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地理国情监测机制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理国情监测机制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地理国情监测机制探索

生产加工层以原始数据和已有监测数据为基础,进行数据生产加工。其结果交由成果检验层进行检验。通过检验的成果由成果数据层统一存储。在此基础上,应用层提供成果管理、和多样化应用服务。保障监测工作的机制体系则主要包括目录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业务运行体系、工作保障体系。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机制是监测对象、标准、技术、流程、保障的制度化综合。因此,上述保障监测工作的机制体系可被认为是工作机制的主要内容,即:目录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业务运行体系、工作保障体系。目录标准体系对监测对象、指标和涉及的各类标准作了详细规定。技术支撑体系以目录标准体系为依据,对监测工作涉及的关键技术方法和作业平台作了总体概括。业务运行体系科学界定和描述了从数据获取到成果应用的各个业务环节及主要协同制度,是工作机制的核心部分。工作保障体系则规定了政策法规、组织机构、监测装备、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等方面保障内容。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以目录标准体系为依据,确定监测技术方法和作业平台。以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进行业务流程细分,并明确相关协同制度。工作保障体系以目录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业务运行体系为服务对象,提供制度、资源保障。

1工作机制体系

1.1目录标准体系

目录标准体系包括目录体系和标准体系。

1.1.1目录体系为了建立一个符合当前实际、科学合理的目录体系,监测指标的选择需要与全省基本状况、有关专业部门需求现状、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每个监测指标必须经过需求调研、内容会商、技术会商、监测试验、成果会商、行政审核等一系列流程方可纳入目录体系。此外,在后续实施过程中,由于需求变化等原因需要对相关目录标准进行更新时,则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后再进行明确。由于指标众多,根据产品深加工程度,监测指标分为专题指标、综合指标两大类。专题指标指基于各种数据资源可直接提取的单要素分布及其统计量(如面积、长度等)。综合指标则需要基于一种或多种要素信息,采用地理分析方法获取。所有专题指标采用二级分类(见表1),综合指标则直接分为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综合3类。指标监测的空间覆盖形式分三种:全省覆盖、建成区覆盖、重点区域覆盖。根据对象特征、监测技术难度、需求现状等多方面因素确定采用何种覆盖形式。指标的监测周期则主要参考监测对象的更新频率而定。

1.1.2标准体系当所需标准在现行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中已有规定时,则需要充分参考相关依据并做好沟通、衔接工作。针对没有参考依据的标准,则组织专业部门进行综合会商,共同拟定。同时,标准的建设还需考虑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国家和行业相关需求,合理设置相应标准。参考测绘标准体系分类,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机制的标准体系内容主要分为5个大类、27个小类(如图2)。

1.2技术支撑体系

通过对监测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一系列技术方法进行了梳理、抽象和整合,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法框架和技术作业平台框架,作为技术支撑体系内容。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框架主要由空天地一体化动态数据获取、高效能数据处理、自动化信息提取、地理分析、网络化产品服务应用、海量时空数据库群及快速可视化7类技术组成。动态数据获取技术为后续监测提供多源数据支持。以此为基础,依次采用数据处理技术、信息提取技术、地理分析技术进行处理,快速获取监测成果。最后,由产品服务应用技术完成成果的网络分发和应用。在监测过程中,数据库群技术、可视化技术为其他几项技术提供重要支撑。技术作业平台框架主要根据监测技术方法框架进行设计,具体结构如图3。其中,数据库群、可视化工具的应用贯穿作业全过程,是平台的重要支撑;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地理分析、产品处理及成果应用系统则共同组成了业务化生产作业平台核心。

1.3业务运行体系

业务运行体系包括业务流程及其涉及的各方业务协同制度。

1.3.1业务流程以浙江省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审批业务流程为基础,结合试点工作中取得的业务经验。工作会商和技术会商环节主要在指标初次全面监测或需要更新指标相关内容时实施。两者旨在以指标监测试验为基础确定全面监测相关事宜。工作会商用以明确监测内容、要求及部门间总体分工。技术会商根据工作会商结果,以评审会方式确认全面监测技术方案,并以书面形式明确部门间分工细则。根据各指标的监测技术方案,数据获取环节统筹获取所需数据,并进行数据评价。数据加工是业务流程核心环节,以监测技术方案为依据,以多源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作业平台为工具,依次完成数据处理、信息提取、地理分析3个子环节获取监测成果。以标准体系为依据,成果质检环节对数据加工环节形成的监测成果进行全面、准确的内外业核查。完成成果质检后,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组织相关专业部门和(或)监测要素所在的当地人民政府,对指标的实际监测方法和成果数据进行成果会商;并根据科学、准确原则进行成果修正。成果会商审核后,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成果进行定密,并根据成果会商意见明确成果使用范围。由于某些带有精确位置和属性信息的成果在公布前需保密处理,因此成果管理包括原始成果管理和非涉密成果管理。针对不宜公开或涉密的成果按照保密要求管理,政府或企事业单位需经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严格审批后,方可获取和使用。适宜公开的成果在前需脱密处理。完成保密处理后还需进行保密审查,并根据成果定密意见核实其公开范围,最后入库至非涉密成果库中进行公开。为满足政府、社会和公众需要,监测成果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公告、新闻、内参、专题报告、WEBGIS等。成果应用形式则主要有在线地理信息服务、产品定制、咨询服务、公众宣传与普及等。

