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经济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艺术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经济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艺术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经济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艺术

电视节目主持人,为观众展示了一种颇具吸引力的人格化传播方式,也因此常常成为观众的视觉中心。由于电视“一杆子插到底”的特点,主持人形象直接步入千家万户,与观众面对面交流。如何令观众喜欢这位登堂入室的“不速之客”呢?这也许是我们所有主持人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西方国家许多起步较早的电视机构,强调主持人的个性化,加强主持人的权威感,培植主持人的明星素质,以求吸引大批观众。

虽然中西方在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上有很大差异,但人格化传播始终是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我国,新闻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寄托了群众的信任和希望,主持人自然也担负起了舆论导向的重任。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压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屏幕上的主持人端庄严谨有余,而个性风格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类节目逐渐占领了电视屏幕的重要位置,应运而生的一大批经济节目主持人活跃在黄金收视时间里。同其他类型的主持人一样,经济节目主持人也需要以个性魅力来吸引感染观众。总结几年来主持经济节目的实践和体会,我觉得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来讨论经济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问题:

一外观形象

主持人这个职业注定是要给人看的,观众们总免不了对某个主持人评头论足。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年轻漂亮”已不再是观众评价主持人形象的唯一标准。有特点有个性有魅力的主持人似乎更具吸引力。

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一张扁平而略黑的脸实在谈不上“英俊”,却被誉为“最有观众缘的主持人”。观众喜欢的,恰恰是他平凡真诚的外表,毫无装饰的举止和机智幽默的性格。就象“邻居家的大男孩”,“令人不由得对他掏心窝子”。

鉴于经济类节目主要是向观众传播经济信息和知识,其主持人的外观形象更是不宜过于年艳丽。观众很骓相信一个二十出头刚毕业的孩子会对经济形势全面掌握并准确预测.而站在镜头前背诵专家评章的主持人,又有什么“个性”可言呢?同样道理,主持人(尤其是女主持人)服装发型过于前卫,夸张,妆容过于艳丽出容易给观众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如果观众已凭外观形象给主持人作了这样的判断,那我们所提供的经济信息的可靠性也会大打折扣。

长相是天生的,屏幕形象却可以塑造。主持人的外观形象应该定位在生活与舞台之间——既要高于生活,不似生活中的随意;又要低于舞台,不给人以“表演”的造做。主持人是在屏幕上塑造自我——一个明智、真诚、自然、又有活力又有人情味的个性形象。

适当地借助于表情动作也是主持人的一大法宝。专家指出,非语言符号在人与人面对面交谈中可以传达40%到50%的信息。因此,作为主持人,要锻炼自己“喜形于色、怒形于色”的本领。有时,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倾听的姿势,一个拍手的动作,都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我在主持一期介绍眼镜行业的节目时,为了吸引观众,在片首设计了这祥一组“平行蒙太奇”:主持人查视力时迷茫地摇头的面部特写与模糊的视力表镜头交替出现,然后主持人戴上眼镜,豁然一笑,接着视力表由模糊变清楚的特写镜头。

在这级蒙太厅奇中,没有人物同期声,全凭主持人的表情.动作来表达“眼镜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这一思想。节目播出后,很多观众不久就忘记了我在此片中的多处大段讲解,而对片首的那组镜头却一直津津乐道。

当然,对观众来说,除了神态、容貌、衣着、发型,他们更加注重主持人的表达能力、反应速度、主持技巧以及相关的诸种重要要素。这些则需要以主持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修养为底蕴。

二个性语言

语言表达是主持人赖以运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主持人风格的一个组成要素。主持人的个性语言越鲜明越突出,就越能表现出特殊的魅力和感染力。

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开播的早间新闻节目《时事直通车》,一改新闻播音的姿态,以“说”新闻的方法探索了消息类新闻节目的新形式。该节目主持人鲁豫坦言:“没有任何文字稿,否则就不是我所追求的风格了。”当然,新闻节目有其特殊的严肃性、严谨性,单凭“说”是否能保证新闻消息的准确客观有待长期论证。但“时事直通车”大受观众青睐却是不争的事实。

与新闻相比经济节目主持人“说”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更大一些。当然,这是的“说”是指主持人在用词.态度上的“说”的感觉,而绝非内容上的“戏说”。经济节目不是社教节目,虽然传播了经济知识,但大多数观从是抱着娱乐.欣赏的心情来观年看的。因此,主持人应尽量避免在语言中出现深奥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很长的数字,对于专家们撰写的评论稿,也应先转化为更生活化的语,以仿令大多数观众听得懂.愿意听。

