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投名状建构管理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投名状》选材虽囿于老套的商业大片模式:历史题材+战争片,但在内容上的“夺胎换骨”、立意上的蕴藉幽深、叙事方式上的耳目清新,却是“新酒装旧瓶”。影片的叙事成就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深层历史感的建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温情的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键词《投名状》历史感人物形象人文关怀
纵观2008年初的商业大片,陈可辛的《投名状》可谓是可圈可点之处颇多。虽其选材囿于老套的商业大片模式:历史题材+战争片,但在内容上的“夺胎换骨”、立意上的蕴藉幽深、叙事方式上的耳目清新,却是“新酒装旧瓶”,让人为之振奋和喝彩。简而言之,笔者将其概括为三重建构:深层的历史感,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温情的人文关怀性,并分别予以述之。
1、深层历史感的建构
首先,《投名状》中折射出深层的历史感。它解构和颠覆了以往商业大片努力渲染和宣扬的战争神话,暴力神话,江湖神话,还原了历史和人性的本真面貌。电影取材于清代一个备受关注和充满悬念与争议的历史故事一“刺马案”。那是一个饿殍遍野、官逼民反、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此前的大片处理这一宏大叙事时,往往营造一种唯美的、史诗般的暴力浪漫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刺激,观众在饕餮视听大餐时,自然忘却了战争的残酷。历史的真相。作家孙甘露感叹道:从《卧虎藏龙》开始,古装片的主角都是飞着的,飞檐走壁,虚无缥缈,这一次终于是脚踏实地的。网上一位叫小宝的评论员说得更直接:之前的古装大片,恁是凤冠霞帔,用足了所谓的东方元素,电影骨子里传达的观念或是迎合现代商业,或者干脆代表了意识形态,换言之,那些故事根本上是消解历史的。这一次,陈可辛终于触及到中国人的古典情怀。即对于忠孝节义的认识和捍卫,也终于让人看到了尊重历史的观念,并触摸到复杂历史背后的真实的人性,透射出厚重的质感。
影片以黄灰色为画面的基调,凸显了历史的苍凉灰暗,战争的血腥恐怖。尤其在战争场面的设计上。力求写实,不避血腥。黄沙狼烟,血肉横飞。直观展现暴力的刺眼和惊心。那些血肉横飞的残忍、直观的冰冷镜头硬生生、真切切地直扑观众的眼底。令人避之不及,欲罢不能。那苏州城外,士兵们饥恶绝望的呜咽,久久萦绕,撕心裂肺:“苏州之战”,战士们对太平降军屠杀时自我强烈的恶心感。实在是震撼人心,令人沉痛……陈可辛以冷静的诉说,写实的画卷,让人产生对战争、暴力的本能厌恶。电影在故事的叙述上,以第一人称的叙事口吻。更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姜午阳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尽管从视听方面看来,姜午阳这个角色似乎无所不在,但作为一个人物化的叙事人,他不可能获得全知视角,从本片的构架看来,姜午阳的旁白只能以其作为故事中人物的立场,对事件的阐释、推论和臆测的一种解读。
整个故事紧扣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围绕着三个男人义结金兰,对待《投名状》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信念和行为,挖掘出深层的人性空间。但是影片却有主有次,对次要人物和细节的处理上仍一丝不苟。导演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对同一时代背景下不同层次的人物形态作了简单却又丰富的展示:高高在上的权贵们勾心斗角,虚伪狡诈,冷酷自私。坐享其成,任何人、事都只是他玩弄权力的棋子,被权欲冲昏了头脑的庞青云亦难脱其魔掌: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百姓却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生活在生死边缘,手无寸铁,处处被统治阶级欺凌和压榨,但却最简单、朴实,知足知乐。这些人物是在先前大片里被完全无视的“闲杂人等”,一些没有被符号化、集约化的对象,一些处于劣势仍然拼命存活的人们——在《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和《夜宴》中被彻底蒸发掉的群体。影片虽只用了有限的几个镜头对他们进行概观,但对烘托整个故事背景,还原历史的真实性方面,却是不可缺少的。
2、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投名状》可以说是一部描写男人的戏。囿于故事发生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战争题材,整部电影聚焦于三个男人,而仅有的一名女性主角莲生,也只是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进一步激发其矛盾冲突。全剧紧扣“投名状”,三兄弟的故事就在以“投名状”为誓、“桃园结义”的情节中展开,又在絮絮念叨中结束,结束的不仅是故事的情节,而且也是三兄弟的生命,突现了一种浓厚的悲剧感,而三人丰润而又各具特色的性格特征,也一览无遗。
