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园林设计教学原理与运行机制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园林设计教学原理与运行机制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园林设计教学原理与运行机制探索

园林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总教学体系中处于专业先导的地位和专业教学的起点,此前的先修课程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中外建筑史、建筑设计制图、效果图表现技法等学科基础课程占据了大多学时,可从设计学的专业视角将这些设计类基础课程归缩为一个大型的“设计基础与理论综合课程”,以强调设计基础课程的适应性,“纠正设计教育中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与经验的传授”。[3]因而,在课时总体分配中需要加大园林设计课程的学时比重,同时,根据教学大纲的授课要求,该课程理论学时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为1∶2,从中可见该课程的动手性、应用性是相当重要的,且该课程主要偏重于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讲授与专业指导,以为后续的城市景观设计课程以及专题设计、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城市景观设计课程主要聚焦于现当代风景园林与城市景观设计风格的研究与讲授。此处的园林设计课程在整个环艺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中有着特殊的规定性,不同于一般性的园林规划设计类的教学,因为巨大的专业信息量、动手能力的设计技法训练要能够被浓缩性、原典性地梳理出来,需要从园林设计“史、论、评”三个视角进行讲解,需要高强度地将设计理论溶解在学生设计实践训练之中,“有限的课时与无限的内容之间存在级差”。[1]而且,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特征在于其“专业平台广、专业接口宽、专业基础厚”,在专业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上更应注重跨学科领域的多元拓展和前瞻的大设计学视野,即上至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下至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室内设计、会展设计等,这些对教师与学生在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如何将园林设计这门课程作为一个良好的专业媒介,打通学生的专业瓶颈,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与涉及面也就显得相当紧迫。

课程与教材用选之间的互补

由于本课程开放式教学与强调知识深度整合的特点,“授课与自学相互补充”、“淡化教材与强化教学参考书”成为园林设计课程教材“选与用”的主导思想,在进行园林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更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图书馆、互联网即成为学生的重要信息来源,如可指导学生登录MIT、HKU等世界名校网络的开放课程(OCW)、百度文库、GOOGLE图书和国内外各类专业设计网站,从中最大限度地能动汲取设计学术资源和持续动态地建构符合学生自身内在需求的园林设计知识体系,哈佛大学的设计教学即相当注重师生间的密切互动,“授课一般不选用通用教材,而是由教师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案例来讲授,并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相关资料,学生在此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或进行课堂讨论”。[4]一个严峻的设计教育现状就是“目前我国园林教育以及实践多集中在视觉景观形象方面,……甚至人们对园林概念的解释停留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程度”,[5]但园林设计课程的涉猎面却非常宽,包括园林植物、艺术创意、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造型、文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内容,单纯一本教材仅可作为学生入门的普及性学习材料———作为园林设计刚入门的导读书籍,也应是优秀设计方案的抄绘来源之一,但更多的则在于为学生划定一些经典性著作以供学习,如本课程就划定了布思的《风景园林设计要素》、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杰里科的《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里德的《园林景观设计:从概念到形式》、针之谷钟吉的《西方造园变迁史》、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潘谷西的《江南理景艺术》等经典文本资源,亦向学生大力推荐基本重要的专业期刊如《中国园林》、《装饰》、《风景园林》等作为课后延伸阅读材料,以掌握最新的专业动向。同时,艺术院校环艺专业的学生在园林植物造景、景观生态理论、园林工程技术、风景建筑设计等方面知识结构的严重缺失,必须通过课外研读相关扩充性资料和景观实地调研分析来弥补,如细读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林奇的《总体设计》、苏雪痕的《植物造景》、吴为廉的《景观与景园建筑工程规划设计》等文献,开展城市景观植物资源普查活动,深入园林设计的建造现场,参与古建园林修复与城市遗产保护工程等。

