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孤岛电影的发展及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经历过初创时期的艰难拓荒、第一次商业浪潮的观念变革以及左翼电影的思想洗礼之后,中国电影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由于战争的逐步开展和当时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中国电影形成了由国统区大后方电影、沦陷区日伪电影、延安根据地电影和租界“孤岛”电影四个不同发展方向的电影创作格局。从电影的行为和产量的角度出发,在四个区域格局中,大后方电影与“孤岛”电影是此时电影史叙述的主体,而孤岛电影又以其复杂的生存环境、纯粹的商业动机和丰富的创作事实构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道特殊的风景。1937年11月12日,淞沪之战后中国守军西撤,上海沦于日军管辖。由于当时日本和英法美等国尚维持和平状态,所以北起苏州河,东至黄浦江,西到静安寺、海格路,南迄徐家汇路、肇家浜路的所谓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一段时期,便形成了偏安一隅的国中之国,这也是“孤岛”一词的由来。仍然留在上海的电影工作者利用这一特殊环境坚持着电影的创作工作,并且针对当时的现状积极应对、改变拍摄方针,从而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电影生产队伍,并产生了大量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电影,诞生了中国第二次的电影商业浪潮。从早期的电影史书籍到当今学者的电影史著作,对“孤岛”电影这段特殊的历史都着墨不多,仅有的一些评价也都认为“孤岛”电影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畸形现象,当时的电影创作也被认为是一些投机分子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惟利是图,使影业出现了倒退甚至“隔江犹唱”的反动现象。如陆弘石、舒晓鸣主编的《中国电影史》中对孤岛电影的评价是:“庸俗取材、粗制滥造、营业至上”,王晓玉著的《中国电影史纲》也说孤岛电影是“隔江犹唱、纷乱复杂”。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孤岛”电影的认识都是本着政治宣传的层面与内容的倾向性上去评论的,现在再重新审视这些评论,都显得太单一、主观了。“孤岛”电影作为特殊时期的产物,已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对于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当今中国电影的发展创新,特别是中国类型电影的演变和新时期商业电影的创作都有着非常大的启示意义。所以我认为在当前中国民族电影大力进行商业化发展的背景下,对“孤岛”电影的艺术评价应当有一个更为客观和中立的认识。
一“孤岛”时期电影创作发展轨迹回顾
“孤岛”电影的发展始末,大致可以分为武侠神怪片、历史古装片、现代时装片三个阶段。1神怪武侠片的继续繁荣“孤岛”初期,绝大多数电影公司还没有恢复生机,无力拍摄新片,只好继续放映旧片。其中又以“明星”公司为代表:老板张石川素来奉行“商业至上”的原则,他将1928年拍摄的《火烧红莲寺》继续拿来放映,票房持续多日高居不下,为明星公司赚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这给其他公司以极大的借鉴,纷纷争相进行神怪武侠片的拍摄:新华公司的导演马徐维邦拍摄了《夜半歌声》、《古屋行尸记》、《冷月诗魂》等神怪片,用荒诞冷酷甚至残忍的表现手法来反映当时病态的社会。这让当时的主流舆论界很不齿,轮番炮轰:如1938年12月8日的《每日译报》就对神怪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神怪片“帮助敌人麻痹自己的同胞”。加上观众对此相关题材渐渐,产生了厌倦心理,自1939年初,武侠神怪片逐渐退出了“孤岛”电影市场。2历史古装片的大放异彩如同20年代初由古装片掀起了中国电影的商业浪潮一样,“孤岛”时期电影商业浪潮也是由古装片引领的。1938年新华公司的《乞丐千金》开启了“孤岛”电影的序幕,随后各大电影公司均开始了古装片的创作。艺华公司拍摄了《楚霸王》、《燕子盗》、《王宝钏》;国华拍摄了《孟姜女》、《李三娘》、《杨乃武》等。“孤岛”时期,各个电影公司共拍摄了古装片八十多部,这些片子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史实与中国古典文学,具有很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其中尤以华成公司拍摄的《木兰从军》为突出代表。这部堪称“‘孤岛’时期影坛奇葩”的影片由卜万苍导演,欧阳予倩编剧,用电影的叙事手法表现了木兰尽忠报国的美好品质,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中起到了很好的启迪和思想教化作用。同时,舆论对此片也评价甚高,有14位影评人联名向上海《大晚报》推荐该片:“在当今国难当头,把它摄成电影,这确然具有非常的意义。”许多电影创作者也深入研究了该片的剧作技巧和拍摄手法,代入到其他历史古装影片的拍摄中,直接带动了历史爱国题材影片的诞生。3现代时装片的盛行到了1941年,历史古装片已经被观众所厌,现代时装片开始大量出现。在1941年所拍摄的80多部影片当中,时装片就有60部之多。这些影片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一种是根据鸳鸯蝴蝶派小说改编的言情片,代表作是《金粉世家》、《夜深沉》等;另一种是侦探、恐怖片,多翻拍自美国好莱坞作品,代表作品有《中国罗宾汉》、《陈查理大破隐身术》等;还有一种是反映日常生活的社会片和爱情片,如《洞房花烛夜》等。
二“孤岛”电影繁荣的原因
“孤岛”电影的繁荣现象与当时的时代语境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下的产物,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受众心理。
