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艺术院团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艺术院团创新能力研究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艺术院团创新能力研究论文

摘要:戏曲艺术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同仁志士的关注,并围绕我国当代戏曲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迫切要求。当前众多艺术院团在走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进程中,难以承受残酷的市场角逐和竞争。由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事业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被淡化,甚至将其经营活动视与企业雷同。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严重地阻碍着传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比如:不能摆脱经费困难的负面影响,人员新老更迭无门的体制障碍等。只有激活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力,增强专业艺术院团创新能力,才能促进院团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院团;创新能力;院团发展

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样化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艺术视野,文化消费也日趋多元,其艺术审判价值标准更是在极大幅度地提高,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同仁志士无不对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投入极大的关注,并围绕我国当代戏曲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迫切要求。

诚然,提出创新的迫切要求并非无源之水,多年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普遍呈现经营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主客体因素引人深省。自表演艺术被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并投放市场竞争的改革探索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取向缘何与外在的审美价值不相符,诸多艺术院团的经营活动乃至事业发展又缘何举步唯艰,应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了。从客体上看来,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实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在民众中产生越来越广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时尚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新的生活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传统文化生活与审美价值理念,艺术表演团体原有单一舞台形式的市场地位已不复存在,这就无不对承传传统艺术的艺术院团其经营活动带来了较大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再从主体上来说,艺术创新本是民族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文艺的本质属性。正如文艺的创作是一个永远发现的过程一样,永远在追求新质和新的兴奋,但必须取决于时代精神的介入。由于艺术是人类独有的,它以特有的审美方式把握世界,坚守家园。任何国家都有一批文艺团体在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承担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正由于它的存在是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发展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发展就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相一致,与自身艺术发展规律相符合。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专业艺术团体,具有“事业性”与“经营性”的双重属性。“事业性”确定了它的性质、地位、存在价值和社会功能,“经营性”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获取生存和发展活力,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当前众多艺术院团在走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进程中,难以承受残酷的市场角逐和竞争。由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事业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被淡化,甚至将其经营活动视与企业雷同。于是长期以来,一连串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正无时不在严重地阻碍着传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一、不能摆脱经费困难的负面影响

由于地方财政对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费的拨补不足,加上专业艺术活动产业市场化转较快,所需经费确实让众多专业艺术院团难承负荷。长期以来专业艺术院团“公益性”艺术活动的频繁,首先在于承接大量的政治演出任务;其次是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三是须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履行“代表先进文化”责任;其四是务必大力培养艺术新人,以确保艺术人才后断有人等。而在如上这些“公益性”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的前提下,一味向市场要钱,这就难免因经营成本扩大而导致经济收支不平衡,并由此产生院团资金周转困难而影响艺术生产的正常开展。又由于盈利难度大,收入分配低微,与某些一歌走红的歌星和一剧走红的影星从艺价值和生活待遇比较,承担传承民族艺术人才艰辛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在当今高消费的社会环境中,演职员一样会追求应有的价值,艰辛的从艺生活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艺术价值得不到公正的体现,这就大大降低了演职员的创新热情。

二、人员新老更迭无门的体制障碍

艺术人员从业早,成才早,舞台青春期短等特点是艺术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然而做为特殊的专业艺术团体演职员的进出渠道长期以来,则一直受传统人事政策的限制,造成了“老人出不去(没能妥善安置),新人进不来”的尴尬局面。在院团的从艺工作原本工资就低,再加上医保、社保,特殊补贴、职称评聘等社会保障机制在诸多院团还无法一一落实,且不说难以吸引所需人才的加盟组合和招收所需人才进行培养,就连有心从事艺术的人员也会因经济生活问题难以安心工作。于是又因老一辈艺术家陆续退出舞台,而优秀人才不能及时引进,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现象,这也就严重地阻碍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

如上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专业艺术院团事业发展的任重道远。还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虽有某些商业性质,但当商品生产已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时,文艺也只有进入“大众消费”才有商业前景,而急于把具有“公益”属性的艺术团体在自身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推向市场,使专业艺术院团无论从经营管理上,还是艺术生产上都将造成很大的困难。

