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沧桑梦人物构造思路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沧桑梦人物构造思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沧桑梦人物构造思路

(一)小说的人物塑造与历史书写

长篇小说《沧桑梦》(王履辉著),上部《三十年在河东》,围绕着江海工学院创办与停办到复办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间的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作为江海工学院党委书记,后又是市委书记的干兴伯,是一个贯穿上部故事始终的重要人物。是当年历史背景下的一个马、列主义型的领导形象。作者沿着一个接一个社会运动线叙写的同时,很注重这个人物的塑造。作品在政治上塑造干兴伯这个人物时,人物的语言处理上很显其特色。其所用的语言手段,语言材料,几乎都被那个年代的政治词语与文件语所替代。不管是在整风反右后的全校师生大会上所作的报告、大炼钢铁的实战动员、毕业生回乡时的大会讲话,还是在下放教职工时与妹子的谈话等等,作者都有意识地运用了这种语言来塑造干兴伯的形象、表达其情感。这样做,看似缺失了干兴伯的语言个性,但这又恰是那个时代马、列领导者们必具的一种共性语言。这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气氛与格调。这种特定环境下的共性语言,能使今天的读者从语言中领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它还能成为小说描述社会环境的一种补充。这种语境的运用,能使描述的人物与情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让叙事与人物塑造同步,塑造出了一位在那个年代为人公认的,旗帜鲜明、政治立场坚定的领导者形象。小说在思想上塑造干兴伯时,也写出了他对“”的不解与困惑。而且这种不解与困惑,自然地流露到他的行为上。当造反派责令他唱语录歌,跳“忠”字舞,背语录,背“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这一节时,漏了“不会”两个字,受了造反派一顿狠批。恰在那时起了一阵风,卷走了路旁的落叶尘土。此时此境中,他的回答,似有些嘲谑地说:“……我是漏了两个字,灰尘不会自己跑掉!风吹的不算……”(p130)又如,批他是“右派分子、坏分子、苏修特务”等保护伞时,他几次响亮地回答:“是事实,都是事实!”体现出了他对这种批判的蔑视心态。接下来造反派用“”理论,批判他以前传达“八大”报告,是对抗“”。于是他的心态,由蔑视转向行为的反击:“不对不对,传达‘八大’精神在五六年,六六年搞,隔了十年,十年前我不知道十年后会有,怎么会在十年前我就否定十年后的事情呢?……”(p132)

通过他的这种辩驳,酣畅淋漓地揭露了“”本是一场无中生有的闹剧。当干兴伯被通知去“五七”干校接受改造,看到干校围墙上作为校训的“五七”指示时,他在内心里产生了这样的责问: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那么谁是属于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呢?(p155)这时的他,已经从对运动的不解与困惑中,产生了对运动的质疑。在干校学习“九大”文件时,他对照“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p154)的论说,他常想:人的生命再长,也跨越不过那段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由此可见,自己往后的处境,必定会长期置身于阶级斗争与两条道路的斗争里。……(p154)但在他的内心里,这时的他,从不解与困惑到质疑后,又产生了对那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斗争”的怀疑。他在对于运动的怀疑里,又迸发出了对于明天的一种坚信。他与胞弟干兴莫的对话中,把这种坚信表达得十分肯定:“老弟,我坚信中国的明天会重新认识这一点的。国家一定会考虑建设问题。抗战也不过八年,‘’总有结束的一天。……”(p149)这就把他塑造成了一位思想者的领导形象。在“牛棚”,兄弟俩对教育现状忧虑时,兴莫二儿子到干校谈到上山下乡去向时,干兴伯接话说:“……你们要高高兴兴齐唱着《东方红》下乡去。报纸上不是说要做到,全国‘下乡一片红’吗?知识青年不管选择去哪里,都是新时期新长征的需要,你们要与那里的农民打成一片,像播种机那样,在那里播种,在那里长根开花,安家落户。”(p151)

