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商业电影沉思录管理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商业电影沉思录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商业电影沉思录管理

[摘要]中国商业大片轰轰烈烈地拓展和打进海外市场,从外国观众手里赚得大把的钞票,国人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激动和兴奋,更没有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情不自禁的喝彩声,反而非理性的质疑和责骂声铺天盖地,这种悖论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关键词]中国商业大片大投资大规模

2002年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英雄》开启了中国大陆商业大片的序幕,并被评论界誉为大陆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大片。随后,《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神话》《功夫》、《满城尽带黄金甲》、《墨攻》、《投名状》、《赤壁》等影片的闪亮登场,无疑让国人领略了中国导演呈现给观众的大片视角,商业大片逐渐在国内形成了气候,并在海外的电影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牵手”——中国商业电影大片

所谓商业大片,引用一位资深电影学者的观点:一是制作规模,包括大投资、高科技、强大的明星阵容:二是制作目标,跨国族、跨文化而进入全球性的主流市场:三是看它在全球性主流市场上的效益和业绩,三者不可或缺。

事实证明,这种概括是非常准确、权威和到位的。中国几乎所有的商业大片确实都是巨额投资,《英雄》投资3100万美元;《无极》投资3.5亿元人民币《满城尽带黄金甲》投资3.6亿元人民币;《赤壁》投资则高达六亿,可谓空前,却不敢说后无来者。而且,这种巨额投资使商业大片同样获得了更为令人惊叹的高回报的票房业绩。如《英雄》仅在北美上映的一个月内,票房收入就高达5000万美金,并连续几周蝉联全美票房排行榜的冠军。这在当时是亚洲电影在北美票房的最高纪录,不仅写就了张艺谋国际级导演的个人神话,也唱响了中国电影的赞歌,让世人不得不为之瞩目和惊叹。《华尔街日报》认为“《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帏幕。”《纽约时报》甚至以两个版面的篇幅报道了《英雄》在美国上映的盛况,并做了赞誉有加又不失客观的评论:“《英雄》这部中国电影,经典得就像中国的《红楼梦》,也是我们美国奥斯卡的无冕之王。”

除此之外,中国商业大片为了打入海外主流市场,也不惜花费巨资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当年陈凯歌在戛纳举行的只播放了12分钟片花的《无极》推介会,庞大的排场和规模并不亚于欧美大制作的完整片的首映式。当时《无极》剧组曾租下了戛纳的一座古堡,邀请了全世界顶级片商258家,为了保证现场的放映效果。剧组甚至租下了全欧洲唯一一台3500线的放映机,整个活动花费达1000万人民币。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更是“烧钱2000万”搞首映式,结果仅在南美洲,《十面埋伏》就获得了1个多亿的票房。而吴宇森的《赤壁》上映四天即票房过亿,上映8天票房突破1.5亿元,仅11天时间则攻破2亿关口,并打破了《变形金刚》创下的14天破2亿的纪录。

对此,北京电影学院黄式宪教授曾经坦言,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重组始自入世后的2003年。在此之前,好莱坞大片基本上占有了我们电影市场份额的60%—70%。到2004年,中国电影才第一次在本土市场上打了个翻身仗,打败了好莱坞,拿到了55%的市场份额;2005年,我们在本土拿到了60%的份额,可谓扬眉吐了一口气。与此同时,《英雄》、《十面埋伏》、《神话》等大片还在国际主流市场赢得了骄人的票房业绩,显示了“来而不往非礼也”的尊严和气势,初步彰显了中国电影与世界对话的产业实力。即在中国“第六代”导演们频频去国外评奖的同时,张艺谋、陈凯歌等“第五代”导演们则举起了“中国电影要商业救市”的大旗,以跨文化的姿态抗衡好莱坞,特别是在涉及中国电影产业命运抉择的关头产生了扭转国片颓势的意义。

很显然,中国商业大片的贡献已远远超出了开拓海外市场并赢得高票房的价值体现,更在于带动和激活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底盘,特别是重新引发了诸多民营企业对中、小规格电影投资的热情。毕竟单单靠每年出三、五部大片,并不见得就能救得了中国电影的全局,一旦“大片、中片、小片”形成了良性的级差,互为张力,中国电影产业才可能安全、稳定、和谐、健康地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对于中国商业大片予以这样的辨析和思考可谓理性而又客观,相比国内特别是部分网民对商业大片一边倒的“骂声一片”,其眼界和见地还是相当有前瞻性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商业大片的出现是全球市场经济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其意义也就格外深远,值得人们予以探讨和思索。

