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思考(8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思考(8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思考(8篇)

第一篇: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摘要:如今,物质文明高速发展,在过度利益化的社会中,大多数的人们只关注于物质利益,但是,情感却在无意识中变得被动化了,这样便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当今大学生,在人格还没有发展健全的阶段,承受着诸多的压力,其心理健康素质面临的巨大挑战。本研究是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深厚的心理学思想,对正确认识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字: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大学生;适应力;承受力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当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全与最佳状态。”当然,我们大多数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来源于西方心理医学名词,很少有人会将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事实上,在心理学界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史家布雷德和墨菲等人就形成了一种共识,他们都认为中国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因为很多西方心理学者通过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很多观点都是来源于此,对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一《论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而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论语》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很多观点不仅对于文学,而且对于心理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人与其他生物的根本性区别就在于人是生活在一个文化的圈子中的,动物没有文化,正是因为多样的文化,才使人们的生活有意义。梁漱溟先生说:“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他还说:“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生活,如此则知,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所以说人们从祖祖辈辈就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并将一直影响下去。传统文化对于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无意识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生活由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组成。自己能够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就是意识;无意识,则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所发生的心理活动。而无意识又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且这种集体无意识对于一个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有着决定性作用,他使人们在意识层面有着传统文化的深深地烙印,为人们所不自觉的接受。同时,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也会自觉主动地去接触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所以说,传统文化在人们意识层面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当今的人们经常用孔子等圣贤的话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正是传统文化对人们有意识的影响。

二《论语》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价值

(一)大学生面临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大学生在享受着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和多种选择的同时,更多的是面临着沉重的压力和挑战。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他们绝大多数都刚刚开始独立生活,并且要面对的是陌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陌生的人际关系等等,同时,他们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迅速变化的过程中,这一切都需要他们具有较高的适应力和承受力。而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面对着更多复杂的压力,他们的自尊心、情感都很脆弱,内心的矛盾加剧,部分偏激者还容易走向极端。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便是加强大学生的适应力和对抗挫折的承受力,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论语》以对抗挫折的适应力和承受力

缓解心理的不适应《论语》中有“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之说,意思是说君子要胸怀天下,不能只像器皿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言外之意就是强调适应力和承受力的重要性。《论语》中还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意思是我们要学会忍耐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要有较强的承受力去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适应力和对待挫折的承受力只要分为对待生活环境、社会关系和自身三个方面。

1.“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论语•子罕》)在对生活环境的适应力方面,孔子认为要有适应生活环境变化的能力,并有“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的慨叹。第一,正视痛苦。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大学生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刚刚步入社会的他们在很多时候不能预料将要面对的困难与挑战,他们只是毫无头绪地去经历,而且经常是在一种无奈的环境下去奋争,他们经常面对的是失败与彷徨。同时,他们一味地追求整个社会评价体系所认为的成功的标配,但是这正是他们痛苦的根源。

当今大学生要做的,是以更开阔的心胸去适应这个社会的环境,以正确的心态包容所有的压力与痛苦。第二,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和”为贵,“和谐”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准则,也就是说,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自我表现适宜,因为当今所认为的心理健康的标尺之一便是人的行为反应适应。孔子言,“不知礼,无以立”。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依礼处事,才能更好地适应周边的环境。同时,要适当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与周围环境保持一致,与他人保持和谐;还要进行自我修养,知“礼”而才能“立”,能“立”而才能为“人”,这正是一个心理健康者的必备特征之一。第三,保持稳定的情绪。《论语》曰:“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有稳定的情绪和庄重的态度。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自然表达自己感情的人,做到情绪稳定,防止由于情绪失常而引起行为方面的扭曲。当今大学生在各种压力面前,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情绪的稳定,融入周边的大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与困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

