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理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理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地理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1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这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采用与之相对应的策略。陌生产生恐惧,当问题中出现了从未见过的术语或方式,学生就会紧张,紧张则会打乱思考,学生便只好放弃对问题的求索。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由简而繁。请学生回答问题也要因人而异,易、浅、简的问题请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回答,难、深、繁的问题由成绩好的同学回答。老师对学生的情况要有个比较清楚的了解,什么样的问题由谁回答,做到心中有数,避免让部分学生受到骄宠,部分学生又受到冷落,更避免如果他答不上会认为你在故意为难他。

2问题应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知,只在每事问。”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不是问题的问题就不要问。有的老师就有这样的习惯:一上课,把课题板书在黑板上就开始问:同学们,今天我们上第几章?它的标题是什么?学生回答后,他又问:你们怎么知道的呢?学生说:“黑板上写着呢。像这类问题就是明知故问,毫无价值,不仅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易让学生反感。问题的“目标”必须明确、精当。教师提问的趋向应表达清楚,避免笼统、模糊的提问。不明确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迷惑,难以回答,而且易使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大而无边”的陋习影响,因此,目标的明确性有利于学生正确地回答问题。

3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的难度

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因此,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当然,要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本身要熟悉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对学生知识、思维品德、技能、能力的具体目标确定提问的难度。问题难度的设置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再逐步引向深化,且使学生在克服重重困难中获得成功与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能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设置问题应变换问题的深度,从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决策等不同的认知层次上提问,可以调节问题的难度,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这样提出的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点”上的信息量,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面”上的信息量。

4提问要具有针对性

地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因此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调动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课堂提问要全面衡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给每个学生以均等的机会,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回答问题。针对全体学生的提问,能达到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当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还应该设计不同梯度的问题。可通过一些记忆型的问题来提问基础差的学生;可通过一些理解型的问题来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出个别有创造性的问题,来提问学习好的学生。如果对提问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对学生的提问如果不看对象、不分程度,那么很难达到提问的效果,还可能挫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注意问题设置的浅显性和通俗性

初中学生的知识面还不太广,有些地理术语没有接触过或者不理解,因此,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不能太深奥,不能脱离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所谓通俗性,是指教师尽可能把设计的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地理的最终目的是认识世界,为今后适应世界和改造世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一定不要只从书本到书本,要尽可能贴近生活。在讲到四川盆地的气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同学冬天去过四川旅游的?同学们回答说有,有什么发现?同学们说发现四川的冬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要暖和一些。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在几个同学回答了这个问题以后,教师又从中找出长江中下游与四川盆地冬季温度有差别的原因:长江中下游北面没有高山阻挡,而四川盆地北面有高山,阻挡了北方来的冷空气。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山脉在(秦岭)中国气候区划上所起的作用。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达到了所要掌握知识的目的。

6提问的趣味性

当教学内容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求知欲,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以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高涨情绪。趣味性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乐趣之中接受知识的熏陶,悬念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的划分时,其中让学生思考:北纬66.5度和南纬66.5度两条纬度为什么分别叫北极圈和南极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了解,自由发言,描述。然后教师举一些实例描述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如位于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被称为“子夜太阳”的故乡,在每年的5月18日至7月14日的午夜12点,一团火球在地平线上,随即立刻升起,光芒万丈直射天空,观者皆啧喷称奇。在这一段时间没有黑夜,太阳24小时地悬在天上,毫不吝啬地把光和热洒向大地。挪威的哈默菲斯特位于北极圈内,是滨临挪威海的一个港口。那里的冬天有两个半月不见太阳,长夜漫漫,路灯连续几个月不灭,人们只能在灯光下工作和学习。同学们听了异口同声的“哇”,通过这些描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这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每个同学睁着两只大眼睛望着老师像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然后指出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就出现在南纬66.5度以南和北纬66.5度以北的地区。因此,把这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南极圈和北极圈,这节课也就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