能够被用以创构、表达、体验和评价具体内容。文章通过对意象与意象呈现的分析与思考,旨在能够为景观小品的设计实践方法提供抛砖引玉的补充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禇兢.象思维略述[J].江西社会科学,1992(6):108-111.
[2]林奇.城市的意象[M].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3]艾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M].张索娃,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3.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5]魏晓娜.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意象研究——以邯郸主城区城市空间意象为例[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7.
作者:张祎 单位:扬州大学美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