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应用价值探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应用价值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应用价值探析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最早起源于炎黄文化,随着历朝各代的更替和发展,中国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深化发展,但这些文化元素无疑都体现和适应了当时的政治需求、社会生活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现代文化也必然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深入分析传统文化的当代教育的关系及其价值,可以发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教育显得必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教育;关系及应用价值;实现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加强,现代化教育逐渐朝着高科技化、国际化、精英化的教育模式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更趋向于出国留学或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必然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优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实际生活,一方面是对历朝历代人的智慧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开创新的文化和知识的重要途径。当代教育不仅传授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以适应时代和发展的需要,还不容忽视对传统文化的鉴赏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晦涩难懂,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现今,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创新教学方式,迎合学生和时代需求,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凸显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教育课堂的趣味性,以实现凸显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检验和实践证明了的,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自炎黄时代始,经过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我国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农耕文化基础上的[1],不仅包括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生产生活经验等,还包括日常形成的一些生产工具、语言、文字、思想、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创造。如炎黄时期的生产工具,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望闻问切四诊法的使用,汉朝时期的儒学传播和发展以及地动仪的发明、《九章算术》的撰写与传播、唐朝时期的长安城,五代时期的各种建筑……简言之,传统文化的发展涉及农学、地理、数学、建筑、医药、思想、文学作品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传统文化通过人的加工,外显为物质资料如农作工具、生活用品、手记、书籍著作等,内显为生产经验和思想,如春耕秋收、日出而坐、日落而息、尊老爱幼、首孝悌等。由于传统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是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应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产生的,因而在当代不具有普遍适用性。换言之,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并非都是优秀的、科学的、先进的,所以,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打开国门,开拓创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关系及价值

当代高等教育绝不仅仅是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高等院校发展、管理经验,而应是更多的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我国发展实际需要,在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打开国门,借鉴和学习西方。自京师大学堂建立以来,我国的近现代教育一直处于模仿甚至是照搬西方发展模式的状态之下,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就曾提出“开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和传播救国思想,以奕䜣为代表的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及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对西方资产阶级制度的学习,包括后来以后,无产阶级的思想的学习和传播等。通过学习西方科技和思想文化,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与此同时,对于西方的发展经验,我们并没有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甚至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我国诸多高等院校忙于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开设一些具有浓厚西方色彩的课程,忽略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传统文化融入课堂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相应地,通过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讲授、学习、研究,将赋予我国传统文化以新的内涵和特点,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当代教育教授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思想和传统科技方面的教育为我国的人文科学、自然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论语》、《孟子》、《中庸》等促进了学生的“尊师重道”、“不耻下问”等的求学学风,处世态度,这些都潜在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史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年,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是历朝历代人们智慧的结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入课堂,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这种价值一方面表现在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另一方面,通过系统地学习,有利于提升自我文化素养,提高道德思想境界的重要途径。“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琴棋书画”、《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无论是思想还是各学科的技术知识融入我国高等院校教育,一方面诸如医学、建筑、数学等领域的知识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诸如《论语》、《孟子》、《诗经》等文学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而现代化的教育不仅强调知识的学习,更应讲求高尚道德素养的培养。一个知识的巨人确是一个道德的侏儒,那么这个人不仅不会给社会带来财富还可能危害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样的粒子在实际生活中并不罕见。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价值实现途径

当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其更加强调人的发展适应时展的需求。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基础,主要是为了开发人的智力,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技能,因而也只能成为义务教育。中高等教育则是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但依旧是浅显的学习,而真正对知识的研究和真理的探索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开始专业化、系统化、更加深化。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文化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因而需要专门地系统地研究和探究,尤其是在用词用句上,以及在一些物品的考定上。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地忽视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晦涩难懂,文言著作居多,很多材料资料残缺;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耐性不够。此外,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灵活性。再者,政府以及教育部门也应当采取相应措施福利学校、学生、教师、社会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课堂通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极少设置课堂讨论环节和教师解疑环节,因而学生极少有机会参与课堂互动。现代化的教学更加强调借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网络系统,通过视频播放、情景模拟、师生互动等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减少了教师讲授时间,但教学的知识量并没有减少,学生任务反而有增无减,因为在课堂上互动环节的设置使得学生必须在课下做课题工作,搜集材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或驳斥其它人的观点意见。另外,情景模拟,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另一方面也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尤其是对细节的掌握上。如对于林黛玉进贾府的文学选段的讲解中,如果让学生在线演绎整个过程,可以考察学生对贾府结构的构造,也考验学生对传统礼仪的熟悉程度。通过实践演示加深学生印象,进而勾起学生对作者语言及写作技巧的分析,领悟文学作品的真谛。

(二)政府及其相关教育部门应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规划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门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进和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素养,还带动了文化经济的发展,如旅游业、古董收藏、历史遗产保护等。产业的开发必然免不了文物的破坏和倒卖,对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从整体利益出发,以长远的战略眼光拟定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方案和发展规划,在对传统文化遗迹进行开发时,也应采取保护政策。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学校与文化地或文化场所的合作与联合,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走访、考究历史文化遗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验证自身的猜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为文物保留地输出专门人才。所以,传统文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坚持几个原则:适应和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即规划一定具有战略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快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文化创新,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传统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是对原有的继承,还应包含文化的创新,原有的文化反映的是文化所处时代的特征,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发展应有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所以说,文化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民族不断演进的民族史。可行性。发展规划必须是切实可行的,密切联系实际的。

(三)学校应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

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于传统文化的课程一般为校选课,学生虽然有选课的自由,但学校的学分制管理模式并没有实现学生在选课方面的绝对自由。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四年的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几乎填满了整个学校给予的最高学分限制,亦或者学生不想上多余的课程来增加自己的课业负担,因而绝大多数专业学生很少或没有机会进行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学校作为教育的管理实施部门,应对学生的学分设置和课程体系做出适当的修改,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接触专业的、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

文化的演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真实写照。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不同于美国文化,首先,从进程上看,我国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积淀;再者,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不同,我国经历了原始文化、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因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最后,我国现代化教育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体现在文化课程设置上,在大学,传统文化课一般多作为校级选修课进行教授,学生有选择自主权。因而,我国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应从学校、教师、学生三方着手,辅之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辅助、指导,同时,社会媒体、各界人士应主动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把传统文化的学习扩张至整个社会和生活。

作者:董颖 单位:新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