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场景设计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突破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场景设计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突破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场景设计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突破

摘要:场景设计是高校动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干专业课程,对培养动画行业及市场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当前动画产业发展形势,动画场景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构建地域文化知识体系和培养设计理念,又要注重实践训练的规划安排,将稳扎基本功与企业实训相结合。为把学生培养成创作型人才,本文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来探讨场景设计如何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突破,以期为动画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画场景;文化观念;教学突破

从近几年陆续上映的几部国产动画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来看,中国本土化的内涵正在白热化,而本土化风格的崛起亦是高校动画专业学习的目标。动画场景设计在动画制作流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市场对于与场景设计相关的动画人才的需求也很大,因此,高校动画专业场景设计课程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技能训练,更应该将本土化内涵思想观念进行挖掘,注入到学生课堂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将文化内涵观念、理论知识、技能操作融合在一起。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结合笔者所在的高校动画专业针对学生场景设计能力的培养现状,分别在大一、大二学年安排了动画速写(I)、动画速写II(手绘板)、动画速写(III)。与之相辅助的课程有动画色彩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后期合成、动画短片创作等。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构筑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史论课程欠缺。缺少对学生地域文化观的培养,没有与本课程相关的专门史论课程知识来做支撑,导致学生画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真实性,存在对不对的问题;(2)课时不够。学生训练时间短,技术不到位,如三维场景设计技法训练时间极少,仅安排在三维动画基础(3DMAX)课程及三维动画渲染(3DMAX)中附带的练习;(3)学生对课程学习目的及标准不明确。没有参与到实际的产业项目中训练过,缺乏实战经验与团队合作精神,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市场需求。

二、场景设计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突破

(一)授课内容的完善及时间的合理配置

当前从笔者所在高校的动画专业场景设计课程2018级学生的课程安排情况看,可训练学生进行场景设计内容的课程有动画速写(I)18课时、动画速写II(手绘板)18课时和动画速写(III)18课时,而与场景设计课程相衔接的专业课程知识,如透视学、色彩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仅压缩在动画色彩构成课程48课时中,这些课程课时加起来总课时仅102课时,分布于2018级动画专业学生的大一、大二学年阶段的上下学期中。由于课时量少,课程性质又属实践课,且缺少与场景设计课程衔接的史论课程,自然就缺乏设计理论的支撑。另外,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三维软件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动画场景设计的内容,而对于应用三维软件来设计场景的内容课程仅仅压缩在了三维动画基础(3DMAX)课程的48课时和三维动画渲染(3DMAX)课程的48课时中,在学生大致掌握3DMAX软件的几个技术模块(建模、材质、贴图、动画、特效等模块)的基础后,培养学生完整的创作思路,进行场景设计创作训练的时间就很少了。那么,学生的场景绘画基础与设计技法难免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创作出来的场景设计作品放在动画影片当中或千篇一律,或漏洞百出。若能将动画速写II(手绘板)18课时改为动画场景设计(二维)48课时,动画速写(III)18课时改为动画场景设计(三维)48课时,增加动画平面构成课程48课时与建筑史论课程若干课时,课程会更加有目标性,这对于打好学生的理论基础、设计基础及补充学生的实践训练时间尤为重要。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光是绘画,掌握其绘制技法,只注重视觉效果、绘画技法的训练还是不行,还要思考所绘制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时代背景与剧情的需求,不能忽视场景的合理性,也不能忽视设计问题。充分利用多种艺术及技术手段进行设计,有利于设计对和设计好。因此,培养地域文化理念同专业理论基础结合,并增加运用多种艺术与技术形式的课程训练时间在现阶段的场景设计课程改革创新中至关重要。同时,还需要借鉴外来的优秀教学方法,比如,“英国伯恩茅斯大学传媒学院的动画专业学生在进行作品创作前,都会制作细致的分析报告,仅对作品中的一个特效场景所做的分析工作就有十几页,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设计理念及灵感来源来验证作品整个设计过程的合理性”[1]。通过复制和提纯而使那些优秀的教学方法“本土化”,即融合外来的先进设计观念与“本土化”实践训练。