为了提高专业艺术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承受力,就务必增强专业艺术院团的创新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文明,都是在继承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既借鉴、又不断创新发展,这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创新是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着眼于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的文化变革的迫切要求,文化与核心价值、文化与发展、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综合国力,中西文化的碰撞、沟通与交流,其文化影响力与文化生产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转换,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就务必树立创新意识,不创新则停顿,不创新则衰退。我国诸多艺术院团在多样文化产品交流中出现巨大的“逆差”,扭转这种局面的重要途径就是务必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勇于吸收和借鉴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我国民族艺术的竞争能力。提高艺术院团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实践的经验为思想文化发展和变革提供感性基础,实践激发文化创造力。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体制机制和文艺创新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立基传统,文艺就有了根脉;立足创新,文艺就有了生气。提高文化经济的核心就是不断推进文化资源的积累和再生,形成文化产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引进和遵循“文化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和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增强专业艺术院团的创新能力,深化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引进现代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决不能把具有“事业性”与“经营性”的文艺团体和企业混同,更不能简单地采取所谓“卸包袱”的办法。只有激活艺术院团的艺术生

摘要:戏曲艺术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同仁志士的关注,并围绕我国当代戏曲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迫切要求。当前众多艺术院团在走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进程中,难以承受残酷的市场角逐和竞争。由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事业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被淡化,甚至将其经营活动视与企业雷同。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严重地阻碍着传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比如:不能摆脱经费困难的负面影响,人员新老更迭无门的体制障碍等。只有激活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力,增强专业艺术院团创新能力,才能促进院团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院团;创新能力;院团发展

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样化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艺术视野,文化消费也日趋多元,其艺术审判价值标准更是在极大幅度地提高,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同仁志士无不对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投入极大的关注,并围绕我国当代戏曲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迫切要求。

诚然,提出创新的迫切要求并非无源之水,多年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普遍呈现经营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主客体因素引人深省。自表演艺术被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并投放市场竞争的改革探索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取向缘何与外在的审美价值不相符,诸多艺术院团的经营活动乃至事业发展又缘何举步唯艰,应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了。从客体上看来,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实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在民众中产生越来越广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时尚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新的生活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传统文化生活与审美价值理念,艺术表演团体原有单一舞台形式的市场地位已不复存在,这就无不对承传传统艺术的艺术院团其经营活动带来了较大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再从主体上来说,艺术创新本是民族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文艺的本质属性。正如文艺的创作是一个永远发现的过程一样,永远在追求新质和新的兴奋,但必须取决于时代精神的介入。由于艺术是人类独有的,它以特有的审美方式把握世界,坚守家园。任何国家都有一批文艺团体在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承担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正由于它的存在是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发展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发展就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相一致,与自身艺术发展规律相符合。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专业艺术团体,具有“事业性”与“经营性”的双重属性。“事业性”确定了它的性质、地位、存在价值和社会功能,“经营性”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获取生存和发展活力,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当前众多艺术院团在走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进程中,难以承受残酷的市场角逐和竞争。由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事业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被淡化,甚至将其经营活动视与企业雷同。于是长期以来,一连串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正无时不在严重地阻碍着传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一、不能摆脱经费困难的负面影响

由于地方财政对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费的拨补不足,加上专业艺术活动产业市场化转较快,所需经费确实让众多专业艺术院团难承负荷。长期以来专业艺术院团“公益性”艺术活动的频繁,首先在于承接大量的政治演出任务;其次是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三是须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履行“代表先进文化”责任;其四是务必大力培养艺术新人,以确保艺术人才后断有人等。而在如上这些“公益性”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的前提下,一味向市场要钱,这就难免因经营成本扩大而导致经济收支不平衡,并由此产生院团资金周转困难而影响艺术生产的正常开展。又由于盈利难度大,收入分配低微,与某些一歌走红的歌星和一剧走红的影星从艺价值和生活待遇比较,承担传承民族艺术人才艰辛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在当今高消费的社会环境中,演职员一样会追求应有的价值,艰辛的从艺生活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艺术价值得不到公正的体现,这就大大降低了演职员的创新热情。

