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音乐剧对比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音乐剧对比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音乐剧对比管理

当今著名的音乐剧大多是由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演艺公司包装而成的,因此这些剧目也带有了百老汇和西区特有的风格特征和运作方式。而《巴黎圣母院》却是一个例外,它是少数几部闻名世界却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影响的著名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诞生于法国巴黎,远离纽约和伦敦,先天就没有受到百老汇和西区的影响。而作品诞生后,从包装到制作推销的整个过程,也全部是由法国公司全权包办的,而不像《悲惨世界》和《西贡小姐》那样在法国诞生,却由伦敦西区的公司来包装和运作。因而,《巴黎圣母院》中几乎没有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印记,让我看完这部剧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

1.舞蹈角色与歌唱角色分离:

《巴黎圣母院》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舞蹈和歌唱相分离的形式,也就是跳舞的演员不唱歌,而歌唱的演员不跳舞。这与当今大多数音乐剧处理歌唱和舞蹈的做法不太相符。在音乐剧中,舞蹈和歌唱演员的角色分配会有侧重,但基本上没有绝对分开的情况,歌唱演员也会和舞蹈演员一起舞蹈,而舞蹈演员也会参与歌唱(更多是合唱),从而体现出歌舞一体的样式。而《巴黎圣母院》则是将两者完全的分离,整个剧目的歌曲全部由7位主要演员演唱,他们歌唱的时候不参与任何舞蹈,个个全情投入,就像聚光灯下的超级明星。舞蹈演员则完全不参与歌曲的演唱,在<非法移民(Therefugees)>,<愚人庆典(TheFeastofFools)>,<奇迹之殿(ThecourtoftheMiracles)>,<爱之谷(valleyoflove)>等几个大场面的段落中,舞蹈几乎就是演出的全部。

将舞蹈与歌唱完全分离,可以让两者更加投入于自己的演出,将各自的表演发挥到极致。而不需要因为歌唱演员的缘故而降低舞蹈的难度,也不需要因为舞蹈演员的缘故而影响声音的质量。当歌唱演员用声音表达情感时,一旁的舞者就全情投入地用肢体表达复杂的感情纠葛。以爱斯米拉达一出场为例,当她演唱起<吉普赛女郎(Bohemiagirl)>的时候,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热欢快的舞蹈,这样的舞蹈比演唱更能表现她内心奔放的思想。而当菲比斯演唱<心痛欲裂(Heartbreak)>一曲时,在他身旁的四位男性舞者只露着背影跳舞,让人感受到他黑暗的内心和痛苦的抉择。

在《巴黎圣母院》中,歌唱者用具象的歌词来表达情感,舞者用抽象的动作来表达情感,歌者和舞者在同一舞台上同时表达了内在和外在、具象和抽象。

在舞蹈动作上,编舞还给予舞者很大的自由度,有些段落明显带有自由发挥的成份。同时舞者在舞蹈时还运用了栏杆、棍棒等道具,体现出了写实和写意的双重效果。

2.纯流行化的演绎:

在演唱方法上,《巴黎圣母院》完全运用了流行唱法,没有融入一点美声唱法。而在演奏乐器上,《巴黎圣母院》也全部采用电声乐器,没有一件管弦乐器。这两者都表明了《巴黎圣母院》追求纯粹流行风格的姿态。而在其他大多数音乐剧中,多多少少都会融入美声唱法,在伴奏乐器上,也大多以管弦乐器为主,或者在其中加入一些摇滚电声乐器,很少见到纯流行乐器伴奏的情况。

3.独特的演唱安排:

在《巴黎圣母院》中特别偏重独唱,整场50段音乐中,绝大部分都是独唱,你方唱罢我登场,一首接一首,而较少有重唱。合唱只有结尾等少数几个地方才出现过,而且采用的是事先录制好的背景式合唱。由于没有现场演员的参与,因此即便听到合唱,也缺少了合唱的真实感。在大多数音乐剧中,为了更好地表现起伏的剧情和丰富的声音层次,一般会将独唱,重唱和合唱进行合理的安排,不会过份偏重于独唱,也不可能过份偏重于重唱或合唱。《巴黎圣母院》对独唱的偏好,会让人感到声音层次不够丰富,在形式上略显得单调了。

