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构建下传统文化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传统文化内在生命力
(一)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系统,体现着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对于行为取向、审美标准、利益界定等方面的需求与认知。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看,其核心并不难以寻觅,从《周易》中的天地和合,阴阳易变,到先秦百家的共有的价值追求——儒家的“和合”与“中庸”、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兼爱”,再到西汉后的儒法合流中对于人与自然统一性的重视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统一的追求,从文化价值观的统摄性、公认性与超越性的标准要求来看,“和谐”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核心。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在施政价值取向方面的共同认知,同时也是普通庶民百姓的价值追求体现与自我精神支柱。这一核心内涵,在当代的文化构建中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有很好的借鉴与推广价值。
(二)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表现即为“民为邦本”的理念精神。自夏商周起,该理念便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普遍认同,例如“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施实德于民”等论断便是鲜明的体现。孔子认为,仁学的核心是“爱人”,并主张“大畏民志,此谓知本”与“泛民众”。孟子则直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理念。此外,“民者,万世之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都体现着人们对于社会制度的理解与向往,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理念是十分值得提倡的。近代以来,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和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都是对“民为邦本”精神的认同与发展,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非凡的意义。
(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具有奋发进取、顽强拼搏的抗争精神与奋斗意志,体现着炎黄子孙的对自尊、自强与自立的追求,在抵御外族入侵、保持文化统一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从侧面保证了中华文化的连绵不绝式的传承与发展。具体来看,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顾炎武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铿锵之语,林则徐也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来表达自身对责任意识的理解与感悟。其二是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警句都体现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警示意识。其三是积极的改革精神,革故鼎新、穷则思变,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当社会危机爆发之时,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改革家前仆后继,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可以说,从商鞅变法、胡服骑射到一条鞭法,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都离不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影响。
二、当代文化的构建途径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构建过程,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指导地位,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立场对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审视与批判,对相应的理论内容进行马克思主义化的改造,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弘扬主流文化对核心价值作用,将文化体制的改革向纵深处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在宣传推广“中国梦”,为此,我们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注意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文化建构中的作用。
(二)以“扬弃”的态度进行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固然值得后人挖掘与继承,但其内涵中也存在着较多的保守成分与消极因素,较大程度地制约了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当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从“扬弃”的哲学思想入手,对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各个方面的渗透作用进行细致的分析与对于,研判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并对其继承全面的继承与发展。这种选择性吸收的方式,能够较为系统的传承好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最终完成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整合与构建。此外,作为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应当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构建,按照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要求,对文化内部的体制与结构进行相应的变革,在对传统文化进行总体把握的基础上,掌控好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控制工作,加强相关的文化监管力度,鼓励优秀文化作品的创作与发行,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今文化建构中的积极作用。
三、结语
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杰出的农业文明,形成了以和谐统一、居安思危、自强不息为代表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当今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构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当今文化传承与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与要素。
作者:巩苏绮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