(《论语•述而》)在对待社会关系方面,孔子认为对挫折的承受力是一种美德,如他对颜渊说:“用则行,舍则藏,惟我与尔是夫!”(《论语•述而》),意思就是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要能坦然接受,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这一切,不要耿耿于怀。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中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压力与竞争接踵而至,自然而然地就会面临焦虑、紧张甚至抑郁等各种心理健康问题。正如联合国专家断言,“从现代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心理学上的应对方法,其中中庸之道便是一种好的尺度法则。所谓“中庸”即适度,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要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的适中状态,在处理社会关系时,要不偏不倚,对于外界的各种刺激要保持内心的安然与平静。

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对于刚刚离开校园的他们而言,在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时,遇到的彷徨、挫折与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这些苦难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堂必修课,要保持适度的痛苦,这会成为他们进步的动力,过度的放大和轻视都会使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在当今社会中,突发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措手不及,尤其是加之各方面的竞争与压力,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便会不堪重负,有的甚至精神失常或者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寻求解脱。因此,我们要用适度的心态来面对苦难,时刻保持一颗中庸之心,正是苦难并坦然接受。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论语•里仁》)在对待自身的接受力方面,孔子主张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并积极地改进,并且提出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论语•里仁》)。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自身的调节,来提高我们的适应力和承受力。第一,中国古代医书《诸病源候论•虚劳候》中说:“七伤者,……二曰大怒气逆伤肝,……五曰忧愁思虑伤心,……七曰大恐惧,不节伤志……”[4]医书中告诫我们,激烈的情绪波动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伤害,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认为,我们可以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省来控制自己的心态,以到达情绪的平稳。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如果人们能够经常的用正确的心态反省自己,同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就能够防止情绪过于激动,从而有效地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不管是新生入学还是毕业生踏进社会,都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难免会彷徨与不安,这时候可以通过内心的自我暗示,正确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就提升了自己的适应力和承受力。第二,通过学习对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到达更好的认知。孔子主张“三人行,必有吾师”,鼓励人们要积极学习身边人的优点,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充实与完善自己。当今大学生在校园中要保持健康向上的状态,要善于学习;而对于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知人”是对于自己的人际交往是非常重要的,要正确认识、了解他人与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第三,我们不能屈从于自己的生活环境,一个人只有积极进行道德修炼,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大环境中。虽然自我发展与自己的能力和自身素质有关,但是后天的个人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儒家认为,只有极少数“天生的圣人”能“生而知之”,大多数人的发展潜能是差不多的,,只要努力去做,就会取得成功。所以说,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说,只要认准一个目标,并为之努力,其适应力与承受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

三总结

当然,心理健康是现代心理学的概念,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健康的说法,《论语》中也没有明确的有关现代意义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但是,心理作为人的活动的天然动因和必然伴随物,每个时代的人都会有心理活动,有心理活动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反应,包括心理问题。所以说,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通过研究《论语》中的思想,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思路,对于解决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困惑是具有积极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高岚.申荷永.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J].心理学报,1998,(2):22-23.

[2]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24.

[3]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7:79.

[4] 丁光迪主编.诸病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88.

[5] 陈光磊.论中国传统心理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荷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8):65.

[6] 王景芝.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J].河北学刊,2003(2):92.

[7] 杨伯峻译著.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1-180.

[8] 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54-57,60-62,88-90,,110-112.

[9] [英]柯林•威尔森.马斯洛和后弗洛伊德主义[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1.

[10] [美]G•墨菲,J•柯瓦奇.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作者:汤晓斌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第二篇:传统文化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国内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源泉,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就如何利用国内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创新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对策,希望能后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大学生

