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职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困境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立足高职院校教育,分析了传统文化教育在传统文化知识欠缺、美德观念淡薄和生存理念扭曲等诸多缺失;论述了缺失源于高等教育的失误、深层文化的冲突和民族心理的伤痛等因素。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聪明才智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内容。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它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甚深,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严重缺失了。参酌学界既有成果,本文拟就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试作论述。
一、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今天,平心而论,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沦为“岗前培训机构”,学生人文教育尤其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力度不大,已是严重缺失。详而论之,主要表现如下:
(一)传统文化知识欠缺。
在一所职业学校的调查中,中国传统文化竟然被爱玩的学生误以为点燃鞭炮,被有经济头脑的学生误以为能卖高价钱的老古董等。有了这样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冷漠症,在许多学生眼里,中国传统文化就可以简化为“帝王戏”、“辫子戏”、“戏说风”等等。所以,不知道周杰伦、“超女”在同龄人面前就无地自容;对中华民族自己的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相当冷漠,遑论该节日的来源、意义。有人曾在北大做过一项问卷调查。结果令人深感遗憾:如今的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不多。大多数大学生表示他不太了解孟子(52.2%)、荀子(69.2%)、墨子(68.6%)、王充(78.1%)、董仲舒(71.6%)、朱熹(70.3%)、王阳明(95.9%)、黄宗羲(71.4%)、魏源(61.9%)等古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对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北大第一任校长严复表示比较了解的仅40.1%,而不了解的达59.9%。有93.2%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77.2%的大学生未看过《孙子兵法》,未读过老子的《道德经》的达86.8%,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未读过《史记》的占58.9%,就连《三字经》未读过的也达69.4%。而且,我们在与大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即使表示自己了解某些古人和古典著作的,深入了解后发现,也有不少水分在其中。大多数大学生写不出几个自己所熟悉的中国传统曲目或古典曲目。在调查问卷中,填的最多的三个曲目如《窦娥冤》、《高山流水》、《牡丹亭》分别仅占34.1%、31%、23%。[1]错误地认识传统文化,国学底蕴深厚的北大尚且如此,遑论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己任的高职院校。
(二)传统美德观念淡薄。
《论语·先进》中所列的孔门四科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儒家将列于德行首位,深深寄寓有德行是人之为人的首要问题。相反,高职学生在美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恰恰十分严重。他们不是不懂得道德,而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严重脱节。在公共道德方面,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如乱涂胡画于教室的墙壁,大声喧哗于安静的自修室,乱扔垃圾于美丽的校园等等。在人际关系道德方面,高职学生交往的对象主要包括同学、朋友、老师、父母等。他们在学校和以同学为主的他人关系淡漠,表现为同学关系尤其是寝室关系紧张,彼此之间互相猜忌,以至发生殴打等校园暴力事件。对老师的态度也不端正。古代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换句话说,学生对待老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尊重。现在的孩子从上幼儿园直到高校毕业,有几十甚至上百的老师教过课,让学生们把每一位教师都牵挂如父母,似为苛责。但对老师不应失去最基本的礼貌,当代的一些大学生上课迟到、说话、睡觉之现象,不绝如缕;在外面见到老师不打招呼,也成家常便饭。就此,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中国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拥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缺乏合作精神,待人接物缺少文明礼貌”[2]。对父母态度不端正。儒家文化提倡“孝道”,子曰:“唯父母之疾是忧”。对待父母的态度是考察一个人的品行的基本准则。而现在一些高职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却连基本的孝道都不能保证。其所接受的新鲜事物当然比他们的父辈要多,但部分学生却视父辈为老腐朽,对父母的好言相劝,轻则沉默抵抗,重则大声呵斥;更有甚者,经不起形形色色的物欲诱惑,将父母当成了印钱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无视父母挣钱之艰辛与生活之俭朴。[3]另外,一些学生缺乏诚信,考试作弊、骗取助学金等不良现象时有耳闻。
(三)传统生存理念扭曲。
《周易》言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一语中的,道出了人之为人应有的人生态度、生存理念。君子应该胜不骄、败不馁,直面人生中的挫折与逆境,依靠自身的智慧、能力和意志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从而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而一些高职学生入学以前,往往都是当地的成绩不错的孩子,一来到高手如云的大学,由于压力过大,便产生自卑心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十分令人震惊,每年都有学生因受不了或生活或学习或情感的压力而自杀,甚至还出现了残杀同学的发指事件。人本群体动物,固有群体意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国古代士人对民族和国家有一种庄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譬如,屈原为楚国大夫,本可衣食无忧,而他却偏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国忧愁投水而死;大诗人杜甫贫困潦倒,却“每饭不忘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都是将自身与天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典型。大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小则为己为家,大则为民为国。而当前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则过于指向“为小”。据调查,有25.7%,也就是1/4还多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找一个舒适、称心的工作,这失去了国家每年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培养大学生的根本意义[3]。
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缺失,不是一时一地的原因,而是有着多方面因素。究其要,盖如下:(一)高等教育的失误。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人”的培养逐渐被“才”的训练所取代。18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专业教育,最初出现的是神学、法学和医学讲座。
