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电影艺术的教育功能概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如果电影对社会中的黑暗、生活中的丑恶大肆描绘甚至宣扬,如宣扬、暴力、极端个人主义等低俗庸俗的社会文化,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社会导向,影响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当然作品的教育性也取决于艺术家的立场如何,是否符合社会现实、社会生活规律等。比如美国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是一部以南北战争为题材的影片,由于题材十分敏感,从而引发了激烈的社会讨论。可见,通过引导观众对敏感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可以使观众在思考中受到教育,这是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电影的故事情节、思想内容体现了导演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导演对客观世界做出的审美评价。在欣赏电影时,观众可以了解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对这些认识进行消化、吸收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如影片《卡里加里博士》中,导演用独特的光影技巧、强烈的明暗对比、夸张的动作表情将精神病院的场景展现在观众眼前,使观众了解到精神异常人群的心理世界,获得新的认知。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层次的,其中生存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当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消遣娱乐、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就会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电影有着满足人消遣娱乐需求的功能,看电影可以使人在紧张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特别是在文化商品化、艺术娱乐化的今天,电影的消遣娱乐功能更加凸显。影片《最卑贱的人》就是典型的例子,影片的男主角是一个可爱的大块头中年男子,由于喝酒而被公司辞退,但经过一系列波折之后他变成了有钱人,这时他并没有忘记以前的穷朋友,并给穷朋友提供了很多帮助。影片中滑稽的镜头带给人很多快乐,男子幽默可爱的形象深深映入观众的脑海。再如香港著名影星周星驰就拍过许多搞笑的电影,如《唐伯虎点秋香》《喜剧之王》《算死草》《千王之王2000》等,这些电影带给人很多快乐,使人从烦闷而紧张的生活中解脱出来。
电影艺术的励志功能是电影社会功能的具体体现,并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青少年励志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消解崇高、缺少终极关怀的文化背景下,励志电影展现出的人文关怀与价值精神与社会主旋律相吻合,从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如《冲出亚马逊》《功夫》《边走边唱》《隐形的翅膀》等都是典型的励志电影。本文试图以“红色经典”影片的励志教育功能为例,对电影艺术的励志教育进行解读。红色经典是反映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光辉历史事件的影片,这些作品深蕴着革命战争与建设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的生动再现。这种精神积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复兴、民族崛起的内在动力。
(一)“红色经典”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
“红色经典”都是以革命战争为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描绘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舍己为国的革命精神来诠释党艰辛的奋斗历程。在红色经典影片中,爱国主义是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如电影《湘江北去》生动讲述了以、蔡和森、萧子升等热血青年抱着救国理想,追求探索救国之路的故事。影片描述了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的思想状况与精神世界。“红色经典”中倡导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值得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情感和品质。如电视剧《长征》的热播唤醒了中国人对红军万里长征的记忆[1],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重塑长征精神、重构红色精神,已成为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式。
(二)“红色经典”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红色经典”是革命话语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方式的衍生品,红色影片蕴含着老一代革命者的价值信仰与理想追求,这些是当代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如电影《上甘岭》中,杨德才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言放弃,牺牲时高声呐喊:“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这种舍身为国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每个观众。在恶搞理想、解构崇高成为时尚的今天,丰裕的物质生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而红色经典中倡导的理想精神正好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红色经典中弘扬的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等核心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电影艺术励志功能的实践路径探讨
在文化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文化娱乐化、庸俗化的现象非常突出,大众文化呈现出低俗化、媚俗化的发展倾向。励志电影是主流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传播精英文化、引导社会潮流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励志电影的使命也就是为社会大众提供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使普通人能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琐碎的生活。为此,应积极探究电影励志功能的实践路径。
(一)重塑民族精神的信仰
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是促使一个民族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们深深影响着中国民族的发展。从“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信仰深深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红色经典”中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准确诠释。如影片《红岩》中的江姐身上就展现出一种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就是革命战士精神面貌的典型代表。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文化娱乐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恶搞理想、解构崇高喧嚣一时,人们的思想被丰裕的物质生活所禁锢,崇高、信仰、追求逐步被人们所遗忘、抛弃,励志精神也逐步在现实中消磨殆尽。这样的时代呼唤理想,需要用积极的价值观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而“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中蕴含的价值信仰、理想追求、生活方式等成为医治“时代病”的良方,成为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文化资源。[2]如电影《开国大典》则以宏大的场面、宏伟的历史叙事,真实再现了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艰难历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共鸣。因而,应通过“红色经典”弘扬民族精神,医治当代社会的不良社会风气。
(二)重扬民族精神的气节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革命年代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形态。“红色经典”电影对这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作了很好的图像诠释,用生动的画面真实再现了荣辱与共、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得到重新彰显,这对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代社会有着很好的励志意义。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下,如何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文化的盛行,形成健康良性的社会文化形态,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而“红色电影”的兴起则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3]而“红色经典”电影则为我们重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困难与共渡难关起到了积极的鼓舞作用。如红色影片《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就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对人生的价值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三)重塑民族精神的灵魂
中国革命史也是一部创新史,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共产党就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并将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理论体系,开辟出一条革命成功的新道路。电影《开国大典》就是典型的红色电影,影片讲述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描绘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长征》则充分展现了以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勇于审时度势、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特别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为党和红军迈出自己开拓创新的关键一步。“红色经典”彰显了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是经过时间洗礼而保留下来的民族精神内核,是进行社会建设必须坚持与发扬的文化精神。因此,在进行红色影片创作中,应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吸收电影创作中的新元素,增强影片的艺术吸引力。总之,充分利用电影这门艺术巨大的教育功能,深入挖掘“红色经典”的当代价值,探讨新形势下“红色经典”发挥励志教育作用的新思路、新途径,对提升国民素质、重塑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王利平单位:新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