二、人员新老更迭无门的体制障碍

艺术人员从业早,成才早,舞台青春期短等特点是艺术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然而做为特殊的专业艺术团体演职员的进出渠道长期以来,则一直受传统人事政策的限制,造成了“老人出不去(没能妥善安置),新人进不来”的尴尬局面。在院团的从艺工作原本工资就低,再加上医保、社保,特殊补贴、职称评聘等社会保障机制在诸多院团还无法一一落实,且不说难以吸引所需人才的加盟组合和招收所需人才进行培养,就连有心从事艺术的人员也会因经济生活问题难以安心工作。于是又因老一辈艺术家陆续退出舞台,而优秀人才不能及时引进,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现象,这也就严重地阻碍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

如上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专业艺术院团事业发展的任重道远。还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虽有某些商业性质,但当商品生产已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时,文艺也只有进入“大众消费”才有商业前景,而急于把具有“公益”属性的艺术团体在自身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推向市场,使专业艺术院团无论从经营管理上,还是艺术生产上都将造成很大的困难。

为了提高专业艺术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承受力,就务必增强专业艺术院团的创新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文明,都是在继承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既借鉴、又不断创新发展,这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创新是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着眼于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的文化变革的迫切要求,文化与核心价值、文化与发展、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综合国力,中西文化的碰撞、沟通与交流,其文化影响力与文化生产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转换,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就务必树立创新意识,不创新则停顿,不创新则衰退。我国诸多艺术院团在多样文化产品交流中出现巨大的“逆差”,扭转这种局面的重要途径就是务必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勇于吸收和借鉴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我国民族艺术的竞争能力。提高艺术院团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实践的经验为思想文化发展和变革提供感性基础,实践激发文化创造力。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体制机制和文艺创新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立基传统,文艺就有了根脉;立足创新,文艺就有了生气。提高文化经济的核心就是不断推进文化资源的积累和再生,形成文化产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引进和遵循“文化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和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增强专业艺术院团的创新能力,深化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引进现代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决不能把具有“事业性”与“经营性”的文艺团体和企业混同,更不能简单地采取所谓“卸包袱”的办法。只有激活艺术院团的艺术生摘要:戏曲艺术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同仁志士的关注,并围绕我国当代戏曲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迫切要求。当前众多艺术院团在走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进程中,难以承受残酷的市场角逐和竞争。由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事业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被淡化,甚至将其经营活动视与企业雷同。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严重地阻碍着传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比如:不能摆脱经费困难的负面影响,人员新老更迭无门的体制障碍等。只有激活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力,增强专业艺术院团创新能力,才能促进院团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院团;创新能力;院团发展

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多样化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艺术视野,文化消费也日趋多元,其艺术审判价值标准更是在极大幅度地提高,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同仁志士无不对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投入极大的关注,并围绕我国当代戏曲艺术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创新的迫切要求。

诚然,提出创新的迫切要求并非无源之水,多年来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普遍呈现经营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主客体因素引人深省。自表演艺术被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并投放市场竞争的改革探索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取向缘何与外在的审美价值不相符,诸多艺术院团的经营活动乃至事业发展又缘何举步唯艰,应该说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问题了。从客体上看来,现代社会已进入创新时代,科技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文化艺术实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不同的文化和意识在民众中产生越来越广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时尚与传统截然不同的新的生活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传统文化生活与审美价值理念,艺术表演团体原有单一舞台形式的市场地位已不复存在,这就无不对承传传统艺术的艺术院团其经营活动带来了较大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再从主体上来说,艺术创新本是民族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文艺的本质属性。正如文艺的创作是一个永远发现的过程一样,永远在追求新质和新的兴奋,但必须取决于时代精神的介入。由于艺术是人类独有的,它以特有的审美方式把握世界,坚守家园。任何国家都有一批文艺团体在代表这个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它承担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正由于它的存在是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的,经济发展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础,必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发展就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求相一致,与自身艺术发展规律相符合。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专业艺术团体,具有“事业性”与“经营性”的双重属性。“事业性”确定了它的性质、地位、存在价值和社会功能,“经营性”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获取生存和发展活力,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当前众多艺术院团在走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探索进程中,难以承受残酷的市场角逐和竞争。由于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事业性”和“经营性”的双重属性被淡化,甚至将其经营活动视与企业雷同。于是长期以来,一连串面临的、不可回避的客观因素正无时不在严重地阻碍着传统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一、不能摆脱经费困难的负面影响