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舞蹈角色和演唱角色的完全分离。由于舞蹈角色不参与演唱,因此全剧的歌唱段落就全部落在了7位主要角色身上,这7个人在剧中全部聚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很少了,要一起重唱和合唱就更难了。好在剧中的每一首歌曲都非常好听,这也多少弥补了歌唱形式上的简单。

4.与众不同的音乐创作手法:

《巴黎圣母院》中的音乐共有50段。作曲者对于每一首歌曲都是独立成篇的,很少追求歌曲与歌曲之间共同的音乐材料。除了几首是完全反复之外,几乎首首都是全新的创作。因而你在音乐上很难找到歌曲与歌曲之间的联系,在欣赏时会有现场音乐会的感觉。如果在观赏时没有歌词提示,你闭上眼睛很容易感觉这是一张法国流行音乐的精选辑,而不是一部音乐剧。说的专业一点就是,《巴黎圣母院》没有采用大多数音乐剧采用的主题音乐素材变化发展的手法。

《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与大多数音乐剧的创作手法不同。如今,绝大多数的音乐剧还是采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作曲者将几个主题音乐素材,在不同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中进行变化,使其贯穿在整个剧目中,让人感觉到有些音乐片段会时时萦绕在耳边。这一手法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就非常明显,在《悲》剧中真正全新的音乐只占到了全剧音乐的三分之一,而全剧音乐就是根据这三分之一的音乐素材,将其进行变化和延伸而形成的。当耳边不时地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主题,既感到亲切又加深了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印象。

在音乐剧的创作中,对立统一的原则是极为重要的,也就是既要有音乐的不断变化,又要有音乐的统一呼应。如果变化太多,会给人捉摸不定的感觉,如果统一太多,不免会让人有厌烦情绪。《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创作手法,给人的感觉是变化有余,而相对缺乏统一。当然也有这种可能:作曲者对自己的旋律写作非常有信心,可以保证每一首歌曲都优美动听,但如果让他运用主题素材变化的手法,反而影响了他对歌曲的自由创作,写得不自由也不优美了

5.不用伴奏用录音:

《巴黎圣母院》中没有使用现场伴奏,这也是很少见的。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中,基本上都是乐队现场伴奏。《巴黎圣母院》则是播放预先录制好的配乐。这一做法一开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因为人们感到录音会显得死板而没有生气,类似于现在明星假唱的感觉。但事实证明,这并不影响实际的效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全部是电声乐器演奏的,对于电声乐器而言,录音与现场演奏的差别并不大。而且在剧中也没有哪个地方需要音乐节奏上的松动,因此完全可以事先录制好,用一样的节奏数以万次的演奏。当然,最重要恐怕还是省钱,本来需要许多人的现场演奏,现在只要一盘录音带就解决了,作为一个长期演出的剧目,这样的方式可以省下一大笔费用。

6.采用了耳挂式麦克风

演员把麦克风挂在嘴边,暴露在观众面前,这种耳挂式麦克风常常用在劲歌狂舞的歌星身上。在绝大多数的音乐剧中,往往把麦克风藏在头发胡子等看不见的地方,俗称隐藏式麦克风,因为这样可以感觉更象演员,而不是歌星。《巴黎圣母院》的这一做法确实让许多人很吃惊。当演唱者每人一个耳挂式麦克风站在舞台上高声歌唱,配合着舞者的舞蹈和灯光,让人感觉就像是一场歌舞巨星的演唱会,很有视觉上的现场感,但相对而言,就缺少了一些戏剧的感觉。

7.高空特技尽显魅力:

