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地理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培养兴趣,激发创新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稳定持久的兴趣能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的生动鲜活与包罗万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以旧引新,巧设导语。巧设导语,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悬念,创造心理的“不协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到书本去求证,融入课堂去探索。此外,还应增加一些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更深地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体会成功的喜悦,得到个人价值的肯定与满足。这样的思维训练既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发展智力、提升能力。例如,讲授地球公转时,可以引用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作为切入点,设疑“孔子为什么不能决?如果你是孔子,应该如何回答两小儿的问题?一天当中,是中午太阳距离我们近还是日出时太阳距离我们近?一年中是夏季太阳离我们近还是冬季时太阳距离我们近呢?实际上,一天当中,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大致相等,一年当中夏季太阳离我们远,冬季太阳离我们反而近,这就说明,地球上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与日地距离是无关的,那么它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故意让学生与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让他们带着疑问,在强烈的好奇心的支配下进入新课的学习。
2.触类旁通,联系实际。高中地理的内容大多贴近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当地地理现象,结合身边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探寻现象背后的地理成因,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这节内容时,笔者请学生回答大连市老工业区的位置,并回答该工业区都有哪些工厂,这些工厂对环境有没有污染?当初为何把老工业区设在近郊?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和实际结合起来,学生比较感兴趣,回答问题较踊跃。有的学生说,大钢、大化空气污染,附近空气不好,有刺鼻的气味儿;还有的学生说,大钢、大化水源污染,因为附近海水都是黑的。笔者因势利导,设置问题“为什么这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当初建在此处?”学生回应:“当初甘井子是郊区,距离城市中心区青泥洼桥较远,对居民污染较少。”笔者接着设问“如今大钢、大化为什么又搬迁到了远郊呢?”学生自然会想到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钢、大化所在老工业区已成为城区,对居民环境影响很大,所以搬迁。这种联系实际的地理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集思广益,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具有实用性、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的特点。地理学科非常适合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培养实地调查的能力。例如,城市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宇宙空间探索问题,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等地理知识都可以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行星地球”之后,完成了“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和“地球起源”等课题,学习“交通运输”后,学生做了“大连市城市交通建设”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提出了改造城市交通的建议。研究性学习延伸了课堂教学,扩大了教学的范围。把课堂延伸到社会,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拓宽思路,挖掘创新潜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超乎常规、假想推测的例题,进行求异训练、逆向训练,既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正面事物的理解,又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求异训练。求异训练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它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复习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变化对聚落的影响时,可以引用下面这幅图,并设置如下4个问题:(1)城市A与B相比,形成较早的是____,理由为____。(2)城市B与C相比,形成较早的是____,理由为____。(3)C城市和D城市空间形态分布特点分别是____、____。(4)在C城市的①、②、③、④四处,布局工业区最合理的是____处,原因是____。解析:第(1)题城市A与B都因河流而兴起,不同的是B城市地处两条河流的交汇处,地形平坦,形成较A城市早;第(2)题C城市地处河流和铁路交汇处,因铁路而兴起,河运较铁路运输方式较早,所以B城市形成比C城市早;第(3)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C城市沿河、沿铁路线分布,而D城市沿铁路线分布;第(4)题答案选③,理由:地处与风向垂直的郊外地区;地处河流下游地区;临近铁路,交通便利。以上各题设置的目的是进行知识拓展,考查城市内部合理的空间结构知识,知识间横向进行联系,并讲究设疑的梯度和层次,按照学生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逐渐设疑问难,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逆向训练。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果能转换解题思路,另辟蹊径,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问学生:“假如地球公转方向与现在相反,那么,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将是什么样子?”“假如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0度夹角,地球表面又将是什么样子?”这些知识靠死记硬背是很难作出正确判断的。所以,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克服了思维定式的束缚,常使人茅塞顿开,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孙华春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