影片中人物形象最为复杂的是庞青云。庞应该是电影中塑造得一位最为丰满的圆形人物。你可以抨击他是一个见利忘义、卑鄙虚伪的小人,但不光是这样。他也是一位有勇有谋,在权力的争夺中螳螂捕蝉的牺牲者。庞的感情是细腻而复杂的,他并不是完全无视兄弟情义,也不是漠视他和莲生之间的爱情。而是在他的价值观中,情感的天平偏向了“心中的更重要的事情”——对权欲的追逐。他本来自朝廷,有着“一心向官”、“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在那特殊的历史时代,最终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他在惨败的战争中沦落为寇。被迫与二虎、午阳立“投名状”义结金兰,而在其心灵深处,根本就不以为然,只是利用这种“江湖”之义作为他安抚、笼络人心的手段,作为统帅“山字营”的利剑。这一角色本身的悲剧在于。一方面他深知“义”在底层人心目中的位置。但又把“义”视为获取功名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在惯于玩弄权术的朝廷上层面前。他又逃脱不了螳螂捕蝉的命运。因此,庞在不择手段的利用别人的同时,而又被别人利用,让人觉得可悲可恨,可惜可叹。
赵二虎是一位典型的可歌可叹、光明坦荡、舍生取义的英雄好汉。他的思想简单而又善良,“信”和“义”是他一生最执着的信念和准则,哪怕是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也至死不渝。他对“投名状”是坚信不移的,“天大地大,没有兄弟的情大”,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从他把大哥位置拱手让给庞青云,跟着庞回归朝廷,出身入死,其初衷是想让家乡的百姓有饭吃,让兄弟不受欺负。可是他的想法大错特错,庞的野心远不止于此。他夺去的不仅仅是老大的位置,而是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生命。他用其生命去恪守“投名状”,结果最后死在“大哥”的刀剑下,却还不自知……赵的死是悲壮的。他是一位彻头彻尾的英雄形象。他寄寓着中国文化中“舍生取义”的英雄内涵。之所以说“义”是人生和艺术的理想,是因为它具有超现实功利的目的色彩,所谓“不以成败论英雄”亦如是。
总是在文艺片中以文艺气质出现的金城武此番扮演的角色是他历年来最为凶悍和男性化的。在片方提供的制作介绍中,也有这样一段形容金城武角色的话:三弟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魅力。除了狼的野性和杀手的狠冷,更有着少年才有的天真浪漫。在三兄弟之间将“投名状”视为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就是姜午阳,对他来说。除了自己兄弟之外,外人的命都不是命。他对《投名状》盲目的遵从可以说带有一种愚忠的意味。但正因为这种气质。使他透露出可爱的味道,他的战争是为了兄弟,为兄弟生,也为兄弟死,他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投名状”。
3、温情的人文关怀的建构
陈可辛的电影总是透着扑面而来的现实感和欲说还休的人文性,《投名状》更不例外。影片籍着曾经患难与共的兄弟之间的生死情仇,通过真实展现暴力场面达到影片反战目的的手法,拍摄出一部反映战争残暴。直指人性深处的史诗大片,是陈可辛追求的目标。
《投名状》在对战争和暴力的态度上,彻底颠覆了以往古装大片的模式,完全从人性出发,对战争和暴力投以怀疑的审视。最为震撼人心的是苏州之战的情节安排。这一场战争整整对峙了一年之多。对于城内的太平军来说。苏州城是一座死气沉沉的大牢,他们就是里面的囚徒:而城外士兵们那鬼哭狼嚎的饥饿的呻吟声,又何尝不发人深思:太平军苏州城首领为保全满城军民性命而主动撞入赵二虎剑口的英雄气概,又怎不催人泪下:而山字营士兵在奉命屠杀手无寸铁的太平降军时。杀到自己恶心,不忍目睹,感觉如同杀掉自己的兄弟……这一幕幕画卷无不诉说着一个主题:战争是残酷的,持战的双方在心底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渴盼,那就是和平。陈导能在这样一个古装大片里继续自己的人文关怀,以“战争反战争”,诚实的面对历史和人性,让人心生敬佩。
当苍凉的帷幕沉沉落下,三兄弟相继死去的时候,影片的宿命感和悲剧感终于达到高潮,战争的虚伪和残忍也表现到了极致。从悲悯、仁慈、反战这个角度上说,陈可辛的这部影片基本上达到了他预期的目的。而广大的观众,亦可从他的影片中得到颇深的启迪。
《投名状》在放映时取得了叫座又叫好的效果,这是实至名归的。影片兼收并蓄了商业大片和文艺片的双层元素,兼顾了大众的通俗和文化的纵深两个侧面,力求打破以往古代大片的叙事基调,通过历史写实的手法,特别直白、赤裸裸地展现人性的真实。观众沉浸在那一幅幅悲情的历史画卷中。如余音缭绕,久久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