由于地方财政对发展民族文化艺术事业费的拨补不足,加上专业艺术活动产业市场化转较快,所需经费确实让众多专业艺术院团难承负荷。长期以来专业艺术院团“公益性”艺术活动的频繁,首先在于承接大量的政治演出任务;其次是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三是须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履行“代表先进文化”责任;其四是务必大力培养艺术新人,以确保艺术人才后断有人等。而在如上这些“公益性”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的前提下,一味向市场要钱,这就难免因经营成本扩大而导致经济收支不平衡,并由此产生院团资金周转困难而影响艺术生产的正常开展。又由于盈利难度大,收入分配低微,与某些一歌走红的歌星和一剧走红的影星从艺价值和生活待遇比较,承担传承民族艺术人才艰辛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价值体现,在当今高消费的社会环境中,演职员一样会追求应有的价值,艰辛的从艺生活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艺术价值得不到公正的体现,这就大大降低了演职员的创新热情。

二、人员新老更迭无门的体制障碍

艺术人员从业早,成才早,舞台青春期短等特点是艺术人才成长的自然规律,然而做为特殊的专业艺术团体演职员的进出渠道长期以来,则一直受传统人事政策的限制,造成了“老人出不去(没能妥善安置),新人进不来”的尴尬局面。在院团的从艺工作原本工资就低,再加上医保、社保,特殊补贴、职称评聘等社会保障机制在诸多院团还无法一一落实,且不说难以吸引所需人才的加盟组合和招收所需人才进行培养,就连有心从事艺术的人员也会因经济生活问题难以安心工作。于是又因老一辈艺术家陆续退出舞台,而优秀人才不能及时引进,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现象,这也就严重地阻碍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

如上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专业艺术院团事业发展的任重道远。还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虽有某些商业性质,但当商品生产已进入“大众消费”时代时,文艺也只有进入“大众消费”才有商业前景,而急于把具有“公益”属性的艺术团体在自身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推向市场,使专业艺术院团无论从经营管理上,还是艺术生产上都将造成很大的困难。

为了提高专业艺术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生存、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承受力,就务必增强专业艺术院团的创新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得以延续和发展的文明,都是在继承自身传统的基础上,既借鉴、又不断创新发展,这是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创新是文化的本质,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着眼于当今世界各国的文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的文化变革的迫切要求,文化与核心价值、文化与发展、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综合国力,中西文化的碰撞、沟通与交流,其文化影响力与文化生产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要推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转换,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建设与发展,就务必树立创新意识,不创新则停顿,不创新则衰退。我国诸多艺术院团在多样文化产品交流中出现巨大的“逆差”,扭转这种局面的重要途径就是务必增强自我创新能力,勇于吸收和借鉴一切国家和民族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我国民族艺术的竞争能力。提高艺术院团民族文化的创新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实践是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实践的经验为思想文化发展和变革提供感性基础,实践激发文化创造力。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立规范的体制机制和文艺创新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立基传统,文艺就有了根脉;立足创新,文艺就有了生气。提高文化经济的核心就是不断推进文化资源的积累和再生,形成文化产生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引进和遵循“文化生态文明”的新观念和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增强专业艺术院团的创新能力,深化艺术院团体制改革,引进现代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决不能把具有“事业性”与“经营性”的文艺团体和企业混同,更不能简单地采取所谓“卸包袱”的办法。只有激活艺术院团的艺术生产力,文化产业才会有希望。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配套基础设施、文艺创作、人才引进机制、社会保障以及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与扶持,并在发展事业活动经费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艺术人才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作品版权的管理,以期共同促进增强专业艺术院团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