这位思想者的领导,在这时,即便对这场运动不解,以至产生质疑,进而对那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斗争”存有怀疑,但在行动上,他还始终保持着与运动一致的原则。这是一种复什的领导心理。因为在搞个人崇拜的氛围里,已经把看作是凌架于众人之上的神了。这不仅仅是干兴伯奉行的,而是那个年代老一辈领导者们都奉行的组织原则:理解的执行,不理解的在执行中去理解。他这种心存的怀疑与行动上保持一致的原则,其实与他对于国家的明天有着坚信与憧憬并不矛盾。他坚信的是明天,他深信的明天是历史的必然,而不是今天的那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继续。如此,作品达到了塑造一个真实可信的,不仅仅是干兴伯,而是那个年代干兴伯们的典型的领导者形象。当然,行动上保持一致,并不排斥其思想上存有的保留。当他被查出晚期肝癌后,内心的保留,作为遗嘱而真正的表述了出来。他说出了一生有三件憾事。一憾儿子干小虎在狱中。这不仅仅是“”带给他儿子的灾难,也是带给人民的灾难。二憾妹婿夏之怀被打成右派。而夏之怀的政治苦难,也决不仅仅是夏之怀个人的苦难。三憾开除了刘之吉,造成国家科研计划中断。他说这是自己的失责行为,更是一种犯罪。三件憾事,其实表达了他对运动的遗憾。他就是带着那些遗憾而离开人世,长眠于青龙沙的先祖墓地。作品在这里,也同时给读者留下了一个遗憾。因为他离世不久,被粉碎,他坚信的已成为了现实。读者为他干兴伯遗憾的是,他干兴伯没有亲眼看到他所坚信的:“抗战也不过八年,‘’总有结束的一天。”作者在塑造人物,勾画历史画卷时,很注重历史素材的取舍,并以取材的简明,贯通全篇的历史脉络,又在历史脉络的把握中塑造人物,展开故事。如:叙写校长干兴莫,给老师们传达党的“八大”会议精神时:“四五年党召开了‘七大’,‘七大’召开十一年后的今天,党召开了‘八大’。‘八大’是新中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会,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九月十日(1956年9月10日在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作了讲话)说,希望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不要像民主革命时期犯那么多错误和那么长时间的错误,………”(P44)

但就在这会议后不长时间,反右开始了。作品由此一脉贯之,叙写了“整风反右,,社教四清直至十年‘’浩劫”的,一个又一个背离“八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运动,其间错误之多时间之长,是足以令人反思的。尤其在“”情节的展开中,《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如是“”的总动员。又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宫〉》“、工总司”造反派被阻停在嘉定县的安亭车站、轰拥二派武斗时“文攻武卫”口号冲突中,托出了“”。“”中,凡所讲的话,都作为最高指示、最新指示,由造反派在第一时间贴到了全国城乡的每个角落。“”利用四个“伟大的、伟大的”至高无上的威望,在搞个人崇拜里,背着搞阴谋。于是,一场灾难,便一发不可收的席卷全国。用干兴伯对院长孙宁的话说:“目前运动冲击的不光是我们这号人物,中央的大人物也被揪斗游行,我们又算得了什么?”(p133)在搞个人崇拜的氛围里,“九大”又把搞个人祟拜的推手,推举为神位的继承者。竟其原因,是因为他首先把推上了神位。作品就在这些简明的历史轮廓勾画中,展开了故事与人物塑造。当然,文学作品不是历史学家在书写历史,我们不应要求作为文学作品的《沧桑梦》,对历史作出什么完整的全面的书写。文学只需要典型的历史作背景,在这背景下去写人物的历史命运。另一个人物夏之怀,也是贯穿上部故事始终的。是当年历史背景下的一个典型的高级知识分子形象。沿着一个接一个社会运动线叙写的同时,塑造这个人物时,作者有意避开了右派改造生活的苦难去写。诚然,有位评论家说,文学绕不开苦难书写。中外许多文学经典都是和苦难书写密切相关的。不可忘却的历史苦难,不可预测的苦难,人生无法抗拒的命运之苦难。人类是和苦难相始终的。