(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及手段

1.将“专业群”理念融入教学手段中“专业群”是一种组织形态,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开始应用在职业院校,后逐渐发展至新的高度,收效良好,影响至今。其焦点在于培养的学生对接的是产业和职业岗位,目标是要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目标与职业院校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契合度,因此,有必要将“专业群”理念融入我院的教学组织形式当中,吸收其优势,通过打破原有管理体制、校内外资源重组、重构课程、共享资源,有利于减小学生在校所学与在企业所用之间的落差,更好地发展与培养具有产业链背景及思维的应用型人才。以专业和所属的学院来分,专业群可分为分散型和紧凑型,“专业群内的专业分散在两个及以上学院可以称之为松散型专业群,专业群内的专业都在一个学院可以称之为紧凑型专业群”[2]。比如:动画专业的场景设计课程就可以与建筑专业的建筑史课程相结合,属于分散型,这类专业群可通过项目串联来运行;同属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专业角色设计课程与服装专业的服装史论课程相结合就属于紧凑型。通过学习建筑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区域不同年代所出现的不同的建筑特征,让他们在设计场景中的建筑物时,更加有理有据,合乎情理。2.引进“一课双师”最早实施“一课双师”教学模式的是高职院校。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要求,可结合“一课双师”教学模式的优势来提升。“一课双师,顾名思义,即由两名教师(一名校内专任教师搭配一名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该门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一堂课上安排两名教师,另一种是一门课上安排两名授课教师。”[3]在具体的课程内容分工执行上,校内专任教师作为课程的负责人,负责与校外企业兼职教师沟通协调,制定授课进度计划,并整理相关文件资料等,承担教学任务中的理论环节的内容及全程参与协助校外企业兼职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校外企业兼职教师主要完成教学任务中的进阶技能环节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实践类课程,一方面,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和交流,有利于校内专任教师及学生了解企业特点和岗位要求、行业需求,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整合了学校与企业的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对校内专任教师而言,可视作一种实践技能进阶的培训,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校内教师实时更新实践技能,弥补实践技能欠缺的不足,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对学生而言,既能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得到贴近岗位标准的实践能力培养机会;对企业兼职教师而言,提高了授课时间及方式的灵活性,减轻了企业兼职教师在校内繁琐的材料文件任务,有利于企业与学校合作工作的开展,有效推进校企融合。3.项目式教学训练将科研平台的横纵向项目带入到教学中,与课程相结合,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树立行业导向,明确项目的任务和标准,针对不同项目的性质,还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对其进行训练,让他们懂得如何制定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节点,实地考察与沟通协作,确定实现手段,完成任务,从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协作经验。最后,公开展示成果,并与动画类各大相关赛事结合,以赛促学,设立奖励机制,对优秀作品给予经费奖励。通过一组带动其他组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发挥其主观想象力和主动创新能力,加强场景设计空间立体思维能力及实践绘制的动手能力。例如,获得第七届“金海豚”奖的金奖动画作品《望海的灯》,出自三明学院2010级的动画专业毕业生,影片取材自福建本土的民间故事,当中的场景选取的是惠安的崇武古城,把当地海边场景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能获此殊荣,除学生自身勤奋好学、机遇比较好以外,也要归功于学生参与过多次学院科研平台的横纵向项目,有着充分锻炼的经验,最终使他们收获了满满的大奖,对学院动画专业后辈学生也是榜样型的激励。

(三)教学反馈与总结

教学反馈与总结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通过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映来调整教学,有效的教学反馈能使教师做出真实的、及时的、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决策,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通过总结这些反馈经验,可以使后续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当下“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是面对面教学与在线教学的结合”[4],即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已为大众熟知。在教学反馈与总结方面,越来越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性和自主性,具有以下优点:(1)课前的线上平台的网络资源学习,让学生带着基础、带着问题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节省课时量;(2)线上及线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在场地和时间的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空间,增强了教与学两方面反馈的时效性与交互性,能够更好地检验、巩固、转化线上知识的学习;(3)线上线下进行总结评估,既能紧密地关注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的过程,也能较好地关注其结果,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将动画场景设计课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提前给学生技能教学视频,不仅能很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节省大量的课时,而且能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增强教与学两方面反馈的时效性与交互性。笔者在台湾义守大学数位媒体设计学系交流学习时,对该大学教师上课采用的网络教学系统印象深刻,其不仅有良好的网络评价体系,学生可以对老师的课堂教学优缺点评价和打分,还有有针对性的课程网络交流反馈平台,教师在上课前将课前的资料与作业要求上传至网络教学系统中本门课程中,学生可提前下载查看,学生有问题时可在网络教学系统中本门课程里面留言提问、预约时间讨论等。课程网络交流反馈平台具有及时性、灵活性,不受场地与时间的控制,充当着老师与学生课后建立良好交流联系的纽带。作为以实践为主的动画场景设计课程,其教学成果的考核方式应以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期间完成的完整的作品为主,短时间的测试考试作品为辅的方式进行展示。学校是学生潜心研究学习,增进人文素养,内化专业理论基础,培养永续学习根基的地方,企业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明确行业标准,强化实用技能的地方。教学成果总结,即学生的作品展示时,可请业内人员来参与评选和讨论,这样不仅可以促进老师、学生、行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也能使学生更明确学习的目的,设计符合行业需求的作品,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动画场景设计这门课程时,要从画好到画对学精,是一个不断历练的过程,不仅需要实际的操作训练,更需要有厚实的理论设计观念与文化内涵观念的知识体系来做支撑。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意识,因而教师自身得花更多的精力去准备教学内容,且涉猎与课程理论及实践相关的各方面信息。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虽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师”,但却要以“师”的方向为目标进行培养,有了这样的目标在前面做导向,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今后的路程中才会走得更远、更具竞争力,这也符合高校长期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晓莉.注重世界地域文化观的培养———动画场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4(2):110.

[2]张君诚,许明春.应用型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思维和路径选择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5):22-27.

[3]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43-46.

[4]冯晓英,王瑞雪,吴怡君.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析框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3):13-24.

作者:李艺贵 陈蕊蕊 单位:三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