一、有效提升传统文化价值意蕴,完善一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体系

第一,促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首选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国内传统文化同时又涵盖着丰富的思想统摄性特点,能够成功地跨越传统存在于不同种族、时间、地域以及阶级和党派之间的界限,进而产生出一种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所以,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有效地将国内传统文化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之中,能够更容易得到当代大学生的认可和接受。第二,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同优秀传统文化两者之间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加强对两者关系的重新审视,以此实现传统文化所具备的人格塑造价值和思想整合价值以及生活引导价值的有效提高。但在具体的过程中,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协同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真正实现国内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有效贯穿,使其发展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一项核心内容。第三,创设一套“大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于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而言,要逐步形成一种集合学校多个部门(如宣传、工会、团委以及后勤)的工作体系,在教学实践中的校园环境、文化活动以及学生生活氛围等多个层面,实现国内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参与和接受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高效平台,进而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效用的最好发挥。

二、有效借鉴传统德育教育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有效创新

第一,有效借鉴并应用经典的“教化”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典型的教化方法有古代德育教育中的效仿法、比附论以及神启论等,该方法的实质就是在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和分析的前提下实施的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在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基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特殊的发展特点,其在情感上很容易被一些传统的观念和方法所同化,进而可以收获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坚持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协同。如国内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所倡导的“清静无为”思想,其所主张的就是一种顺其自然、自觉自悟的精神境界,而并非一种忤逆客观规律的思想行为;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一种“贵和持中”的思想,该思想就是一种在理想状态下,注重对程度分寸的选择和把握,该思想充满了一种辩证法的智慧,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一种积极、乐观、智慧、开朗的生活心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上述众多优秀传统文化中,都涵盖了一种具备丰富内涵的自我调节心理过程中的思想主张,对于当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第三,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综合运用不同学派经典事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对国内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法家思想进行综合的应用,通过一些针对性经典事例的引入来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对经典思想文化精髓进行科学整合,实现思政教育实用内容的不断更新

为更好地实现国内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就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思想精髓的整合处理,通过对其进行集合并分类,促使其能够以一种更为简洁和全新的形式进行呈现,以此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有效增强;并通过一定的整合处理,促使大学生能够更容易进行理解和接受。总之就是要通过对国内传统文化中的精品内容的运用,实现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内容。在国内璀璨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诸多的爱国主义思想。如孔子所提出的一种“忠义”道的规范以及孟子所提出的“国家”概念和“浩然之气”的培养要求。第二,高尚的道德情操及人生准则教育内容。比如先辈们所提出的一种“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理想精神,以德治欲的重德精神以及重人轻神、人贵物贱的人文精神等等。第三,感恩精神的教育内容。在国内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一直沿用至今,孝道也自然地被国内尊奉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伦理规范,并逐步发展成为了国内伦理道德原则的重要核心及起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关于国内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要本着一种批判性的精神,用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对当代大学生感恩精神的有效培养,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一种感恩长辈、孝敬老人的优良品格。

四、把握传统文化转型特点,创设出一种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主要就是一种有效而稳定的内在联系,而且这种稳定的内在联系同时还要贯穿于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此保证各个相关要素都能够借助这一有效的联系产生一种相互作用,进而实现当代思政教育的目标。所以,为更好地实现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目标,也就需要高校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完善一套创新的传统文化社会因素互动和沟通机制。对社会文化单位所创造的一些极具创新意义的传统文化产品以及在传统文化向当代转型期间所产生的一些创新精品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以此有效地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积极地组织学生能够走出校门,参与实践,如参观考察古工地和历史遗迹等活动,促使其能够对国内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的直观理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并锻炼其实践能力。第二,高校要建立一个专业的传统文化研究指导机构。该机构主要由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研究的专家所组成,其具体职责就是重视国内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发展特点,以此吸引更多的学生都能加入到传统文化学习之列;同时负责编制具备文化转型特点和学科发展特色的实用教材,从而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

五、结束语

整体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国内传统文化有着一种重要的辩证关系。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均能从国内传统文化精髓思想中寻得一有效的思考途径,对此,也就需要在具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能够在有效地继承和发扬国内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文化育人的作用,以此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文学.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王国伟.传统礼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5.