课程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融通

在教学目标方面,注重学生思维训练和技能训练的统一,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园林设计方法,具备草图表达、概念方案、扩初设计方面的实际设计能力,同时具备较完整的园林设计理论。在教学内容方面,依次讲授“中外园林艺术概述”、“园林艺术造园手法”、“园林设计方法技巧”、“园林制图基础知识”、“园林设计相关理论”、“经典设计案例赏析”,这六大知识模块设置具有明确的逻辑递进和连贯性。在教学方法方面,以多媒体PPT直观展示的方式作为主要的理论讲授途径,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系统讲授和方案设计训练教学原理,让学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严格执行理论知识要点详解与方案课题设计训练交叉同时进行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设计实践的规范性训练与创意思维训练的双重结合,让学生全面掌握园林设计的规律、方法、程序与技巧,同时安排学生进行大量的园林作品现场调研和认知,以增强理性景观分析和感性形式认识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亦须鼓励进行国际合作设计和参加国际、国内竞赛,使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更具有学科交叉和挑战性。在考核评价方面,不同于一般理论课程的闭卷考试,园林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平时课堂的快速设计训练成果、课后设计论文写作、设计方案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小组设计课题研究的整体完成情况。同时,量化考察和评价每一位同学在一定时间段内完成的设计专题系列作业———非快图表现类考试,注重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规划设计综合能力、分析能力———对给定设计项目的方案探索能力、方案形成与表现效果、可实施性、原创性与前卫性进行综合评估,要求绘制平、立、剖面图,透视或轴测图以及必要分析图等相关图件,并提交设计说明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以“苏州古典园林的图纸解读与临摹”、“城市休闲体育公园规划理论与方案设计”、“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小游园设计”、“地域性园林设计的空间、尺度、材料与建构”、“实验性园林设计项目———面向未来的绿色景观栖息地营造”等作为设计主旨展开“系列化主题制教学模式”,[6]对学生设计过程的专项主题引导包括创意来源启发、草图构思表达、概念设计修正、园林设计评图、设计成果汇报,从艺术、技术、创意、策划、制作以及学术研究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素质与沟通能力。在具体的设计教学过程中,引入最重要的三种开放式授课类型:“Studio(设计课)、Lecture(以老师讲述为主的理论课)和Seminar(强调师生互动的研讨课)”,[4]尤其注重Seminar交互式教学方法在学生创新设计思维训练中的引导作用———“课堂里的每个人都是专家”———“再高级的文字处理软件也不能造就一个莎士比亚,再先进的绘图软件也不能造就一个伦勃朗,当学生们拥有了令人瞠目的软件熟练程度时,缺失的却往往是创造性、交流技能和批判性的思考方式。”因而,“向经典学习”既是园林设计课程的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之所在,对极具代表性的园林艺术经典作品设计案例的阅读、研析与解剖,让学生在研究性的设计实践过程中理解、掌握和运用具体的设计原理和理论,通过提问、解答的教学互动环节,藉由园林设计经典作品系列照片、系列图纸(平、立、剖等)的多媒体展示,扩宽加深学生对优秀园林艺术设计形式的透彻理解,领悟经典作品的设计价值究竟隐藏于何处———为何能够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留存至今成为人们所膜拜的原典?因此,任课教师必须聚焦与捕捉中外园林艺术经典案例“隐构•同构•异构”设计中的范型与品质———对景观传统原型性精髓的抽象继承,分析这些案例中设计师是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而另一重点在于中外传统造园理论的当代应用方面———“经典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必须告知学生在具体的环境设计中创造性提取经典园林艺术作品所蕴含的设计智慧、文化品质、精神内蕴及其对文脉背景的敏感性去解决我们当下的现实问题。

课程与教学改革之间的构想

园林设计课程现有的授课方式大大降低了设计教学的效果,“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优良的教学传统被打破了,小班课变成合班课,原本一个老师带十来个学生的设计课现在变成了每个老师带三十几个学生,每个学生能够享有的教育资源相对减少了,质量下降了”。[7]归结其原因在于扩招浪潮大背景下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以及教学设施设备缺乏等方面,因而引进优秀设计师资、加大设计教学投入以及优化设计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可以借鉴MIT建筑与规划学院的课程体系架构安排,如研究建筑历史及未来城市的一系列课程:数字模拟、动画、设计规范、摄影、建筑预决算等所有课程都围绕着共同的主题———“设计”,[8]法国凡尔赛高等风景园林学院的课程设置亦以项目(Project)设计课为核心,造型、生态、人文、工程等课程均围绕项目设计课展开。在本课程教学组织与知识模块体系改革上,则可以倡导设计类“项目式、模块化工作室运作模式”[8]的全程立体化教学形态,以真刀真枪的项目实战演练、项目虚拟操作的形式让学生进入一种“个体创作/群体合作”设计情境的实景化强化训练———完全模拟设计公司的现场气氛和操作流程,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尽早体验公司的工作氛围和要求,尽可能的为将来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无缝联接。因此,必须逐步建立“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与“设计类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模式”双轨并行的工厂式、公司式的校内实训中心,即完全依托于公司的内核和模式,以项目引领设计教学的仿真顶岗实训,以设计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为课程框架核心。在人才培养环节的课程教学安排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还可采用校企联合的实战型教学机制———“设计公司冠名的导师制工作室教学模式”———能部分解决学生实习场地、资金与一线实践设计信息等教学资源问题,即充分调动企业兼职教师在课程实训中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参与教学研究、教学辅导、设计成果评价全过程,并传授案例实战经验技巧,并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专业生产基地、设施设备及其专业技术队伍,建立以产学研合作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尚需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实行“多教师轮换制”下的分导师教学与分组教学,10~15人一组两个导师,一个在校专业教师,一个校外兼职导师(设计一线富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两个导师全程跟踪、共同参与园林设计课程的整个过程———介入课题选择、辅导讨论、专题讲座、结束评图、项目实施等不同的环节。此时,在校专业课程教师将成为“教学资源管理者”,而“导师制工作室”既是教学模式与场所的名称,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成立的生产性教研实训实体———教学机构与生产机构的合二为一,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产、学、研”结合的生产实训教学运行机制,让学生在团队合作精神、创造力与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得到全面锻炼。同时,将工作室和项目制之间的紧密联结,针对学生潜能、兴趣和成绩等方面个体专业发展的差异,充分授予学生选择导师与项目的权力,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消极到积极,能有效从多元角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潜能,完成从创作到成品的一体化进程。

结语

园林设计教学是以研究性学习为课程重点的“综合教学”,不再只重视手头的功夫,而更加重视理性的方法教学,注重设计课程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应自觉地把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列为园林设计理论Lecture的教学灵魂,以唤醒学生固有的潜在的设计学习兴趣。在课程运作机制方面,“导师工作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模式将成为园林设计课程的主体教学形态,即以问题引导讨论的交互讨论式Seminar课堂教学为主体而渐次展开:一方面以授课的形式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以小组讨论、一对一等多种形式组织开放式的设计问题研讨;另一方面,强调教学的研究性过程和多学科、多专业理论与方法的叠合互动,强调“工程优先策略”[1]引领下设计训练与设计生产的Studio同步化操作。

作者:邰杰曹晋王岩松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