剧中的高空特技也非常令人惊异。比如卡西莫多对着自己心爱的大钟倾吐内心爱慕之情的时候,三个大钟顿时从天而降,在每一个钟里面都有一个特技演员,他们扮演钟摆奋力地摇摆,撞击着大钟,发出震人心魄的声音。看着特技演员挂在大钟里面,作着各种各样的动作,配合着巨大的钟声,再加上卡西莫多热烈而近乎嘶吼的声音,绝对是一段感人至深的场面。还有爱斯米拉达被吊死的一幕,以及卡西莫多在临终前的四位舞者吊在钢丝上的演出,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这多少归功于高空特技带来的震撼。这些动作的表演者可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的,他们中有许多是从运动员或杂技演员转行过来的,其中就有以舞蹈特技表演而名声大噪的<高动能(YAMAKASI)>七人团,著名电影导演鲁贝松曾经根据他们7人的高超特技表演拍成了电影《企业战士》,在欧洲青少年中产生了很大反响。

8.抽象的布景:

《巴黎圣母院》的布景是简单而有冲击力的。剧目一开场,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堵由几十块泡沫拼板拼成的大墙,再加上几根大柱,就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在灯光的映衬下,呈现出神秘幽暗的气氛。这样的设计显然只露出了巴黎圣母院一个很小的部分,让人不能马上看明白,却能给人更多的想象。像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大多数音乐剧,在道具上则更多强调仿真,让人一看就明白,与他们相比,《巴黎圣母院》在布景的设计上要显得抽象得多。

在长达3小时的演出里,这堵高大威武的大墙始终屹立在舞台上,由于舞台的高度和宽度完全被大墙占满,已经不便于在纵向的平面上布置太多的布景和道具,因而在整个剧目中,大墙的前面始终保留了一大片空地,以便演唱者和舞蹈者有充足的舞台来表演。这样的设计使得舞台上大多数的时候只有演员,而没有其他的布景和道具,给人以现场音乐会的效果。

9.与众不同的好剧目:

像这样一部与众不同的剧目,自然比较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同绝大多数著名的音乐剧一样,《巴黎圣母院》在诞生后遭受的指责也不少。比如《伦敦快报》评论说:几根丑陋的水泥柱子和一堵墙来代表美丽的巴黎圣母院,实在有失水准。《电讯日报》评论说音乐声音过于喧闹,而演员只注重嗓音而不注重表演,《泰姆士报》评论说歌曲的安排显得杂乱而没有层次等等。当然,赞扬和褒奖的评论要远远比批评的多得多。

《巴黎圣母院》在各个方面都体现了它追新求异的姿态,似乎也在向世人表明,这不是一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而是一部完全由法国人自己制造的音乐剧。

许多剧评家认为,《巴黎圣母院》将引领当代音乐剧跨越80年代韦伯式音乐剧的影响,进而迈向表演艺术的新纪元。这个口气似乎太大了,不过,《巴黎圣母院》确实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剧目,这话绝对不假,口气也一点不大。

而对于《悲惨世界》这部剧则让我觉得好像更像歌剧..

雨果的名言“心灵比大海更宽广”可以理解为对这部小说最好的注解。这也是这部音乐剧得以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最有力的依据之一。在法国作家雨果的创作中,最具影响力的当数脍炙人口的《悲惨世界》。作者以丰厚的人文底蕴,洞悉着人性的全部,怀揣着对爱对美的理解,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十九世纪法国动荡时期的故事。十多年前,一部由法国拍摄的电影《悲惨世界》吸引了众多的中国观众,此次的音乐剧《悲惨世界》,基本延续了影片的叙事结构。戏一开始,因为偷窃了一块面包而被判重刑的冉·阿让,逃到教堂

后又偷走了教堂的银器,然而牧师对他的宽恕让他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荡。于是爱与美的理想与人性本能之间的冲突形成了强烈的戏剧张力,在宽厚、善良的“逃犯”冉·阿让与机敏睿智,终其一生也要抓到他的警察沙威之间的关系中,展示了人性的光芒。这本是一个悲剧故事,雨果用隽美的笔调,让冉·阿让的形象纯真立体透明雄浑起来,因此表现了人性的美丽。

