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全民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全民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全民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一、前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范畴,因为学术界对于它的概念界定,时限、评价原则以及内容都有值得继续商榷之处,因此,总结以往学者的研究,本文将其界定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那些经过了实践检验、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并能传之久远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代表,在封建社会中,历来为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在新文化运动的猛烈批判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遭受批判,而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又被重新重视起来,正反映出“正反合”这一辩证历史规律。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不能割舍的精神家园。中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旧的文化观念在被推倒,新的的文化观念尚缺乏统召力,因此,文化建设上,必须吸收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的文化建设相辅助。传承,是文化最基本的特征。只有在传承中,文化才能得到发展。文化传承离不开阅读,而阅读是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人不学,不知道。阅读,是人们学习和了解文化的主要方式,从小学教育到成人自学,无不是阅读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延伸,可以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个人的成长史。

二、全民阅读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从传统阅读到如今多元化的阅读媒介,人们阅读的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纸质媒介阅读率逐渐呈下降趋势,数字媒介的阅读率不断攀升。虽然全民综合阅读率在稳步上升,但是阅读成效并不乐观,一些问题较为突出:人文阅读缺失,阅读浮躁,深入阅读成为难题;数字化网络阅读形成的“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思维逻辑的混乱,认知失真;功利性阅读只注重实用价值而忽略了对于精神世界的关注,弱化了阅读的真正效用;图书市场迎合部分大众的低级趣味,图书内容的娱乐化削弱了人们的求知欲。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读书习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阅读方式,已难合现代人的口味。互联网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丰富多彩的阅读内容让人应接不暇,但是在琳琅满目的阅读资源背后,是人们对于阅读的日益浮躁。多样化的阅读分散了阅读的专一,在阅读的选择和状态上都出现了盲目性。不知道看什么,看书无法专心,收获感差是当代人看书的一些病症。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等阅读更因其深奥艰涩,而难以成为阅读对象。网络阅读是现代人日益接受的阅读方式,但是,阅读内容的浅显性,使阅读呈现“碎片化”特点。就像一面破碎的的镜子,折射出的也是面目全非的对象物,大众在阅读时就很难不会产生迷惘。如网络上一些历史评价,千人千评,对于一般阅读者来说,没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和辨别能力,反而会造成其知识片面和思维的混乱。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有零碎之感,而缺乏一种整体的全面观。功利性阅读是当下人们阅读的另一显著特征。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调查,在大学生中,能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学生只有15.2%,阅读人文科学的是22.8%,阅读外文文献的仅有5.2%。而大学生普遍阅读的书籍,则是在与找工作,谋出路有关的工具书,如英语四六级、考研、公务员、计算机等方面的图书。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就失去了阅读本来的意义。即便有心去看一些人文社科类的图书,也会因为其实用性不强,而选择放弃,这样就更加阻碍学生阅读兴趣的丰富,也会导致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了解匮乏。图书市场由于新兴媒介的冲击,受到一定的影响。人们对于传统的购书习惯,已经有所改变。购买价格不菲的读书,与下载网上的免费电子书相比,更减少了人们的购书欲望。而市场化的运作就要求适应大众口味以增加销量,因而出现图书市场上,以娱乐化为主的图书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状况。而传统文化经典图书和精品图书则更加不能引起大众的购买欲。

三、全民阅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

(一)在教育上,切实鼓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形成阅读的稳定持久性

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是深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途径。文化经典经过岁月的磨砺,依然能够得以保存并流传,本身就证明了其学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都较为严密完善。因而要了解传统文化并形成系统性的阅读知识,非阅读经典著作不可。而其它原著延伸作品,如果读者不在阅读原著的前提下去阅读,就会对于一些“本源”出处的认识更加失真,在认知上总是摸不着边际,难以实现认识的深化。阅读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习惯的支撑。没有兴趣,习惯就难以坚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形成阅读爱好,将具有积极影响的中国传统经典书籍推荐给学生课外阅读,并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更能塑造其良好的中国文化观。而在如何培养阅读兴趣的持久稳定上,则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对于阅读方法的选择和能力培养的关注,因为只有对的方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阅读的持久和深入。

(二)增强政府部门模范带头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导向,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推广和阅读推荐等活动

政府部门应该在文化传承上,切实做到模范带头作用。以身作则,通过自身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来带动社会风气,言传而身教,达到上行下效之功。好的东西只有从自身做起,别人才会模仿并接受。在开展社会活动上,要求真务实,持之以恒。从实效出发,积极做好社会调查,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才能有的放矢。如全民阅读推荐书目的选取上,只有做好实地调查,搞清楚不同发展阶段中人群的的关注点,才能选出真正适合广大读者阅读的图书。

(三)把数字化阅读媒介与纸质媒介相结合,互补长短,实现优化组合

数字化阅读是时展的潮流,虽然存在着“浅阅读”的缺点,但是也有其信息广、搜索快、使用便利等优势。手机、电子设备的阅读方式,也摆脱了现代人在阅读上读书携带不便的限制,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阅读。如在地铁上出现的阅读现象,人们可以在特定的空间时间里,进行阅读。因此,合理正确利用数字化媒介阅读,不失为对于传统阅读方式的一种有效补充。同时,读者应该建立起一种慎重严谨的学习意识,不能只满足于“碎片化”的阅读体验,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建立更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还是需要以专注的传统阅读为方法。根据自身知识结构层次,选择两者结合的最佳方式,来提高阅读效率。

(四)加强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出版机构实力,实现民众阅读的普及和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公共文化设施,肩负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只有切实履行自身职责,从大众的阅读需求和利益出发,积极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努力营造一个书香浓厚的阅读氛围,提高大众对于图书馆阅读的体验,才能不断吸引广大读者投入文化学习的海洋之中。在图书馆中,开展传统文化图书推荐等活动,更是传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用武之地”。加强出版机构实力,提供优质内容服务是推动全民阅读的核心要素。在任何时代,图书出版都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传输功能。在新的形势下,出版机构更应该提高自身实力,着眼于图书内容,因为无论读者阅读方式如何改变,图书内容才是阅读的灵魂。真正具有阅读价值的图书,任何读书爱好者,都会产生阅读的需求。因此,提高出版机构对于图书内容质量的关注,不仅有利于图书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有益于社会大众整体阅读水准的提升。

四、结语

通过全民阅读来提高民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在当今知识时代进行文化建设的有效方法。加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的阅读,发挥政府文化部门对于社会传统文化的引领作用,实现多元化阅读方式的有效结合,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出版机构的发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有益作用。

作者:黄永泓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