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土族婚俗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生活在青海的土族人民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婚姻习俗,这些婚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土族社会状况。本文通过抢婚、招赞、哭嫁等几个方面,探讨这些婚俗对土族社会的影。
关键词:土族婚俗社会影响
抢婚
在婚姻形式上,土族也讲究明媒正娶。但是不论从土族古老的传说,还是从现在的婚礼习俗上观察,似乎都在曲折、形象地反映出土族在历史上曾有过抢婚习俗。民和官亭地区的土族举行婚礼时,新郎家委派二位“合拉日亲”(娶亲人),牵上一匹马或骡子,当夜色朦胧时来到新娘家娶亲,这时早己准备好的土族阿姑们,有的在门顶上备好水捅,向娶亲人身上泼水,有的拦着门坎,“骂”着不让娶亲人进门,于是你冲我堵,大声呼喊,互不相让,娶亲的二位不时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针、钱等阿姑们喜爱的东西来讨好请求放行。等主人出面,阿姑们才肯罢休,请娶亲人上炕吃饭,这时阿姑们又拥挤到窗口用嘲笑、挖苦、挑衅的唱词骂道:“你二位不懂规矩的野人,把我家的阿姑(哈),强盗一样抢来了吗?你二位坏了天良的贼盗,偷贼一样偷来了吗?骂婚的习惯,共工八氏留下来了呀旦释迎佛爷传下来了呀!快把木铣拿来,铲出去呀!快把扫帚拿来,扫出去呀!快把棍子拿来,赶出去呀!”①骂罢又把冻馒头串在木棍上打二位娶亲人,有的阿姑还做一张弓箭来射娶亲人,可是已经恼羞成怒的两位娶亲人·,不能有不悦的表情,向阿姑们求饶,阿姑们以哄堂大笑表示对“合拉日亲”的轻蔑,来显示女方的尊贵。这和古代抢婚和阻拦抢婚之间的大肆格斗、咒骂的原意非常相象。同样的婚俗在互助土族婚礼中也有“纳什金斯果"(骂娶亲人)等场面,其内容和形式与民和土族相差无几,说明土族的这种抢婚习俗,当初从产生的意义上看,决不是为了无缘无故地戏谑、刁难娶亲者,而是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也说明土族早期历史长何中曾有过抢婚产俗,由于社会的不断演变,逐步出现了纯形式意义上的“抢婚”婚俗。
纵观中国史书,也可窥见最初的婚姻起源于抢婚。《说文》说:“礼,娶妇以昏时,故曰婚。”为何在黄昏时娶妇?在周期的《易经·艾辞》载:“责如蟠如,白马翰如,匪寇婚靖。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匪寇婚靖"为我们解开了古代黄昏抢婚的奥秘,白天恐怕被人发觉,昏暗的黄昏才易得手。显然我国远古抢婚恐怕是普遍现象,后世结婚沿用该习俗。那么土族历史上是否发生过暴力抢婚呢?至今土族群众的传说及形成土族渊源的主体民族—吐谷浑的婚姻习俗说明了这一点。相传发生日食或月食的时候,已经订了亲的小伙子,可以跪到姑娘家抢婚,这种习俗解放前夕还有残留。另据《魏书·吐谷浑传》记载:“至于婚,贫不能备财者,辄盗女去。”
《新唐书·吐谷浑传》也记载:“婚礼富家厚呐聘,贫者窃妻去……。”的抢婚习俗,在土族先民—吐俗浑的婚俗中也可窥见。这不能不说“辄盗女去”、“贫者窃妻去”与土族现存的婚礼习俗没有联系。
土族产生抢婚的原因主要有:一、自封建的婚姻形式—“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插入到婚姻程序后,原本甜蜜的婚姻黯淡了许多,因而在婚姻不能自主的情况下,抢婚这种对父母、上苍不满的情绪,就表现到婚姻中。为了追求幸福,不屈服于封建包办婚姻的青年男女,只能采取“抢婚”。二、男女之间私定终身,但因父母嫌门户不当或男方家族史上患有“身袖”(狐臭)问题及其它社会因素,从中刁难。三、女方家所要的彩礼数额过高,男方无力承担的情况下,先下手为强,用强硬方式把姑娘抢回家,再派人从中调解,来个先兵后礼,女方父母虽不情愿,但生米已成熟饭,也只好握手言和。
招赘
招赘就是“招女婿”,男的到女方家落户。在我国传统婚姻史上实行以男子为中心的封建宗法制度,结婚历来是男娶女嫁,虽也有男子人赘,但也只是个别现象,而青海的土族,男子人赘现象较普遍,男子出嫁,女子娶亲,男子在女方家劳动,所生子女归女方。据民和土族民间传说,古时候土族女子不出嫁,男子从妻居,以后才演变成男娶女嫁。流传民和土族地区的“道拉”(婚礼唱曲)《混沌周末歌》中则唱到“人是由女蜗所留,以为混饨分开有人类,到了周未有礼仪,男女成婚繁衍人类。”“乾坤定仪配成双,娶儿嫁女到如今。”“先娶儿来后嫁女,娶儿嫁女满堂红。”指的是这种情况,但这种习俗在其他土族地区不太突出。
