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在开放式的地理教学中,要体现教师的作用,教师要把握主方向,要收放有度,要引导学生多探讨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所以,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学习为中心,以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活化、优化课堂的途径。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充满活力、富有个性和善于学习创造的人。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师的最高艺术是用富于独创性的教学方法去传授知识,并给学生带来快乐。”多种途径的地理教学能够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地理兴趣、材料来源、认识深度等有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求索精神、科研意识和探究能力。
一、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1.教材处理
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的一个明显之处就在于删去了一些难点、繁点,而相应地增加了大量的活动题和资料。但在教材处理上,对于需要学生收集信息、分析整理资料或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不提,避而不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合理整合教材、发掘教学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照本宣科。因此,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在课后机械般地做大量的练习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首先,对于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家乡。虽然说大家已经很熟悉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已经非常深刻地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环境,所以加强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的家乡。其次,地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自己家乡的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了解祖国的欲望,进而使学生萌发出一种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怀在学习地理知识的时候会让学生能够体会得到,这种情怀让学生增强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最后,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学生会学习到关于环境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护好自然,这样才能够让中华儿女有取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对策
首先,加强对地理教学的重视。第一,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要想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增强师资力量。学校要做到的就是要平均分配教学资源,为地理教学分配专业的,以及教学水平良好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地理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第二,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对于多媒体等教学设备也应该应用在地理的教学中。对于地理这样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而言,教学的时候如果结合了多媒体这样的教学设备,势必会让学生能够在简单的动画中理解到自己想象不到的一些知识,进而让学生不再对地理的学习产生一种厌倦的情绪,并逐步的被吸引着去学习。第三,加强教育改革,将地理的学习也提到与语文、数学、英语这些科目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而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其次,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式。第一。加强情感教育。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目的以及学习兴趣等,在教学中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要懂得对学生采用鼓励的方式,进而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晓得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二,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授课。例如,可以分组比赛抢答,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集中精力,不断地发散自己的思维,从而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第三,采用实践的方式进行授课。地理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传授,将课堂扩展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能投体会到生活就是一本书,所有的知识都是以生活为基础的。初中地理的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于它的学习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和付出。要不断的加强地理课堂的教学,坚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不断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并能够达到学习地理的真正目的。
作者:杨春芳单位:河北省阜平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管理中心
一、教学目标:凸显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简单地说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较好地解决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帮助每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的定位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确定为: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具体到人文教育方面,课程目标则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在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熏陶.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它包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此外,还十分强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首先强调“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③,针对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和自身的个性发展而提出来的,强调包括关爱祖国与家乡、国际合作及全球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等三个不同层面上须达到的目标可见高中地理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精神作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凸显出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形成关心现实、关心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高尚的伦理观念、道德情操,强化地理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发掘人文资源
地理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研究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研究地理环境,又研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门人文意识极强的科学,包含丰富的人文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挖掘。用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体系,无论是必修模块还是选修模块的内容设计,都是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构建、拓展和编排的,不仅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所有内容都密切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而且必修模块还专辟内容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推进策略。选修模块还单列一个模块阐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如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从人类活动人手,阐述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一一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然后分析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人口、城市、文化、旅游、政治等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在选修课中得以学习.这就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供了较好的素材,通过学习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才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此外,高中教材注重对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的分析,强调人类要协调与环境的关系,首先要了解自然,尊重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特别有利于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如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国情认识方面,通过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等内容,使学生深化对国情、国力和国策的认识,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我国交通和布局时,可以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揭示旧中国交通落后和布局的不平衡,进而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西南地区落后的交通到成昆、南昆和青藏铁路的开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得到极大的改善并形成网络。通过引导、对比就能使学生自然得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使中国繁荣富强”的科学结论。通过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包括思考、讨论、演讲、写小论文、实验、野外考察等,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还要结合课程内容,挖掘和拓展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大自然、投身社会。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
三、教学过程:体现人文理念
要将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突出教育教学环节,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情境,开展研究性学习,巧妙借鉴和运用人文科学资源和方法。
1.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困惑
1.1学校忽视地理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初中地理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要科目,这是国家政策规定的。由于初中地理的成绩并不能计入升学考试成绩中,因此导致很多学校多没有很好地重视地理这门课程。学校的不重视导致老师上课时处于应付状态,不会认真进行备课和讲授,很多重点难点知识都知识稍微提一下,并没有进行深入讲解,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地理成绩也不断下降。另外,在一些学校中,地理课通常是用来当做自习课,学校没有安排好地理老师进行教学,这使得地理课成为语文数学之类课程的附属课,或者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对于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并不十分愿意主动完成,这使得老师上课的积极性下降,不利于课堂气氛的形成。
1.2考试中出现更多难题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而不断推进,地理考试的题目更加综合化。为了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初中地理原本只是比较基础的知识,然而近年来,不少地方的升学考试地理题目更加专业化。对于一些地理难点考试时更加深入,比如时区的计算和世界气候的形成原因,这些考题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师都无法利用自身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疑难解答,影响了学生的地理理解能力。
2.对策和措施
初中地理教学范文1
摘要: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生应具备的、能 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在教学中渗透这一 教学理念。本文以“北极地区”为例,探讨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北极地区;初中地理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是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构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关键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目标。本文以“北极地区”为例,探讨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确定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明确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学目标必须始终将地理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本条课标要求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三方面认识北极地区,体现了认识区域的一般方法,凸显了区域认知的重要性。同时注重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思考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分析人类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原因,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视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探究北极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条课标要求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凸显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根据课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结合我国北极科考相关资料,描述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说出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北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