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电影数字化艺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百年来,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电影技术和艺术曾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变革,但始终没有改变胶片成像、银幕投映的制作放映方式。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数字技术进入电影创作领域,给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把电影的表现空间拓展到一个新的境界。从电影的前期预备、现场制作、后期剪辑、特技效果到传输发行放映诸多环节,都成为数字技术驰骋的疆场。数字技术甚至打破了以往电影的制作方式,数字高清摄影机已运用于影片拍摄,画面的成像介质可以不是胶片,影片作为数据存储在光盘中,而播放终端可以是电脑或者影碟机。那么,这场数字技术掀起的电影革命新浪潮,是否让胶片和银幕就此成为展览陈列的古董,再不用在电影艺术的舞台上发挥余热了呢?这就是本文尝试探讨的问题。胶片与数字化
胶片是摄制影片的理想材料,因为它既耐用又柔韧。对于电影导演说来,更重要的是,可资利用写作论文的胶片是各种各样的。再现出来的影像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恰恰取决于所用的是哪一种胶片。胶片自电影诞生以来,是摄影成像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之一。胶片质量的技术进步,直接优化了电影影像的艺术效果。对胶片影像的宽容度、清晰度、曝光、色彩等素质的正确把握,是职业电影人使其作品达到理想效果,彰显个人风格的必然追求。
然而,数字技术在电影后期制作中的运用,不仅可以加工合成影像,还能“无中生有”通过建立数字模型来产生影像画面,完成胶片无法胜任的特技效果。《阿甘正传》中主人公与历史人物跨越时空的会面、《泰坦尼克号》冰海沉船的壮观再现及男女主角船头迎风飞翔的浪漫情景、《指环王》中宏大的战争场面和逼真的角色形象等等,都是电影数字化成果的力证。由于在影片非线性剪辑、后期特技的处理中,需将拍摄的胶片素材转换为数字格式的影像,再进入计算机进行处理,之后再转回为胶片。这样繁复的流程,是低效高成本的。实现拍摄的数字化无疑是节约的途径之一,于是数字摄影机便应运而生了。目前世界各国已有多家企业投入高清数字摄影机的研发生产。业内已用数字设备拍摄了百余部电影,其中不乏大片。另外,因在上映时影片的大范围需求,电影拷贝会因为反复放映而出现划痕、褪色、抖动或断片等现象。数字光处理器芯片技术,解决了一直困扰人们的放映图像的像素、亮度、对比度等技术难题,制造出了数字放映机。近年来,数字影院在全球快速增长,非凡是我国城市商业数字影院和社区农村流动数字放映系统的发展,大大拓展了影片的发行受众面。如此一来,从电影的拍摄、后期制作到放映,都可以实现无胶片数字化。随着各方面技术的进步和完善,仿佛预示着“胶片”退休的日子渐渐逼近。胶片的传统地位会完全为数字技术所取代吗?胶片电影从此就寿终正寝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且不说目前的数字化影片还无法超越35mm胶片的成像放映效果,35mm胶片自身尚有其发展空间,从影人一个世纪积累形成对胶片质感的把握,观众观影的审美习惯,都是难以颠覆的。观影经验,实际上是创作者与观众的情感交流,而胶片绝对比数字、机械来得更有人情味。作为电影的一种类型,纪录片被认为是对现实的真实记录。数字技术因生成和再造的虚拟功能,可能需要避嫌而被纪录片禁用。作为一部纪录片它自身必须提供题材方面真实可靠的信息。假如电影彻底抛弃胶片,采样存储的数字化将无法证实信息的真实,而使纪录片的说服力丧失。退一步讲,就算所有的故事片制作发行实现全程数字化,在纪录片这种类型的电影中,也需要保留胶片作为成像介质,甚至为胶片立法保障真实。银幕与数字化
