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价值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价值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价值研究

【提要】中国的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对诗词文化的传承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敬畏和自信,随着这些精髓文化的绵延流传,人们为其艺术魅力所陶醉,当代作曲家依此为题材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逐浪如潮。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古诗词意蕴之美与音乐韵律之美的结合,是文学与音乐两种姊妹艺术的有机融合。这些古诗词艺术歌曲所蕴含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究,去挖掘。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价值传承

中国古诗词是一种文学体裁,其语言洗练,意境深远,从《诗经》到《楚辞》,再到唐诗宋词,这些精品诗作犹如浩浩历史长河中一朵朵晶莹夺目的浪花,点缀着我们文学历史这幅漫漫长卷。中国的古诗词歌曲也是由来已久,从《诗经》到《大风歌》,很多都是随口吟唱流传下来的,虽没有谱例,每次吟唱曲调不完全相同,但文学和音乐的融合毫无违和之感。文学与音乐的深度融合始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一批利用西方音乐技法创作中国歌曲的作曲家,比如李叔同、黄自、萧友梅等,他们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如《大江东去》《春思曲》《我住长江头》等。到了八十年代时,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达到了顶峰。近年来许多综艺节目也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上下足了功夫,弘扬了民族音乐文化,比如《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中,很多名人以经典传唱人的身份在观众面前亮相,演绎了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诗词的意境之美与音乐的韵律之美冲击着观众的感官,使观众获得听觉上的享受,得到了音画和美、心悦交融的感受。文学和音乐的结合,使古诗词意境深邃的内涵与音乐的灵动性密切地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魅力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载体——古诗词,本身所蕴含的意义就非常丰富,其包含着文人墨客的心情、境遇。人文精神饱满,既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又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报国雄心壮志。又比如南宋词人李清照创作的《声声慢》,表现的是在北宋被契丹民族打败南逃时,作者背井离乡,孤独悲凉的情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颇具南宋婉约派的艺术特色。而唐朝,特别是盛唐的诗歌,多描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些不同时代所创作的古诗词,在表现手法、人文精神以及美学特质上有着明显不同,因此也呈现出独特的词调曲风,也使诗歌成为当时颇有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时代不断进步,人们对古诗词有了新的解读,古诗词艺术歌曲所呈现的演绎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作为现代创作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表演者在演绎的时候要注意到作者创作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时空和文化传统,要对当时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现实进行思考,站在历史的角度,把音乐的现代性精神融入到古典艺术作品中。这样对古典作品现代性地重塑,对“词调音乐”现代性地展现,才能释放出作品自身的意境和内涵,凸显作品本身的古典美学,并使之具备全新的诠释与解读空间,焕发出新的光彩,否则将很难获得准确的思想定位和艺术再现。“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存在,不仅在于它再现了某一位艺术家所处的某时某地的外部客观世界,表现了这位艺术家个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而且在于它体现了这位艺术家作为人类情感、作为人类生命的体验。”古诗词经过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再到唐宋时期,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诞生了浩如烟海的诗歌,从《诗经》的“风、雅、颂”,到汉代乐府和隋唐教坊、梨园,促进了音乐的发展和兴盛。两宋词坛出现的《扬州慢》《杏花天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雏形。二十世纪初期,一些作曲家就开始根据古诗词进行音乐创作。1929年,青主创作的《大江东去》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之先河,由此产生了我国第一批严格意义上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二、音乐赋予古诗词新的生命

