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地理教学备课方式和技巧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新课标实施以来,给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也给高中地理备课提出新要求。本文简单的介绍一下备课要求。和大家分享教学备课新方法和技巧,以期为新课标实施提供帮助,为同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集体备课;信息化
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从学生角度出发,收集、处理资料以及设计方案的过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历来重视备课,有“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工”的说法。本世纪初,我国推出第八次基础教改,随着这几年的教育改革和试验,新课标已经真真切切地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这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前教师备课,地理教学大纲明确了学生的必学内容和详细的知识点,规定了教学内容的最高要求(即不超纲),它对一线教师教学实践具有直接指导作用。而现行教材为教师备课、教学留下了更大的空间,新课程教学淡化了应试教育,全面强调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尤其在学生的信息来源广泛的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学备案就需要顺应新的形式,新的要求。本文提出几个新的备课方式和技巧。
一、备课要求
1.备知识:
新标教材里面知识点少了,文字表述少了,可是,提问多了。老师备课时需要把自己备成一个湖,备成一个泉。新教材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至于每节课上,你怎样组织材料和实现教学目标,就交给教师自己去施展,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通过备课创造性成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1]
2.备心态:
新课改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新课程实施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放下“为师独尊”的观念,以学生为主题,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
3.备课标和教法
新课标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教师还是需要明确每堂课要实现哪些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重点
二、备课方法
1.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有其许多作用。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较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搞好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教学研究和讨论,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利于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凝聚教师的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也有利于遏止应付式备课、抄教案甚至补教案的无效劳动现象。[2]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在上级主管部门安排下,进行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设计质量高和实效性强的教案。集体备课的最大特色在于“集体”作用的有效发挥———凝结集体智慧、共享集体经验、探究集体问题和实践集体成果,以此促成集体进步。
2.基于信息技术的备课。
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是最大的信息资源。一些强大的搜索引擎会让你搜索到你想要的一些。文字、图案、视频都能给你意外惊喜。比如,有的老师在讲下册“日本”时,采用不同的搜索关键词,如武士道、樱花、人口、战争、经济等搜索日本,获得了丰富的资源,为课堂上的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采用电子备课:
传统意义上写教案成为备课的代名词,费工费时,而且单一。新的教学条件提高,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备案等到实现。这种方法丰富课堂,更好的引发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要采用电子备课。运用熟练后,工作效率高,便于修改、更方便在集体备课展示。
4.课后备课。
传统观念,教案形成备课就算完成。从成长的角度要求,我们要事后反思,吸取经验,获得成长和发展。新标的的开放性也增加了课堂的突发性,更加需要我们及时总结。所以,课后备课成为种方法和必须。
三、备课的技巧
有位学者提到现在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有地无理、目中无人、心中无数。根据高中地理新教材的特点,谈谈备课技巧。地理必修1侧重于自然地理,重点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必修2侧重人文地理,主要阐述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口与城市”,“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等。地理3是在地理1和地理2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在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样备课时就应该多联系实际、联系当前的信息,给学生新鲜感、增加吸引力,引起学生共鸣。所选的案例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总之,老师要做到有效备课,认真琢磨设计让学生“动”起来方案,学生就易于掌握知识充满自信,培养其终身学习地理的方法。,老师要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才能跟上课改时代的步伐,提高备课方式和技巧,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李虎.论集体备课[J].地理教育,2008,(6).
[2]贾俊苓.让集体备课为教师的成长助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13).
作者:魏鹏鹏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