[4]李玉琳.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作者:黎明 单位: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与道德观念,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精粹。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地剖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与大学生德育的缺失原因,并提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那些经过实践及时间检验和社会择优继承检验而保留下来文化,至今5000多年的历史。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气魄之所在,不仅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历程中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丰富内涵及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行仁爱原则,注重“礼”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仁爱”思想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孔子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正是由于孔子的提倡,才使得“仁”位于“五常”之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孔子的仁爱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一种朴素的人文观念。如果说“仁”是内隐的,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那么“礼”则是外显的,是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能够侧面映射出了一个人的仁德。孔子言“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孟子云:“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这些思想均与现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相一致,它提倡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自省孝亲、感恩社会,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主张正确的“义利”观,强调恰当处理义和利之间的关系。义者,宜也,在传统文化中,指道德、精神的原则,而利指个人的私欲。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为上,提倡“见利思义”精神。以义为上的理念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内涵:首先,求利务必要以受义为前提,先义后利。其次,求利的同时还需遵循义的标准。。恰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义生利”、“舍生取义”,才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义后利、以义为上的优秀品质,才使得“义”成为众所周知的基本道德准则。

3.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信者,诚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常”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代表着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是人立身处世之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信任的桥梁与纽带。《论语》云:“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民无信不立”,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确的“信用”观,有利于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观。

4.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树立尊重、崇尚、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天人合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同小可的地位,它蕴涵着朴素的唯物辨证法的思想。从哲学的视角看,“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天人”皆有德,宇宙不仅是一个物质领域,更是一个生命领域、精神领域和道德的领域。天,即大自然;人,即人类。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它指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和谐统一的关系,指出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归本于自然,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不断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从而达到天人相融、天人共乐的理想境界。这种理念在当今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极其严重、生态危机成为全球隐患的当下,何等意义,不言而喻。

二、当前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缺失原因

当前,尽管各高校已经加强了对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是我国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还不尽令人满意,譬如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兴趣不浓、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不足、大学生价值观扭曲、传统道德观念淡薄等。分析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充分,学习动机不足。在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下,他们往往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往往只是敷衍了事。而且他们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还有待提高,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好奇心重,易受到外界新奇环境的干扰。尤其是在当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各种不同文化、价值理念冲击的影响下,他们易受到各种消极文化思潮的影响,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不停地受到西方文化的的强势入侵,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急剧下降。而且对于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的合力。再次是由于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影响。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高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高校往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片面地强调成绩与分数,轻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此外,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现了浓厚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倾向,重视工科等实用学科,注重科研水平的提高,而传统文化教育则受到了一定的忽视。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实践应用路径

1.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设置课程计划。俗话说,理念要先行。要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让学生、家长、学校及全社会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转变智育至上、唯实用主义的倾向,重视大学生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今,高校关于传统文化教育大多隶属于通识课程,以选修课程方式来进行,由于许多大学的教学管理机构及大学生本身对于通识课程、选修课程的认识不足。相关课程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出现了教学流于形式、随意性大、效果无法评估等问题。因此,高校还需合理设置课程计划,建立一套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教育教学体系与良好的教育教学手段。

2.创设优雅的校园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氛围。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依赖于课堂教学这一途径,还需通过各种方法与形式来帮助大学生亲近、了解传统文化,而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众所周知,校园环境是承载文化精神的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离不开高雅的校园环境,因此,高校要以创建优雅的人文环境、营造传统文化育人良好氛围着手,以创建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元素尽可能地带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使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一个有着浓郁中国文化风情与韵味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优雅校园,时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软环境的滋养,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培养健康的人格。

3.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注重寓教于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力求专精结合、循序渐进,注重寓教于乐、引导启发。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多为文言典籍,可能会使初学者产生枯燥无味之感。古人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因此,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寓教于乐,把传统文化的魅力尽可能的展示出来,努力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传统文化教学变得兴趣盎然。

参考文献:

[1]窦坤,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15-119.

[2]李佑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窥[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2):82-84.

[3]张载.《张子全书》(卷六),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页2.

作者:吴平珍 单位:河北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