1.3.2业务协同制度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涉及面广、参与单位多,在业务运行体系中还需要明确有关协同制度,着重处理好如图5四种关系。1)地理国情监测工作与基础测绘工作统筹基础测绘注重测制和更新标准化基础地理信息图件及系统,精度高但更新周期长。地理国情监测侧重地物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地理分析,更新周期短,自动化程度高。前者为后者提供高精度实测数据。后者在前者成果的基础上,并综合其他各种据源进行深加工。由此可见,基础测绘是地理国情监测的必要前提,地理国情监测是基础测绘的发展与延伸。为了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两者之间需建立一系列统筹制度:基础测绘为地理国情监测提供高精度实测数据;地理国情监测可向基础测绘提出增加监测指标要求,或协同其完善相关标准和技术方法;基础测绘可要求地理国情监测提供技术支持。2)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和专业部门协同作为地理信息服务的提供者,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具有较强的中立性,能有效排除部门利益牵扯;同时它为地理国情监测作了大量数据、技术、人才、设备积累,并具有严格的产品检验制度。因此,它是组织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最佳主体。地理国情监测不仅涉及基础地理信息要素,还涉及较多专业指标内容。现阶段,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在这方面缺少必要的经验积累,要全面开展工作还离不开专业部门的大力配合及相关支持。专业部门是监测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参与者。综合考虑监测指标特征和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经验积累情况,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在初期阶段主要存在3种分工形式:①地形地貌等基础地理信息要素的指标监测可由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独立开展;②充分依赖“3S”技术应用,但需一定专业技术积累的指标监测,采用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主导,专业部门积极配合的方式予以监测;③对于极少数专业要求极高,但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可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的指标监测,采用专业部门、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紧密合作的方式进行监测。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及时消化、吸收此类监测技术,逐渐实现由自身主导进行监测。灵活采用上述合作方式可共同完成专业部门因自身“3S”技术限制未能实施而又有迫切需求的监测工作,同时也解决了监测工作部分经费来源。3)省级和国家及地方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联动若要顺利开展监测工作,离不开省级和国家及地方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之间的积极联动。省级和国家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间的联动主要包括:省局在国家局总体指导下开展监测工作;地理国情监测法律法规由国家局统一制定,省局协助国家局开展标准规范建设;省局及时向国家局汇报本省监测工作进展;建立国家局与省局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共建共享机制;在国家局指导下成立省级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省级和地方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间的联动主要有:地方局及时向省局提交大比例尺测图成果;省局可要求地方局协助或主导开展其辖区内的实地调查工作;省级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为有条件地区的测绘与地理信息部门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其试验辖区内更高精度、更高时相的监测工作。4)地理国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省交换和共享平台衔接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和共享平台目前已汇总全省各个厅局的专题空间数据,覆盖面广、数据量大。地理国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则是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应用管理的重要载体,涵盖了监测主要成果内容。但前者不能完全满足后者在数据覆盖范围、颗粒度和监测时相上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减少重复建设,地理国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所需的底图数据可通过服务接口从省交换和共享平台获取,其被列入交换和共享目录的空间数据,则提交省交换和共享平台使用。

1.4工作保障体系

(1)政策法规保障:在已建立的具有浙江特色的测绘与地理信息法律法规制度基础上,还应增加如下政策法规保障: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将地理国情监测目录体系建设更新流程法制化;将地理国情监测业务流程法制化;进一步研究制定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定密规定。2)组织机构保障:在试点工作已形成的队伍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整合各方力量,形成如图6所示的完整组织机构。由政府及各厅局领导组成工作领导小组,从宏观层面把握监测工作总体方向。领导小组下设小组办公室,负责监测工作的总体方案编制、各种会商和协调工作。监测工作总体运行由局指定相关处室牵头、同时由局指定一个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归口单位进行统筹实施。根据业务分工情况,将参与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现有部门划分为技术支撑单位、生产单位、质量控制单位和成果管理单位,由这些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工作。3)监测装备保障:对技术支撑体系进行深入剖析可知,监测装备保障内容主要包括数据获取、处理、分析和网络化信息应用装备。数据获取装备是监测工作的数据源基础,如传感器、无人机、GPS接收机、光谱仪等。数据处理和分析设备主要用于生产加工环节,包括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各种“3S”商业软件等。网络化信息应用设备则主要由通讯网络、服务器集群等硬件设施和地理国情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组成。4)人力资源保障:通过以下各种引进、培训、项目锻炼等方式打造一支专业领域全、综合素质高、作业能力强、层次合理的人才队伍: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业内高水平名师;依托国家局建立的地理国情监测重点实验室等科技支撑基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基础理论、关键技术等创新研究,建设一致高水平科研团队;②定期举行技术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技术人员承担或参与重点工程项目,着力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③加强新员工培养,强化岗位职责,通过“加任务、压担子”方式,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5)资金投入保障:地理国情监测是基础测绘的发展与延伸,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具有社会公益性,其主要资金投入保障来源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年度财政预算。

2结束语

地理国情监测作为一项大型系统性工程,随着工作不断推进,工作机制凸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国内在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机制研究方面基本尚属空白;由于国情差异,国外经验无法照搬。因此,本文在浙江省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框架及工作机制总体内容,并从目录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业务流程体系和工作保障体系四方面简要阐述了工作机制内容构成;为制定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机制、全面开展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冯存均左石磊詹远增单位: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