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文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文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文化

一、从《寡人之于国也》看君主的仁政思想

我在讲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时,给学生串完知识点,把孟子仁政思想与中国现在的政策联系起来进行讲解。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与前文“王道之始”呼应,深刻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治国策略必须有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一要有众多的人口,要积极努力“使民加多”;第二要恢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减免赋税,恤民保民,使人民富裕起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第三当权者要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以“仁义”治天下,以“礼”去规范人的行为;第四发展文化普及教育,形成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社会作风。总之即以“以民为本”来治理天下。讲完孟子的主张后,我又联系了中国的国情给学生进行强调:以“民本”、“人本”思想为核心的“仁政”理论的提出,不仅是中华民族思想史上的重大收获,也是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事件。数千年来它一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正面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有效的现实指导意义。有了以上的讲解,学生充分理解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从《师说》看尊师重道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古人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期间老师却被看成“臭老九”,当然现在老师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有《师说》这一课,更好地教育学生尊敬师长,感恩老师。那韩愈是如何阐述道理的呢?首先,韩愈对老师的作用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他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的认识局限,从“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全新界定。在他看来,既能做经师,又能做人师的才是真正的老师。其次,韩愈提出的择师标准体现了一种朴素的民主平等意识。他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全新的师道观,这种观点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再次,韩愈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新型的师生观。他认为“圣人无常师”,即有学问的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甚至可以师不如自己的人,这种观点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讲完这篇课文,我们班趁热打铁开了一次“尊重教师重在行动”班会。学生踊跃发言深有感触。最后我总结发言:

1.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的辛勤劳动体现在教学上,学生虚心学习,认真听好老师的每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

2.尊重教师的人格。古人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作为学生应从心里敬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学生和老师谈话时,应主动请老师坐,若老师不坐,学生应该和老师一起站着说话。同老师谈话,要集中精神,姿势端正,双目凝视老师,有不同看法时,可及时向老师请教、探讨。要虚心接受老师批评,不可当场顶撞老师。事实证明,我的这一节课是成功的——自从上完这一节课后,我们班尊师重教的风气越来越好,受到了其他任课教师的好评。

三、从《陈情表》中看孝

为人子女,百孝为先,孝敬父母和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完《陈情表》,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李密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真实具体的。整篇《陈情表》密布着感情的浓云。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一位可亲可敬的慈祥老人形象。她悯孙儿孤弱,躬亲抚养,对李密有着大恩大德;正因为此,作者才与祖母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同时,作者还怀着怜悯之情,倾诉着祖母的年老多病孤单无依的境况。第一段写她“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写她病情“日笃”;第三段则写她“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凡此都充分地表明了一位晚辈对长者的关切与怜爱——孝。由于李密所陈述的情况充满了感情色彩,果真使晋武帝为之动容。晋武帝阅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仅没对李密的辞不赴诏表示不满,而且还痛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甚至赏赐他两个奴婢,命郡县按时给他的祖母送饭。足见《陈情表》所体现出的“孝”的力量。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趁着刚学过这篇文章,我让学生周末回家给父母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比如帮妈妈做饭,给爸妈洗一次脚等,学生都圆满完成了任务,后来还把感恩的心情写成了文字。为什么中华文明历经历史长河的扬汰而不沉沦、饱受磨难而不泯灭?反而成为源丰流沛、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呢?答案必须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中华民族有着立足于民族根基之上的,一以贯之并被普遍认同的社会发展主导理念、民族精神和文化体系。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精髓,即使站在当代的高度,也依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和恒久的指导意义以及无可抵御的巨大魅力。可见学习传统文化非常必要。当然在文言文教学中,民族文化的精髓并非都是学生能自行体会到的,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材料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抓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探究、课后总结延伸等环节,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传统文化,并能积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作者:周利娟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