若主持人对节目所涉及的经济领域十分熟悉,也可在节目中发表个人观点,但要说明此非“权威意见”,仅供参考。突破了“人云云”的框框,有见地的经济节目主持人会更得观众的信任?D?D即使他的见解或许并不是最中肯,最客观的。

一个对语言驾驭自如的主持人,还要做到“该闭嘴时就闭嘴”。曾有一段时间,我受电台主持人的影响,认为“语言”应该贯穿节目的始终,节目中每个段落间语言的空档,在我看来都是“信息量不够大”的表现,就如舞台表演中的“冷场”般令人尴尬。可是不久就有观众对我说:

“你一直在不停地说,听着听着,我也记不清你都说了些什么了。”

有儿童这样区分电影和电视:“电影上的人互相讲话,而电视上的人对我们讲话。”主持人的设置,正是为了使观众有一个可以面对面交流的主体。与观众有了情感上的沟通,才是主持人个性更深层次看来,一个喋喋不休的形象也会令观众招架不住的。

最后要指出的是,个性语言应该根植于丰满的性格和深厚的内涵,而不是提倡怪腔怪调。常听到有的主持人一味模仿港台主持人的腔调,或吐字含混、言语不通,全然不顾主持人应有的语言的纯正和规范。长此以往,电视语言被污染,主持人的个性形象流于庸俗,远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上的体现。

然而主持人在录制节目时,大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是摄像机而非观众。当主持人在滔滔不绝讲解时,看不到观众是在饶有兴趣地听,还是索然无味地走开。因此,这种双向交流对主持人来说无疑难度很大,需要特殊技巧。

主持人的言谈举止就是一种感情的流露。这种流露应该是自然的发自内心的,而绝非矫揉造做的。同时,它又要是显而易见的,令观众可以轻易捕捉到。

同时,主持人的情感传导应该能够艺术地“化入”节目内容之中。如果节目主持人不能用节目内容来感染观众、打动观众,反而让观众仅仅注意到自己的细节动作、表情变化,那只能说明我们情感交流的功夫还不到家,我们的个性形象仍然是肤浅的。

我在主持<老字号中药店>这期节目时,采访了多位老中医,老药师,捕听到很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感人做事。我很想表达一下对这些老人的敬意,然而面对为中医药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的他们,任何赞美感诈谢的语言都是苍白列力的。人说“老年人常思即往”,于是,在片尾,我将片中出现的工作画面以慢镜头回放,最后以药店中的一幅对联作结:“但愿世间人无病,不惜架上药生尘”。这期节目在济南市的经济节目评比中获了奖,有位老药师后来对我说:“看了你的节目,我们觉得特别自豪!”

三现场主持

节目中涉及到的内容,只要能以活动方式主持,主持人都应尽量走出演播室到现场去做进行式主持。这是保证节目纪实性的需要,同时也是展现主持人个性的好机会。当然,这个机会还要看我们能否把握.

我曾经主持过一个名情>>的栏目,介绍市内各大商场的最新动态.出于对节目的负责,每次现场主持前,我都要清理好现场秩序,有时感觉现场噪音过大,后期还要对着画面口形配音.这样做了一段时间,询问朋友们对我节目的评价,却听到了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

"你们是不是要等到商场下了班才去采访,要不然怎么一个顾客也看不到呢?”

“语言很流利,每天晚上都要背大段的解说词吧?”

观众不仅否定了节目的真实性,而且否定了我作为主持人的工作能力。

就当全国军民掀起抗洪热潮的时候,我在电视上看到了去抗洪前线采访的主持人倪萍。她穿着肥大的军裤坐在战士们中间,略显疲惫的脸上显然缺少了往日在演播室里的神采。然而也就在这时,倪萍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真实,我甚至体会到她作为职业女性的坚定,朴实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其实作为主持人,我们大都品尝过现场采访的艰辛或欢乐,只是没有用摄像机记录下这最初的体验。我们习惯于将各种体验整理成理智而有条理的语句,并以贯有的端庄姿态在镜前播讲,从而错过了展示个性的绝好机会。想想真是可惜。

四全方位编辑意识

作为一个成熟的主持人,要对自己节目的制作有全面的认识。前镜后的许多事情都要了解或者亲手操作,这样才会有全新的创意和与众不同的表现。

在山东有线电视台刚开播的大型娱乐节目〈〈状元三百六〉〉第一期节目中有这样一段情形:

女主持人让男主持人闭上眼睛,然后自己转到了大屏幕后面。这时,大屏幕上出现女主持人手持话筒站在外景地的形象,并对站在舞台上的男主持人说:

“喂,睁开眼睛吧!你知道我现在在哪儿吗?我在上海!”