《悲惨世界》之所以成为音乐剧的经典名剧,除了宽广而经典的人文背景外,也与二十世纪音乐剧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早期的音乐剧,诞生于酒吧等歌舞娱乐场所。它是将戏剧、舞蹈、音乐、诗歌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混合起来的样式,古典音乐和通俗表演是音乐剧的源头,它最初来自欧洲而非百老汇。从斯特劳斯的通俗音乐进入大雅之堂,到法国轻歌剧成为大众娱乐,欧洲的杂耍剧院又为音乐剧的诞生提供了更为热闹活泼的表演空间。人们欣赏的趣味从正歌剧等表演艺术中发生蜕变之时,富有观赏性的、与散逸自由的天性相吻合的音乐剧成了人们情感的新的宣泄点。在美国,爵士、摇滚和时尚歌舞演唱的融合,形成了百老汇音乐剧,这种音乐剧风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歌舞片《沙漠情歌》等中有所显现。她的兴盛期则始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充分显示出她独有的综合和创造之力———综合了歌剧、交响乐爵士、摇滚等多重艺术风格,如指挥家伯恩斯坦的《西区故事》等。音乐、歌舞和产业化的舞美制作始终并进,成了音乐剧的一大特色。在制作上,又强化了市场机制的理念,演出与商业赢利始终相融,成了音乐剧得以不断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音乐剧要求演员的外型、气质必须与角色相符,又必须能歌善舞,懂表演,在音乐上要有扎实的功底,但往往在唱法上不拘形式。而在《悲惨世界》剧中的男主角冉·阿让的扮演者康姆·威尔金森在运腔时,显示了很高的美声水平。但情到深处,他就唱得很夸张,很随意。

音乐剧一定是贴近大众生活情趣,更合乎大众口味的。在悲惨世界》,女主角波安妮用气声,十分通俗;而像小柯塞塔的唱腔,开始是和声小调的,十分简易好懂,合乎儿童个性。

音乐剧产生以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唱为主,如《悲惨世界》、《歌剧院的幽灵》。另一类以舞蹈为主,如《为你疯狂》、《西贡小姐》等。

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旨趣依然合乎大众情趣。虽然音乐剧可以融合各种音乐形式,但她决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大拼盘、大杂烩,在这方面《悲惨世界》剧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从演员的服饰、表情、站位到舞台的灯光、音响等都有严格的设置;男女主角、配角的服装,小到一粒纽扣、一束鲜花、一丝头发,大到战争场面、交响合唱、舞美的立体动感等都交相辉映,气势恢宏,撞击人心。他们不盲目地为道具而去设置道具,一切为了塑造人物个性,一切有的放矢,用得恰到好处,决不会随意堆砌。

比较巴黎圣母院是典型的法国风格的音乐剧,实际上,这类音乐剧通常被叫“音乐场景剧”(MusicalSpectacular),就是说是用大型的场景性整体表现手法来做的音乐剧,而对于演员的细节表演和音乐的戏剧逻辑冲突并不强调。所以该类剧一般偏向于流行音乐化,采用大量的电声伴奏,演员的唱法偏向通俗流行,舞美设计部分偏向写意。

而《悲惨世界》则是典型的英美风格的音乐剧,这类剧目被称为“音乐戏剧”(MusicalTheatre)。这种音乐剧的歌唱风格没有严格限制,可以美声可以通俗,完全根据剧情人物需要来设定,音乐风格也是casebycase,比如LM是交响乐队伴奏的风格,而MammaMia!则完全是流行电声乐队,但是一个共同点就是这类戏剧强调戏剧冲突和戏剧逻辑,有些连音乐都遵循这个原则。舞美设计上,主要以写实为主,意在突出故事背景和时代。

所以两者的差别,可以分为:NDP这类的,注重表达情感;LM这类的,注重讲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