被称作“十里洋场”的上海存在着许多普通小生产者和从外地涌入的难民。对于这些普通大众来讲,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而电影的特殊表现形式决定了它的普及性和大众性,所以就成为了当时最好的娱乐工具和休闲方式。他们本身当然不会喜欢去看那些严肃、隐喻深刻的教化影片,更倾向于轻松娱乐的电影;再加上连年保守战乱之苦的百姓们在此时更需要电影给他们一个幻想般的时空、一个梦中的完美生活,抚慰心中的伤痛。当时的电影创作者正是基于受众的这一心理,拍摄了种类繁多的商业娱乐影片,满足了观众的需要。
2“软性电影”观念的影响。
20世纪作为30年代软性电影和硬性电影争论的主要战场,上海的电影创作也分为了旗帜鲜明的两派。但是在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夏衍、袁牧之、洪深、应云卫、郑君里等大批左翼电影人奔赴前线和内地;蔡楚生、司徒慧敏、欧阳予倩等人转赴香港,只有阿英、柯灵等人留守“孤岛”,这就造成了“软性电影”势力的相对扩大。在这“软性电影”观念的影响下,大批与时事无关的娱乐、艺术观感电影相继出现,成为了当时上海电影的主流。
3商业利益的需要。
本着“商业至上”的张石川等电影人深入地研究了广大观众的心理,从他们的观看需要出发,深刻挖掘各种商业电影形式,竭力满足观众的喜好,以达到增加票房、从中获得收益的目的。由此也造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二次商业电影浪潮。
4政治环境的压迫。
“孤岛”虽然处于中立状态,但日军对电影并没有放任不管。战后,新华等电影公司刚恢复拍片时,日军就企图加以检查而未果;1936年6月,日军在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垄断了华中、华南沦陷区的电影发行。日军还对租借当局施压,禁止在“孤岛”上映抗日影片。政治上的高压使得电影人不得不在胁迫下拍摄一些没有政治色彩的娱乐影片。
5国外影片的暂时输入中断。
早期的中国电影市场,大部分被外国影片特别是美国影片所控制。1933年,国内影片产量89部,而输入的外国电影数量是421部;1934年,国产片产量84部,而进口的外国影片多达407部。战争爆发后,外国影片的输入中断,“孤岛”就形成了国产影片生产和发行的独断市场,这给中国民族电影的喘息和复兴带来了有利环境。
三“孤岛”电影对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
虽然“孤岛”时期的电影创作从客观来说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内容低俗化、思想庸俗化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同时也给中国民族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是中国电影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1历史古装片中民族情怀的展示
孤岛时期的许多电影在题材上延续了20年代的历史古装片,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传奇和文学典故为叙事题材,通过历史与文化的长期积淀与筛选,将观众熟知的故事在新历史背景下重新解读,配合电影的表现方式,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很好地诠释和发扬。例如,《木兰从军》选择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作为母题,将其与特殊的时代很好地连接,以民族气节为表现目的,把木兰戎装杀敌的故事和抗日的洪流结合在一起,主题宏大但又不过于突兀,让广大观众也欣于接受。历史古装片在孤岛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后民族电影的复兴和发展进步,是中国民族电影发展的基础。因此,“孤岛”时期也成了承前启后的重要过渡时期。
2类型片的深化发展
“孤岛”时期,电影门类已经被挖掘得很全面,在“孤岛”电影时期,言情片、喜剧片、歌舞片、鬼怪片、恐怖片等影片类型都能相继出现,并且在不断的拍摄过程中丰富和改进着,这也使得中国的商业类型电影得到了一个很宝贵的发展机遇。特别是神怪武侠片的持续火爆对于后期香港武侠片的勃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了连接早期商业电影和后期香港繁荣的武侠电影的纽带,避免了二者之间的孤立和转接上的突兀。“孤岛”电影的创作对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影响创作进行了积极的示范,很多电影还有意识地将很多类型融合,为探索我国民族电影的范式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3商业电影的繁荣
“孤岛”时期各个电影公司为了增加票房、获得良好的商业收益,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和环境,运用了很多经营策略,其中很多理念都是很有进步意义和前瞻性的,它给之后中国民族商业电影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教科书。例如,对电影题材的把握、电影剧本的选择、电影的投资和运作、电影后期的宣传等等,一系列相对完善的电影制作放映机制形成了一个良性竞争的市场大环境,使30年代中国电影商业蓬勃发展。
4电影语言的丰富
虽然“孤岛”时期电影多侧重于商业娱乐元素的开发,在电影主题的深刻和电影镜头语言的改进方面并没有刻意发掘,但是客观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鉴于“孤岛”所处的特殊环境,电影创作者不仅要面临严峻的市场压力,还掺杂着险恶的政治环境、严格的电影检查制度以及昌盛的商人投机心理等诸多因素,很多电影如《木兰从军》、《荆轲刺秦王》、《岳飞》等都是把古装题材与当时紧迫的社会语境统一起来的。非常隐晦地反应当时沦陷区的社会状况,表达积极向上的主题。所以在电影语言的隐喻性和造型性上都比之前有了很大进步,电影镜头也相对丰富和深刻。
四对现代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启示
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与“孤岛”时期所处的环境迥然不同,但电影创作的基本理念又都是相通的。“孤岛”电影留给了我们大量的经验财富,发展民族电影的理念值得我们坚持和发扬。作为发展民族电影商业化的重要时期,只有借鉴前人的种种经验,吸取教训,才能少走弯路,让中国电影迅速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