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历史课堂融入传统文化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学历史课堂融入传统文化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学历史课堂融入传统文化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不绝。作为一个民族复兴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应该继承我国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更是有责任与义务尽己所能将传统文化知识通过历史课堂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关键词:中学历史;传统文化;课堂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绵延不尽,几千年来,中华各民族在思想观念,思维、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上,无不受其影响。纵观华夏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是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焕发出越来越大的文化魅力。几千年来,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扬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中不断开拓前进。在今天我们要学习传统文化,也要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要将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渗透到历史教学中,要将历史教育和传统文化有机整合、有效渗透,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

1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传统历史课堂更侧重于知识传授,辅助以爱国主义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实施灌输式教育。在高考这根无形的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就奔着历史的知识和相应的分数而去,于是,传统文化教学往往被忽视。在弟子规中明确要求: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必须首先学会做人的道理,然后有余力,才去学习文化知识。可是我们今天的教学却恰恰相反,过多地强调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成绩,对于做人的道理,很少涉及。而传统文化中,对于做人的道理研究得很深刻。也就是做,重视传统文化,能弥补我们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薄弱或缺失的状况。增加传统文化部分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注重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熏陶,增强高中历史课的人文理念,有助于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助于调节学生和父母老师之间的关系,进而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2中学历史教师应加强传统文化学习

历史教师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是具备良好的情操和道德修养水平。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教师应对教育事业忠诚,“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无限忠诚,恪尽职守。历史教师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仁者爱人”,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有些老师存在职业倦怠情绪,对学生冷漠甚至虐待学生,这样的老师不是一个好老师。作为中学历史老师应该“爱生亲徒”,“诲人不倦”,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尽最大的诚意和耐心去教育学生;二是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知识素养。历史教师应自觉学习传统文化,通过多种途径拓宽传统文化视野。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读传统文化书籍,比如《论语》、《道德经》、《孟子》等一些传统文化入门书籍,进阶后,可以读《孝经》、《易经》、《金刚经》等。可以通过观看电视节目,了解拓宽历史知识,现在有一些好的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鉴宝》、《国宝档案》,从这些节目中都能学习到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浩浩中华五千年历史,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历史文化,试问当今的教师,了解传统文化的有多少?精通经史子集的又有多少?什么是传统?就是世代相传的精神遗产,包括制度、风俗、艺术等。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海桑田,朝代变迁所传承下来的精神遗产。其内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小到日常生活,大到治国安邦。而今天,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后继乏人啊。南怀瑾先生就曾大声疾呼:“我总希望自己的国人、自己的民族,都能先行深切地了解自己的文化。在今日世界的竞争与发展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反求诸己———研究中国文化的精要。”幸运的是,如今众多的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在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比例在加大,甚至占到全部教材总量的百分之五十,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更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为我所用,并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传承给我们的下一代。

3中学历史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中

3.1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课堂

在平常的备课和教学中,教师要多加留意,对于涉及传统文化的课文内容,教师要多加利用,如在课堂中加以引导,采用让学生自由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便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绝好时机。例如,讲到孔子和早期儒学,教师应给学生讲清楚,孔子的思想都有哪些?为什么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为什么孔子“仁”的思想带有阶级局限性?抛去阶级局限性,孔子“仁”的思想在当下现实社会中有哪些作用?教师在讲到老子和道家学派时可向学生推荐《道德经》,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讲到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发展时,可向学生介绍性善论,性善论不仅在孔孟思想中占据核心地位,而且在整个儒家思想中,乃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都占据核心地位。性善的外在表现为“仁”,而“仁”的基础是孝悌。这就让学生了解了古人为什么那么重视孝悌,因为孝悌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教师还可以把我国古代的一些文化现象和思想结合起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十课,就提到了文人画。文人画就是绘画艺术和文人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文人画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形成了民族特有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如摒弃华艳,唯取真纯,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等。这些民族性格,对今天的中学生仍然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3.2师生共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历史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如《易经》、《老子》、《论语》、《孝经》等。这些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直指宇宙、人生,博大精深,师生共同学习可以起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开一些书目单,让学生回家自行阅读,也可以专门抽出几堂课为学生解读,或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最后总结。学生在这些典籍中不断熏陶,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以达到历史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师也可与学生共同欣赏古人的艺术作品,如绘画、书法、雕塑等,有意识地对这些作品进行品评与鉴赏,追寻古代艺术家们的思想意境。当然这也是充实和活跃历史课堂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而深邃,历史教师尽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将其中的一些精华展示给学生,但那也不过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值得人们终身学习,实践。

参考文献

[1]丁守和.中华文化辞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张海鹏,臧宏.中国传统文化伦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4]杨宪邦.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5]林存光.历史的脉络与思想的线索———兼评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程内容[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2).

[6]王希恩.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J].民族研究,2006(3).[7]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盛学锋 单位:淮南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