……没有遭遇到苦难的人也是在挥霍以苦难作为代价的劳动成果。……文学怎么可以绕开苦难呢!苦难书写是作家的责任。三年自然灾害、狂热与“”浩劫等,都曾给人带来过苦难。但作者之所以避开夏之怀改造生活的苦难,是为着重写他事事处处揣摩运动是否会触及自身的一种神经质心态,是为了更凸现其精神苦难。写他恢复政治生命后,欣喜似范进中举般的若逛,是为凸现其精神解放。夏之怀个人的苦难决不仅仅属于夏之怀的。个人的悲剧不包括社会的人类的悲剧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夏之怀苦难解脱后的欣喜也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解放了,是社会的人类的解放。当人们振臂欢呼粉碎“”时,夏之怀又来到灵堂,声泪齐下“:啊‘,’已经被粉碎了,王张江姚的历史结束了,十年‘’结束了,中国有希望了……”(P162)这是他为国家前途而欣喜,是国家的解放。苦难对人类固然以大不幸,然则也是人类精神大财富。不在苦难中死,就在苦难中生。苦难出主意,苦难出精神,苦难出希望。如把前三十年视为因,那么改革的辉煌成就是必然的果。它印证了恩格斯所说的:一个民族的灾难,将以这个民族的进步为补尝。……至此,小说上部完成了为下部《三十年向河西》作铺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政权未变更的情况下,国家走向了新时期,以经济建没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作品中有一段干兴莫与夏之怀的对话:“今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终于同二十多年前党的八大精神连贯起来了。是吧,之怀?“”是呀,这条线断了二十多年,我断了二十多年生命线,仅仅是个人的牺牲。国家经济建设走了那么多曲折的路,能今天重新认识它,是个民族的希望呵!”(P167)这是摆脱个人祟拜后的历史必然。这是唯物主义者的共产党人,对过去错误、过失和违心的纠正。是共产党自信与力量的表现。是历史的闪光点。所以作品的主旋律是应当肯定的。总之,作品虽以叙事牵出人物,但作者仍时刻关注着人物的刻画。人物命运的沉浮与历史的迭宕起伏,本应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二)小说的结构艺术与历史书写

小说下部《三十年向河西》,围绕着江海化工厂合资项目进展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改革开放三十年间多彩的历史画卷。在这幅画卷中,作为江海市外经委副主任,后又是副市长的干军,与化工局副局长侯步成,是贯穿下部故事始终的二个重要人物。围绕他们对姓“资”姓“社”质疑的纷争,作者的艺术构思,为作品表达这一纷争的典型性与深刻性,成为可能。对于长篇小说来说,结构实在是太重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篇创作也可以说是结构芝术。小说开篇写了因招商引资,外经委副主任干军组团去香港考察,随江海化工厂去香港叶华公司考察时,干军巧遇到了青年时的情人,现公司的董事长欧明丽。小说构思之巧妙在于:一,江海化工厂原是江海市资本家叶少卿的江海叶达化工公司,在对私改造运动后改成国有的,现任厂长正是干军的夫人白碧霞。二,香港叶华公司是当年在对私改造运动中,资本家叶少卿抽逃了江海资金去香港创办的。三,香港叶华公司老板叶少卿与儿子叶庆生相继离世,公司的继承者为叶的媳妇欧明丽。欧明丽却又是干军的旧情人。于是,干军为招商引资,与欧明丽洽谈江化厂合资时,首遇到了欧明丽的历史忧虑,这是破冰开放艰难的历史原因。当欧明丽同意与江海化工厂合资时,化工局主管外资的副局长侯步成,因他当童工起,就在资本家叶少卿的那个江海叶达化工公司里受过剥削与压迫,他对这种合资的姓“资”姓“社”问题产生了质疑。侯步成在历史的回忆中发出了感叹:真是世道莫测,啊!老板叶少卿逃去香港,叶达化工公司转为公私合营的“江海化工厂”,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江海化工厂”又从公私合营变为国营的了。