男主持人也对着屏幕讲话:

“上海?不可能!你有什么证据吗?”

大屏幕上的女主持人用手一指,

“瞧,我身后就是上海的标志---东方明珠塔。”

随后引出了女主持人在上海拍摄的一段采访。

这一个段落,创意新颖,过渡自然,主持人的开朗俏皮跃然屏上。显然,支持下在外景拍摄时,就已经考虑到后期的编辑工作。若没有全方位的编辑意识,很难做到着一点。

全方位编辑意识,要求我们能够把握节目整体编排,正确处理局部组合,并撰写或润色文字稿。有了这些能力,语言的流畅,画面衔接的自然,节目结构的完整才有保障。才能更成功的办好节目,更丰满地展示主持人的个性魅力。

五“露拙”也是一种美

为求尽善尽美,我们在录制主持词时,经常回因为语言不够流畅或表情,手势不够自然而要求一遍遍重录。我们希望观众看到的主持人永远是胸有成竹,出口成章且从无口误的,以至在一些直播节目中,我们的主持人因一时语塞而表现出来的那种沮丧和尴尬甚至令观众也感到不自在。

相比之下,港台及国外的很多主持人对自己要宽容的多。一时的语误没关系,人哪有不犯错的,“改了就是好同志”---只要没有给观众传达错误信息,造成不好的影响。一时的语塞,吐字不清,口不择言,他们都可以自嘲地一笑。非但没有影响到主持人的形象,反而令他们更具亲和力。

甚至,有时主持人故意犯点儿小失误,反而有助于节目的进行。

在中央台〈〈半边天〉〉栏目某期节目中,以富有才华而著称的女主持人张越邀请两位女球迷来谈论刚刚举行过的一场足球比赛。节目刚一开始,两位女嘉宾就旁若无人的评论起某球员在这次比赛中的失误。正在“高手过招”之际,张越插近来怯生生地问了一个很“初级”的问题,

“哎,听你们俩谈得这么热闹,不过我想问一下,你们说的哪个***,他到底怎么了?”

于是,两位女嘉宾又向张越叙述了该球员在比赛中如何错过入球机会的情形。

在我们看来,张越提的这边个问题实在有失主持人的颜面。专门讨论一场球赛,却不清楚比赛中发生的事件,起码是节目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但是,如果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想,〈〈半边天〉〉的收视对象以女性为主,她们中或许有很多人并未看过这场足球赛,肯定会对两位女嘉宾的“神侃”感到不得要领。主持人即使注意到了这一程序上的不合理,冒然打断嘉宾讨论也是不妥。于是,她巧妙的以提问方式引导嘉宾返回来解释事件经过,手段之高明,不能不令人佩服。

抱着这样的想法去看以前主持的节目,常会有些启发。在国内微波炉市场蠢蠢欲动时,我们栏目曾制作了一组有关微波炉市场的毓报道,其中包括微波炉的使用方法。

节目中,我亲手示范用微波炉做菜,由于也是刚刚接触微波炉,操作过程中有不少失误,这些失误,大后期编辑时被当作“废镜头”理所当然地剪掉了,以便我在屏幕上能够顺利地烹制一道道佳肴。其实,我当时所犯的失误也是观众在初次接触微波炉时最常犯的,如果能在成片中保留那些镜头,不仅是对观众的启发,也会令节目和主持人形象亲切,更真实。

“藏拙”是人的本能,但作为主持人,为了节目为了观众而故意地“露”一点儿“拙”,不也很可爱吗?

有关节目主持人的个性化问题,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曾著书立说。说到底,主持人以个性形象吸引观众,是为了引导观众欣赏节目,而不是欣赏自己。CNN〈〈60分钟〉〉节目总编导唐。休伊特曾打比方,节目内容好比“主菜”,主持人的个性魅力好比“调料”。我们的种中努力,无非是希望电视这道“大餐”能够让观众品尝得更加有滋有味。过内外的许多优秀主持人已经为我们树立了很多个性形象的榜样,但我们也只能借鉴,不能模仿。否则个性又成了“千人一面”。在这里,我斗胆把自己三年多来在主持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连缀成文,以期与电视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