“世界音乐现象告诉我们一个简单却众所周知的道理,充满了神秘感的2000年已经过去,它预示着一些正在酝酿之中的新气象,各种观念、文化、身份认同意识相互交织在一起,民族、国家的概念把它们限定在某一区域的世界正在被解体。”中国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历史上的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其语言洗练,意境高远,内涵深邃,神韵独特,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其影响力度之大,影响范围之广,毋庸置疑。其文学艺术所散发出的魅力激发了无数音乐创作者的冲动和灵感:他们在古诗词中融入现代美学理念,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传达出中国古诗词的意境、理想,与音乐艺术的精神交会和碰撞。这样的结合使古诗词艺术突破了单一艺术形式的流传格局,实现了不同艺术形式的有机交融,展现了不同风格的艺术风貌和气质,达到一个崭新的美学高度。音乐的加入给古诗词注入了流动的生命活力,让其飞进音乐的殿堂,以一种鲜活的、使人耳目一新的形式流传,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艺术的审美价值得到提升,古诗词艺术精神获得重生。比如以诗经《关雎》谱曲的《关雎》,以诗经《子衿》谱曲的《子衿》,以诗经《蒹葭》谱曲的《在水一方》,而《越人歌》即是以被收录在《楚辞》里的楚国民间诗歌谱曲而成的。这些歌曲既保留了诗歌本身的韵律美,又增添了流动的旋律美,使文学形式的诗歌和音乐形式的歌曲在艺术表现上相得益彰。其所展现出来的新的艺术价值与美学精神,使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更加新颖独特,更加富有时代性、民族性。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社会价值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丰富了高校声乐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声乐专业,特别是美声唱法专业,和一些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声乐专业,几乎都是以外国声乐作品和中国的一些民歌和创作作品为教学内容,作品风格相对单一。特别是长期演唱外国作品的学生,逐渐对中国的声乐作品产生了生疏感,这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上会出现缺憾。本世纪初,古诗词艺术歌曲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出现,给按部就班、平静的声乐教学课堂增添了一丝新绿。声乐教学曲目的丰富扩大了师生的选择范围,学生为了演唱好古诗词艺术歌曲,首先要了解古诗词作者、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意境。所以,在学习古诗词、了解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精彩,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中,学生依照古诗词的平仄韵律进行演唱,同样能够感受到古人作品的意境和心绪。这对学生音乐学习和文化补救是兼而有效的。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当今,全国各类声乐比赛比赛甚至把对古诗词歌曲的演绎作为演唱者艺术修养的衡量标准,足见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重视。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各级各类比赛和演出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大,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受众人数越来越多,说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魅力不可阻挡。不仅是艺术类高校声乐教学中增添了古诗词艺术歌曲这样的教学内容,在声乐作品鉴赏一类的课堂中,古诗词艺术歌曲也成为常客。可以说,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成为高校艺术类学生必学的内容,大学通识课程中也把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艺术课程的重要内容。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文学是修辞化的音乐,音乐是旋律化的文学。古诗词采用文学的形式流传至今,已经足见其旺盛的生命力。今人以音乐为载体,使凝固的古诗词跳动起来,活跃起来,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深入到人们心中,令人耳目一新,更容易为人们所认识、接受、传唱、理解。文化需要传承,艺术需要创新。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他在很多重大场合引经据典,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国文化热,不仅展现了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精神志气,而且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改变着国人的文化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音乐是传承古诗词最好的载体,以这种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全国中小学古诗词诵读活动的开展,特别是央视“中国古诗词大会”栏目的开播,掀起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热潮,产生了民族文化的共鸣。在全国人民勠力同心、共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今,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是构建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爱国精神的有效途径。

四、结束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催生了人们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兴趣和喜爱。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仅是把古诗词从艺术形式上进行了改变,最重要的是用音符诠释了古诗词的意蕴和精神,使人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了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总书记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些话充分说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无形力量,“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艺术的作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们的精神瑰宝,是艺术明珠,需要我们传承提高。为了中国艺术歌曲的推广与普及,文化部专门成立了“全国艺术歌曲推广委员会”,以促进中国风格艺术歌曲的发展。如何使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再“曲高和寡”,走出“阳春白雪”的局囿,逐步受到大众喜爱,为大众所接受,这对作曲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文学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来说,音乐更容易被人记住,所以现代作曲家们积极寻找古诗词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契合点,努力把意蕴充盈、行神兼备的古诗词作为歌词,创作出曲、歌皆佳的声乐作品。在作曲家们的不断探索下,佳作频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呈现出了一片繁荣的景象。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一类独特的传播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

参考文献

张前2004《音乐表演艺术论稿》,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龙妹帆2008《浅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化意蕴》,《黄河之声》第13期。

罗卉2009《浅析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中国音乐学》第1期。

张瑞2011《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之美学特征》,《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林华2012《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周作人2015《平民的文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小梅   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