啊,如今叶少卿的子孙们,又来合资了!算是巧合呢,还算是什么呢?啊,虽说叶庆生离开了人世,但来合资的总是叶庆生的公司呀!不,更可以说是叶少卿的公司。就像是叶少卿绕了一个圈又站到了原地。(P212)在历史与现实交融中,观念的冲撞,感情与矛盾的冲突,借助这种身份特定的合资双方的艺术构思,让冲突与矛盾变得更加突出,也更加集中而更加深刻。侯步成他历经了新旧社会二重天,有一种朴实的定向思维。虽在开放大趋势的现实面前,他在内心自我斗争中也努力的调正自己,但历史烙印在他身上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以至他怀疑干军这种特定招商引资的动机。还在董事会人选上,出国考察的安排上,甚至决意撤换厂长白碧霞的施政上,都体现着他的历史忧虑,都让人觉得他是改革开放的阻力而不是动力,也更让干军深刻领悟到了破冰开放的艰难。加之改革滞后于开放的客观现实,与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步放开,存在着历史的与地域的开放理念的差异。所以造成了江海合资项目流产而转移深圳。对于干军、侯步成来说,也不仅仅是干军、侯步成,改革是对旧有观念、旧制度的宣战,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一种艰难的抉择。在旧有观念、制度的冲撞下,经济转型与体制改革的阵痛中,无不凸现着种种激烈的矛盾与冲突。在这难艰抉择中,干军力排总难前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就特选在江海化工厂推行,这更让侯步成感到了震撼。当开放必须改革成为共识时,多方位多层次改革中,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变,推行承包制后又向产权制度改革深化,还有劳动与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等,又无不凸现着改革的阵痛。开放的过程就是伴着这种阵痛,呈现出势如破竹的态势。因此,流产了的特定的合资项目,又在江海梅开二度了。这是历史的必然。作品的巧妙艺术构思为改革开放的历史书写构筑了典型的坚实的框架。

综观上部《三十年在河东》与下部《三十年向河西》两部小说,上下的不同结构艺术,也有值得借鉴之处。上部叙写了建立新中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农业合作化运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整风反右、、社教四清、十年“”直至粉碎“”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那三十年的历史,是一个运动衔接着一个运动,没有运动的重叠与交叉,而且是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同时并进推向前的。这是由一条线始终贯穿着的历史。因此,作者就以当时最能体现运动走向的文教战线去纵写这段历史,并以此拓展社会层面。于是,小说一举二得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书写,又写出了人物在运动中跌宕沉浮的命运。下部《三十年向河西》的构思却不同,由于改革开放是摸石头过河逐步推进展开,从特区、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进而逐步在东南沿海城市和村镇展开,直至向中西部地区延伸,存在着历史的与地域的差异。作者审视到这一现实,因而采取了横向构思,以一个特定的合资企业展开叙写,并兼顾到横向层面的延伸,与旁及其他领域。有评论家说,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不好写,后三十年就更难写。作者以其胆识才情,巧妙构思了干氏家族以及相关人物的命运沉浮,真实地在人们面前以艺术图景展示了新中国60年的历史画卷。不管上部历史风云变幻中的人物命运,是社会环境与运动的隐衬,还是社会环境与运动是人物命运的无奈。不管下部社会现实与改革开放所构架的历史舞台,还是这舞台上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与随之而来的人性的变化。这一上一下,一纵一横的两幅画卷,作者为我们广阔地展示了六十年的社会风貌,并深刻揭示其底蕴。作品在叙写计划经济年代时,反思了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故事。

在审视改革开放中的政治的经济的众多领域时,也审视了改革开放后的新生矛盾。当今中国式的贫富悬殊现象,是足可称霸世界的。靠国资流失当了公司高管的,公司一上市,一夜间个人资产就超亿元,甚至几亿元的大有人在。而下岗的群体与打工一族、农民工等,无可否认是他们暴富、成就者的相随、相伴的一个群体。暴富与艰辛相随,成就与失落相伴。这些都是无须回避的客观存在。它需要我们在继续前进中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这是一段必须经历的共富历程。也许,在这段共富历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种种矛盾冲实,对矛盾的复什与尖锐性应有深刻的认识。曾经给我们民族烙下深深印记的六十年沧桑历史,尤其前三十年的那段记忆真的距离我们很遥远了……渐渐成为知识盲区和失忆地带。有评论家说,人们对历史生活的研究,也总是无法满足人们了解历史真相的现实需要。对那些烙着深深时代印记的历史思念,尽管有些回忆甚至是残酷的,但它毕竟是做过的事、走过的路……还原历史真相是走向正义的第一步。《沧桑梦》正是历史真相的形象化还原。也许,这就是它现实意义所在。正如作者自序中所说,希望书中的文字能给世人带来反思与借鉴。因此,著名文学评论家陈辽先生说,《沧桑梦》是一份“‘新中国60年评价’的艺术答卷”。“《沧桑梦》的艺术构思很巧妙、很高明”,“可谓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以艺术图景揭示了新中国何以会出现上述现象的深层原因”,“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人物之间由于性格差异所造成的矛盾冲实,必然演变成了一个个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动人心魄的情节、故事和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个彼比交织着的扣人心弦的故事,可读性、耐读性极强。”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沧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