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电影艺术文学性的不足与构建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电影艺术中摄像机是万能的叙事者,它可以以全能视点、可变视点站在叙事者的角度为观众讲故事,而不是小说叙事中人称表述。另外,文学作品的叙述方法、修辞手法也可以在电影中自如地展现,如电影可以用淡出、淡入的镜头来表达文学作品中的倒叙和插叙方法,以特写、画外音等来表达各种修辞手法等。[1]电影艺术完美的叙事技巧既能衔接自如流畅,又能够为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四是电影的叙事手段。电影的叙事手段主要有画面、音乐、字幕等。其中画面是最主要的叙事手段,画面又包含着序幕和叙事顺序等表现手法。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有序幕,有的序幕用在开头,用以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等;有的则不表达影片内容,只起保证内容真实的意思。画面的叙事顺序主要有闪回、闪前和时间顺序,闪回、闪前相当于小说中的倒叙和插叙,时间顺序就是按照时间关系进行叙述。
由此可见,电影不仅具有画面的电影性,还具有语言的文学性。文学性是电影艺术固有的特性。电影的文学性是电影获得持续发展的源泉,提高电影的文学性是全面提高电影艺术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当代电影中,影片场面壮观、宏伟,但却没有完美的故事情节,花费巨资打造出来的只是一个搞笑的故事,这无疑限制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
我国电影艺术文学性缺失的表现
当前,我国电影创作严重缺乏文学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创作为迎合人们的视觉刺激和娱乐化需求,片面发展自身的语言形式,忽视了对影片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挖掘。电影中的文学价值主要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形象塑造和文学表现手法等。我国电影文学性上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
(一)思想内容单薄
近年来,我国的电影创作有不切实际的趋势。一些导演要么制作一些虚无缥缈的影片,要么将其他影片改头换面或简单移植。这种现象引发了许多人的思索,中国电影是该一地追求大制作、高成本?还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触及生活的本质?虽然文学创作与电影制作有诸多的不同之处,但在艺术情感的表达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方面二者又有着同一性。在市场化、商品化的影响下,中国电影迷失了方向,也失落了传统。关怀人性、关怀集体的主题影片被人们遗忘,只为票房和拿奖而拍片,无法真实表现时代的沧桑,无法真正体现社会的伦理取向和审美心理,这种现象不利于电影艺术的长久发展。
(二)作品风格单一
风格是艺术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也是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最高表现形式。当前,中国电影在制作风格上呈现出某种蜕化和失落。在制作上倾向于电影的跨界性和国际合作,无论在制作方式,还是市场运作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特征,在演员阵容上动用多国演员,目的在于吸引观众眼球,赢得广泛的影片市场。影片的主题多是虚幻奇特的神话和传奇,超越了具体的文化想象制约。这种过于商业化的制作模式使电影作品的文学性消失,失去了崇高、深刻和对人类生活的理性思考,变成迎合观众需求的“文化快餐”。
(三)典型形象的缺失
形象塑造既是艺术创作的关键,也是评价电影质量的重要标准。与文学作品相比,电影拥有更多塑造形象的手段,如声音、行为、画面、色彩等,但我国许多影片中,形象塑造与叙事进程无法有机融合,使人无法产生认同感,这严重影响了艺术形象的典型性。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既需要与人物的性格和身份相符合,还需要与时代和具体语境相符合,这就需要进行文学加工和润色。
(四)拙劣的叙事
电影艺术综合了时间性和空间性,因而非常讲究叙事技巧的运用。如《我的父亲母亲》采用倒叙手法引出父母亲之间的爱情;《广岛之恋》则采用闪回交叉的叙事手法来叙述两段恋情。此外,还有许多影片也都采用合适的叙事手法,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实现了以画面讲故事的影片制作原则。[2]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我国的许多影片,包括一些大片在叙事中存在着某种漏洞———叙事线索不明晰和叙事结构不严谨,东拼西凑、缺少逻辑性是非常常见的现象。电影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不断变换的画面虽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和心理期待,却冲淡了他们对细节的关注,零散的叙事特征、没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情节,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叙事的严谨性。
我国电影艺术文学性的建构策略
现代社会中人们主要依赖直观化的图形来获取信息,人们已没有时间和心情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推敲。科技发展既带来了多元化的电影表现方法,为电影中文学性的缺乏提供了掩饰手段,也影响了电影艺术性、思想性的提升。只有唤醒电影中的主体意识,对人类的生存状态、道德价值做理性思考,扩展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才能促进电影艺术的繁荣发展。
(一)借鉴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
电影文学性的展现较为复杂,电影所塑造的画面形象不是文字能够表达的,只有将文学中的文字经过加工创造,才能展现出动人的银幕形象。因而,电影文学应当借鉴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提升自己的文学性,实现电影与文学的互补。文学中叙事技巧有助于增强影片中的造型表现力,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意境营造、情景交融有助于打破影片画面的浅淡性和乏味性,为影片营造一种诗意化的造型、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克服直观的视觉语言,创造性地表达抽象或理性的内容。电影与文学都是叙事性艺术,电影是以画面和银幕造型来叙事,而文学是以语言文字来叙事,但二者都遵循共同的叙事规律。电影发展初期,一些电影艺术家从文学艺术学习到一种新的电影技巧———蒙太奇,不仅使电影能够完整地感知和表达世界,而且还促进了电影艺术的成熟。因而,现代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应多向文学艺术学习,借鉴其叙事技巧、叙事手法,从而使电影朝着文学性的方向发展。
(二)丰富电影的文学意蕴
回顾中外优秀的影片,我们发现这些影片不仅注重先进拍摄技术的运用,更注重影片的文学性。文学是一门含蓄动作表现和间接的情感抒发的语言艺术,将文学融入电影艺术,既增加了电影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又提高了观众的审美积极性,增加了影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虽说电影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在银幕上的直接再现,但它毕竟是一门艺术,要体现美化的、典型化的生活。[3]所以,应适当对电影语言进行加工和修饰,增强电影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随着观众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电影的艺术性要求越来越高,既要视觉感官上的满足,也要故事情节的惊险动人,更要有对生活的启发和思考。只有那些具有思想美、思想魅力、思想穿透力的影片,才能真正地感动观众、吸引观众,受到观众的喜爱。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理应引导和提升观众的审美意识,促进社会思想文化建设。
(三)提升电影的编剧艺术
电影剧本是电影拍摄的重要凭借和依据,既是电影作品,也是文学作品;既可以用来拍摄影片,也可以用来阅读;既具有娱乐性,也具有审美性。电影剧本的文学性就是电影的文学特性,因而,编剧必须确保电影剧本的文学性,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要重视细节的表现、意境的营造、时空结构的建立;既要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还要对不熟悉的行业舍得放弃;[4]在作品中引入文学传统,拓展电影的艺术空间,不在物质利益面前牺牲作品的文学性。电影编剧面临的是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具有知识分子的智慧,还要具有社会良知与开阔的视野。文学是一切艺术中具有最大容量和最高智慧的艺术。电影的发展离不开文学,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影片都是由优秀的剧本或经典名著改编而成的,因而,无论何时都不能无视电影的文学性。在电影佳作稀少、电影艺术品位普遍不高的今天,电影的制作者应该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将文学中的各种技巧和方法运用于电影制作中,从而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电影佳作来。
作者:袁辉单位:新乡学院新闻与传媒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