招赘对土族社会的影响表现在:一,土族聚居区,在解放前仍是封建闭塞落后的地区,而且带有较深的母系社会影响,若女儿出嫁后,女方家里就失去了一个劳动力,家庭经济明显受到损失,而这种损失在过去母系大家庭中共产制经济影响不大,而今转人一夫一妻的家庭,一个劳力的失去对家庭收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二,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繁重的体力劳动落到男子身上后,男子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军,而“妇女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获得劳动力和继承家业、延续香火是招赘的主要目的。三,因女儿在身边,一般要比娶来的儿媳更能孝敬父母,生了病也是尽心侍候,给女儿招个女婿也是再好不过了。四,招婿上门,有利于解决有女无儿户的实际困难,有利于破除以男子为中心的旧传统观念。五,对当前来说也有利于促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哭嫁
结婚是人类生活必经之过程,按理说,女子出嫁是一件大喜事。但土族女子出嫁非但不喜,反而哭嫁,哭嫁的内容一般由哭父母、哭家族、哭亲戚、哭兄弟姐妹、骂媒等几部分组成,哭嫁时采用哭诉语调,抑扬顿挫似哭似歌。
土族女子出嫁前一个月,就开始在家练哭,娘家人还专门请本村“哭”的有水平的女子,协助出嫁女提高“哭嫁”水平。临出嫁前十天,在家“哭父母”内容是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法报答等,表示宁愿在自家多受点苦,也不甘心嫁到婆家去。当家族的长辈操办酒席时,还要给长辈哭嫁,感谢他们平时对自己的教海以及照顾之情,要他们以后保重身体,时时惦记姑娘。这种哭嫁表达姑娘对婚姻不能自主的悲愤、不满,但由于哭法事先练习,使哭腔带有一种诉说性、歌唱性的意味。以“钦厚”(土语,语气调)起头,每哭一句,长“呢”一声,既是一种感情的倾泄,也是一种艺术的表演,听起来凄切、悦耳。有意思的是,出嫁当天新娘哭嫁时,总有一群本村或外庄妇女在旁围观,并且评论新娘哭的水平和艺术技巧,新娘哭的越伤心,说明她对长辈和亲友的尊敬越强。因为长期以来土族把是否会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和贤惠的标准,谁家女子不善于哭嫁或哭的水平较低就被认为是才低德劣。
等媒人一到,新娘的好友们就帮着骂媒人,“是一条狗,那头吃了这头走,做媒是为了得猪失,花言巧语害死人”。而媒人只能一妙了之,对阿姑们的骂,来个充耳不闻。这闹媒、骂媒的习俗似乎含有对媒人贪图钱财,因而受到惩罚之意。骂媒和谢媒,哭声和笑声交织在一起,到晚上等“合拉日亲”(娶亲人)到女方家娶亲时与白天嘻媒、骂媒一样,骂声不断,谱成了一曲悲喜剧交加的婚礼交响乐。
新娘上马前,走到中堂的八仙桌前,哭别祖宗、父母,还行“用筷子”礼,筷子是人类重要的食具,这里代表着出闺姑娘的徐量。落到地上的筷子交叉的越多,对娘家越吉祥,甩筷子标志着姑娘虽然离家而去,但禄量要永远留在娘家,也就是“人去财留”的一种象征性的暗示,又是对娘家父母那种“养女儿一场空”带有创伤心理的一种平衡。
接着,新娘由兄弟抬着上马,其意是隔断新娘出门这一程的足迹,不让她带走娘家“血气”,习俗认为土族从游牧到农耕为生,而土是宝中宝,真可谓“土为本,万物土中生,”“土可育万物,地能产黄金,”脚挨地宝物随脚掌而带走。此时新娘还不停地啼哭,并且使劲勒马,马不听使唤,左右乱撞,牵马的二位“合拉日亲”(娶亲人),也不得发脾气,牵马快速离去。超级秘书网
哭嫁之俗,由于不同的时空背景,哭的意义也不同。首先,哭嫁就是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和消极的抗争,姑娘们对自己不能选择如意郎君,心中充满怨恨、悲愤、不满而哭。其次,思相离,依恋父母家人而哭泣。据《礼记·曾文词》记载:“孔子日: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显然是与父母相离,受感情所致。土族也有三天不媳灯的习俗。其三,哭嫁作为婚嫁时一种矫柔作态的形式,似在哭,实为无泪之干嚎。不管因何缘故而哭;土族女子哭嫁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悲剧性的气氛,与男方家新婚之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强烈的反差。正如男方家的“道位”(婚礼唱曲)中所唱:“巴乙儿呀巴乙儿,大户男方家的巴乙儿。孤儿寞啊孤儿寞,小户女方来的孤儿寞。今天这个日子里,我大户男方家的大房里。人丁满了;你小户女方家里头,全家都哭下了,养儿成人满堂红,养女儿的一场空!……”哭嫁与喜娶,悲剧与喜剧,反映了土族婚俗中人们的两种情感,两种婚姻气氛。哭嫁这种婚姻习俗,还在土族人民的婚俗生活中仍保着,但其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却不同以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