19世纪以后,技术教育(technicaleducation)也开始出现。一些技术学院开始建立。传统的文科学院也开始建立工程学院或系科。1847年哈佛建立了劳伦斯理学院。同年,耶鲁也建立了一个新的科学技术系[4]。中国19世纪后期开始学习西方,发展专业技术教育。20世纪专业技术教育得到蓬勃发展。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工程技术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到了20世纪中叶以后,这种忽视人自身素质培养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如核扩散、环境污染、精神危机,出现了所谓的“发展综合症”这些问题,是专业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一些著名的大学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试图加以改进。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了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将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通识教育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认真负责的人和公民的人生生活需要。专门教育则给予生活某种职业能力训练。根据这个报告,哈佛提出了核心课程计划。其他大学也纷纷模仿,以必修或者选修等各种形式提出了自己的一般教育课程。由此可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人类教育史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普遍趋势。我国高等教育从1952年院系调整和全面学习苏联模式以后,急于摆脱落后面貌培养大批人才,工程技术专业教育过度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忽视。这虽为时代使然,但却给整个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带来了人文教育,自然含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5]
(二)深层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与职业技术文化存有诸多龃龉之处,造成其在高职院校的冷落。譬如,教育价值取向不同。
传统文化忽视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价值,学习主要为求得功名,以改变其社会地位,而现代的职业技术文化则重在赋予读书人某种生存技术。故而,我国历来没有培养劳动者的教育观念。不论是“官学”还是“私学”,皆以科举取士作为目的,视技术、技能为“奇技淫巧”,职业技能的继承发展仅存在于民间,以师带徒、口传手授。这种较强的轻视技术的倾向,至少从隋唐开设科举考试之后就已经十分明显了,使得中国人对技术有一种道不清、说不明的鄙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一语道破天机。或因实用知识、职业技术教育代表着被压迫阶级的生活,意味着低下的社会地位,导致人们一段时间对实用知识、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这种轻视。再如,思维方式不同。传统文化中,教育多以传授知识为主,比较看重“顿悟”
和“体悟”,不甚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一切都无须作具体分析,只要体会领悟即可。职业技术文化却不同,其所面临的生产现象纷扰变化、不可预测,而且生产过程不尽相同,静态的领悟大多劳而无助。即使要想体察也只能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而不是在课堂上纸上谈兵。[6]如前所述,在高扬职教大旗、技术教育在高等教育位置如此之高的今天,由于传统文化这种固有的缺陷不能与时俱进,受到高职院校的冷落,个中原因也就不言而喻。甚至因噎废食,索性敬而远之。超级秘书网
(三)民族心理的伤痛。
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变的时代。外强侵略使中国遭受空前屈辱。有识之士奋勇急起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经过到辛亥革命,然后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展开了波澜壮阔的文化斗争。这期间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切的反思,将其与西方近代文化作了比较后,发现中国确实落后了,必须改弦更张、急起直追,于是高举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作为前进的目标。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但,“五四”新文化运动则集中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其影响虽遍及思想界、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但以教育界为甚。当时一些比较激进的人士要求全面抛弃旧传统,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于是提出“全盘西化”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无庸赘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过诸多误区。在过去几十年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也基本持否定态度,过分强调封建糟粕一面,而对其批判有余继承不足,“”期间更是予以了彻底的否定和扫除。这种民族心理的伤痛,导致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教育的巨大断裂,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了整整一代人特别是高校学生,尤为高职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了解和认识上的空白;间接的也是更重要的后果,是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普遍忽视传统文化的意识。“”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逐步形成,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虽已得到了根本纠正。然因历史惯性,社会上仍缺乏对青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充分认识,使得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5]P25-26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是博物馆里德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7]。它的缺失已经造成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总体较差,现状堪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凭借综合国力的强大、文化传播方式的发达,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而在强调职业技术文化的高职院校,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至于如何开展这项教育,那当是另文讨论的话题,此处不赘。
参考文献:
[1]陈占安,等。当代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53-58.
[2]范绪锋。著名史学家张岂之谈入世后传统文化教育:立足本土拥抱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2-01-05(2)。
[3]王培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129-131.
[4]陈学飞。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32-35.
[5]廖赛娟。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中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25-26.
[6]赵明海。中国传统文化与职业技术教育[J].职业技术,2006(14):62-63.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