二、中国商业电影大片——“让我欢喜让我忧”

中国商业大片轰轰烈烈地拓展和打进海外市场,从国外观众手里赚得大把的钞票,国人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激动和兴奋,更没有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情不自禁的喝彩声,反而非理性的质疑和责骂声铺天盖地。这种悖论现象值得人们深思。

人们“口诛笔伐”中国商业大片的焦点主要在于:“豪华强大的演员阵容,铺张华丽的场景设计,制作精良的背景音乐。逼真的打斗动作。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价格不菲的制作费用,造就了中国大片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听觉盛宴。可是,在这场盛宴背后,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隐退”。即中国的商业大片由于过分关注海外观众的观影心理,甚至一味地“媚外”,已于无形当中丧失或者说有意忽略了厚重的本土文化内涵。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即便“真刀真枪”的中国功夫在片中也都是一种表面的符号和道具,只是一种幌子。曾经有网友这样评价中国的商业大片:《英雄》单薄得像一张纸,《无极》玄乎得像一场梦,《夜宴》俗气得像一顿晚饭:假如说《英雄》败笔是“形式大于内容”,《十里埋伏》的败笔是“形式谋杀内容”,那么《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败笔则是“形式谋杀人性”《赤壁》会是中国电影史的一个分水岭,会为那些不顾艺术质量盲目烧钱的电影从业者敲响最后一记警钟,也只有《赤壁》彻底赔掉,中国的大片才能重新看到希望等等。这些表达虽不无尖刻和带有极端的情绪化色彩,却也从一个侧面道出了中国商业大片的苍白和症结之所在。

或许创作者为自身辩解的理由是海外观众只认可“古装+动作”这种模式,他们也确实“利用西方最能接受的古装历史电影和经典名著改编的电影成功打入国际市场,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探索出一条值得褒奖之路”。但是,为了保证海外市场的票房“繁荣”,并不妨碍给观众讲述一个“既叫座、又好看”的完整故事。当下的中国商业大片在制作模式上已渐渐地与好莱坞大片呈现出某种趋同性,尤其注重以技术手段来营造某种视听奇观。殊不知,好莱坞大片不只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视听盛宴”,在令人震撼的效果背后主要还是靠生动感人的故事来打动观众。即几乎所有的好莱坞大片其情节内容必须首先为观众所接受,如《泰坦尼克号》、《勇敢的心》、《拯救大兵瑞恩》乃至大量科幻题材的大片等等,就往往以明确的主题故事引导观众珍惜生命、亲情和爱情,然后考虑的才是如何利用宏大的场景和形式技巧来表现真实、感人的情节。换言之,好莱坞大片在形式上花样翻新的同时,影片最本质的内核并没有缺失,至少总会有一些或温馨或感动或刻骨铭心的场景让你经久回味。

可是,中国商业大片追逐的只是好莱坞大片的表面文章,却把自身最内在和最根本的东西丢弃了。即中国商业大片最缺乏的恰恰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本土现实生活及文化传统的真诚关怀。尽管到目前为止商业大片几乎都取得了高票房,但却有极大的“文化泡沫”。中国商业大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杀鸡取卵似的损害了中国电影生产力,损害了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虽说中国商业大片追求视听奇观本来无可厚非。但影片主题的鲜明性和情节内容的丰满性是任何一部影片成功的基本保证。因为商业大片主题上的“无魂”、情节内容的“空洞”不仅不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思维,同样也是海外观众欣赏上的大忌。用香港导演吴思远的话说:“外国人看中国电影永远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就好像他们吃中餐,就是图个新鲜,他永远不会把这些东西当成正餐吃。他们终究不会是中国电影的主流观众,中国电影人拍片若是为了满足外国观众,或是为了去国外影展拿奖,未免有点忘本,也不现实。”