银幕是使电影和观众见面的白色反射面,它将放映镜头射在它上面的影像漫反射给观众,使更多奥运年的人能同时观看电影,因此它是电影放映设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从可变银幕到环形银幕,电影在观众面前的亮相有了新颖的形态。从咖啡馆到杂耍场,从市集木棚到“镍币影院”,再到豪华影院,观影场所的改进给观众以更为舒适的观影环境和震撼的观影体验。20世纪90年代,电视的兴盛曾经给电影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激起了“电影危机”的忧虑。即便是立体电影、全景电影和各种宽银幕电影的技术尝试,也没能把坐在家里荧光屏前的电视观众拉回到电影院。随着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出色运用,制造了一场场视觉盛宴,使全球一片低迷的电影市场重振。1993年,《侏罗纪公园》随着计算机创造的极富生命力的巨大恐龙形象,风靡全球。这部数字化影片,首次采用了数字影院环绕立体声技术,营造出现场感逼真效果。观众重新走入影院,感触大银幕的奇观,享受试听的震撼。《侏罗纪公园》当年以9.147亿美元的票房成绩,打破了《星球大战》保持十余年的最高纪录。从那个“好莱坞数字之夏”开始,数字技术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而后2009年的灾害爱情巨片《泰坦尼克号》又创下了18.45亿美元的票房奇迹,成为历史上最卖座的电影。据统计,迄今为止票房成绩位居世界前20强的影片,基本上都是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大片。数字技术不仅仅在转折的关节点挽救了电影,还开辟了电影业的一片新天地。当然,数字化电影并非就此“打败”了电视,而是俩俩携手亲上加亲。本来在艺术上,电影表现手法就为电视所借鉴。电影的逐步数字化,使他们先由后期制作领域趋同,再在前期拍摄阶段又走到了一起。数字技术加快了影视互动的进程。除了影片的制作阶段,在发行放映环节,也在逐步实现数字化,国际数字影院的技术发展日趋成熟。目前世界范围内,已有近4000块达到2K分辨率的数字银幕,而且正在成倍增长。数字影院门庭若市,正是一派欣欣向荣。
数字化的春风,是否就能让影院票房常红呢?数字影院的前途是否一片光明呢?未必。正当数字化电影蓬勃发展之时,也是多媒体融合传播之际。大多数观众的观影途径,并非是在影院的大银幕前,由电视、影碟、电脑甚至手机接触到电影的机会可能更多更为方便。在电视上,可以通过例如电影频道、HBO等专门的节目频道来观看电影;也可以用影碟在电视上播放。同时,数字化还进入了电视网的信号传输领域,数字电视用户可以点播收看到卫星、HD电视网或者宽带光纤网传送的电影节目。个人电脑同样可以播放影碟,互联网上能够下载影片存储到硬盘,用户也可以在线观看流媒体格式的影片。在这个互联网无所不及的时代,手机等移动媒体也成为电影的接收终端。观众可以随时随地看电影。虽然上述各种介质在技术层面都无法与35mm胶片电影或数字电影的银幕效果相媲美,影片内容也可能由于版权问题或者载体的不同形式而有所改变,但这并没有减少电影与受众的接触机会,相反,多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是无孔不入的,不受影院放映场次、拍片档期、地理位置等等客观因素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以及多方面的应用,未来的数字电影完全有可能家庭化、个人化,相信这并不是电影行业尤其院线所希望的。虽然,目前数字影院的建造在全世界范围内积极展开,但是,数字放映技术还没有标准化也没有市场化,成本长期居高不下。在美国,电影院购置一个35mm胶片放映机需要3万美元,而数字电影单是放映设备就需要10万美元以上,并面临着一个新的问题———升级。数字电影的利益基本都是针对制作公司的,对影院来讲,投资和收益比例并不划算。影院数字化的巨额耗资还不知由谁来买单。最卖座的《泰坦尼克号》,数字特技镜头高达500多个,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或许根本就没有留意到。特技悄悄地将观众带入一个真实动人的叙事情境中,让他们的心灵与“泰坦尼克号”共沉浮。没有夸张影像制造幻想奇观,只是用逼真的视觉效果潜移默化地激发观众与电影作品的情感交流。无论如何,电影艺术的本质决定了电影胜利的根本原因还是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①[美]李·R·波布克著,武菡卿译:《电影的元素》,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②[美]托马斯·A·奥汉年、迈克尔·E·菲利浦斯著,施正宁译:《数字化电影制片》,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③[美]大卫·波德维尔、克莉丝汀·汤普森著,彭吉象等译:《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④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当代电影》,2009,(02)
⑤张歌东:《数字时代的电影技术与艺术》,《当代电影》,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