三、“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商业电影大片

即便如此,依然不能简单地抹杀中国商业大片在国际影坛的意义和影响。特别是《英雄》开辟中国大片时代的头功实不可没。毕竟《英雄》所宣扬和倡导的主题——“传统的侠士精神/大写的英雄、天下与和平/崇高的大义”,值得人们去解读。影片宏大场面之外宣扬的“大大的疆土”中顺应“大义”的“大侠”和“大英雄”形象以及关于“和平”的思想乃至全球化“天下”秩序的新世纪母题等,几乎在任何不同的文化语境里都能引起共鸣。用张艺谋自己的话说:“《英雄》不仅仅是一部武侠片,我实际上是用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的东方童话,我在这部片子里加入了很多我个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英雄》在叙事方面的不足也相当明显。比如故事情节过于单薄,悬念设置不够紧凑,结构分割零碎、缺乏完整性,特别是“三段论”的叙述方式等,以致于延续和误导了随后跟进的其他商业大片的创作。“如果说对《英雄》的批评还只局限于对莫名其妙的台词的困惑和对强权政治崇拜的担忧,那么对《十面埋伏》则是直指影片内核——情节上了,想必任何一位看过此片的观众都会被小妹如此频繁地死而复生弄得忍俊不禁,还有,片中连环套连环的卧底也大大损害了情节的真实性。另一位名导陈凯歌也不示弱,陈导的《无极》起点更高,他要打造中国版的《指环王》。可到头来却让无名小卒胡戈一举成名,成为娱乐界一大笑谈。”

而将中国商业大片的“闹剧”推向高潮的则非吴宇森的《赤壁》莫属。有人甚至粗略统计出该片的二十多处笑场。这里,摘取几处:

周瑜:这么冷还扇扇子啊?诸葛亮我需要一直保持冷静!

诸葛亮给母马接生,周瑜惊讶地问:“这个你也懂?”诸葛亮谦虚回答:“略懂,以前给牛接过生,马应该也是一样吧!”

小马顺利出生后,小乔要周瑜给小马起个名字。周瑜曰:“它生在荆楚之地,应该给它起个荆楚的名字。”略一沉吟,“叫萌萌吧。”

曹操看着小乔的画像出神,身边人提醒:“丞相。欲望过多,思念过盛,也会引起头风症。”曹操回答:“你没听说‘欲望使人年轻’吗?”

关羽教孩子读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并说“现在念书,将来就会有饭吃了。”

小乔说:哎呀,曹操看来不是那么难对付呢……周瑜沉思一下说;其实比较难。

这样的“经典”对白在片中比比皆是。不管吴宇森的想像力多么丰富,不管他的心灵自由多么浪漫,却把真实的历史事件拿来“开涮”和肆意戏谑,被首当其冲地冠之以“恶俗”之名也在所难免。网友甚至认为,不尊重历史,等于道德犯罪_戏谑历史,等于品行堕落。面对当下中国商业大片的尴尬处境,确实是需要创作者静下心来仔细思谋的时候了,岂能是一个“玩”字了得?

于是,中国商业大片重新强调和注重叙事恐怕不仅仅是老生常谈。还要从剧本的选取上投入更多的功夫和气力。客观地讲,中国商业大片之所以不被国内观众看好,也恰恰在于题材内容的匮乏和主题的单薄。尽管改编名著历来是一个比较通行的捷径,中国商业大片也不例外,诸如《夜宴》照搬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满城尽带黄金甲》翻拍《雷雨》;《赤壁》截取《三国演义》的片段等。孰不知名著本身就有知名度,观众对于其中的故事耳熟能详,就尤其反感改编者无来由地随意“胡编乱造”。也就是说,大片可大,却不可空,不可假。如果《赤壁》不拿真实的历史事件说事,或者背景有意模糊,虚构一个特定的时代。恐怕观众就不会“对号入座”了。相比之下,陈可辛的《投名状》虽也杂揉了“三国演义”、“太平天国”的人物和事件,由于人性的挖掘比较深刻,故事也一波三折,观众就比较看好。

综上所述,中国商业大片只要不丢弃本土化的创作思路和叙事原则,就能够在国人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大片形象和口碑,同时也不妨碍中国商业大片更好地打入海外电影市场,乃至最终真正地亮出中国商业大片的民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