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比较法在理综化学复习中的运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议比较法在理综化学复习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小议比较法在理综化学复习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在“三+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新高考模式下出现了化学复习课时少、内容多的现象,复习方法的选择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从基本概念、元素化合物、基本理论、信息给予题、解法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运用大量课堂教学事实说明比较法在理化学复习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其实效性和优越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比较教学法,有利于学生获得清晰的知识体系,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比较法理综化学复习知识迁移应用

一、相似概念比较,理清本质,明辨是非

在新课讲授时,知识点往往比较分散。在复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比较,把一些有内在联系、相似的概念串联起来,以区分和深化概念。比如教师在进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复习时可作如下比较。

我们还可以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离与电解、原电池与电解池、同分异构体与同素异形体、化学方程式与热化学方程式等相似概念进行比较。

教师通过详细的比较,可让学生抓住本质,深刻全面地理解概念,对概念的理解变得简单直观,从而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科学正确地运用概念。

二、通过比较归纳,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量多面广,并且存在特有的内在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的章节中,使知识点显得比较零散、系统性和规律性不强。学生常常感到它易学难记,易懂难学,思维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激发不了学习兴趣。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可帮助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组织起来,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由凌乱到系统,由分散到集中,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促进学生加强联想和意义识记,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进行《钠和钠的氧化物》复习时可进行如下比较归纳。

较归纳。我们还可以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比较归纳使之形成知识网络,比如钠及其化合物、镁及其化合物、铝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师通过比较归纳,可使问题的说明更准确,知识点的落实更到位,知识才会系统化、规律化、条理化、网络化,使课堂教学更富有思考性和逻辑性。

三、类比迁移,剖析理论,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间存在着的相同或不同属性,联想到另一类事物也可能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方法。类比迁移可发现新的化学知识,可寻求到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但类比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在化学理论复习教学中可利用类比迁移推理出许多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结论,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使学生明辨是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比如:

1.在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运动,阴离子向阳极运动,所以原电池中阳离子也向负极移动,阴离子向正极移动。

2.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所以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就是电解质。

3.强碱弱酸盐水溶液呈碱性,所以含有弱酸根的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同理还可以迁移出以下结论:

4.原电池的电极必须是两种不同的导电材料。

5.盐酸的导电性比醋酸强。

6.盐酸和醋酸分别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中和后,溶液呈中性。

7.pH=7的溶液就是中性溶液。

8.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生成的盐。

9.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金属元素一定都形成金属阳离子。

上述结论都是运用类比迁移推理出来的错误结论,教学中经常运用可培养学生发现科学、探索科学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明辨是非,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四、紧扣信息,比较迁移,提高信息分析能力

高考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要“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信息给予题是根据题中提供的新信息、新知识,使考生利用已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经过短时间阅读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信息给予题能很好地贯彻这一指导思想,还能检查学生接受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能很好地指导教师贯彻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近几年的高考题中年年出现,且所占分值比例不小,比如2010年广东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卷30题有机题、31题化学基础理论题、32题工艺流程题都属于信息给予题,但此类型题往往得分率偏低,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学生基础不牢,信息比较迁移能力比较弱,而导致不理解题意得出错误答案。

比如:FeO可写成FeO·FeO,看作盐时又可写成Fe(FeO)。根据化合价规律和这种书写方法,PbO用氧化物的形式可写成?摇?摇?摇?摇,看成盐时可写成?摇?摇?摇?摇。等物质的量的FeO和PbO分别在一定条件下跟浓盐酸反应时,消耗的HCl的物质的量之比是?摇?摇?摇?摇,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摇?摇?摇?摇?摇?摇?摇?摇。

有些考生由于不懂得信息的分析和比较,不理解题目的真实意图而得出错误答案:PbO·PbO、Pb(PbO)。其实只要学生学会了比较迁移,问题就简单得多。由题目中的要点“根据化合价规律和这种书写方法”,一定要从化合价出发进行分析比较、迁移,然后找出规律进行解题。FeO可写成FeO·FeO的依据是Fe有+2、+3价,且书写时低价写在前面,高价的写在后面;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Pb在ⅣA,常见化合价是+2、+4价,而不是+2、+3价。至此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就能写出正确答案:2PbO·PbO;而盐的书写是低价的Fe成阳离子,高价的Fe成酸根FeO,所以PbO写成盐的正确答案应为:Pb〔PbO〕。

书写化学方程式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比较迁移,由于Pb的+4价化合物不稳定,易转化为+2价化合物,所以PbO与浓盐酸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PbO+8HCl=3PbCl+Cl↑+4HO

在平时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紧扣信息要点,运用比较迁移,结合所学基础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推理,提高信息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五、相似题比较,科学重组,提高测试效果

综合测试是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有些科任教师贪图方便、快捷,从网上下载相关试题或成堆外地“套题”照搬照用,从效果上来说这是效果最差的一种做法。对于网上或外地的“套题”很多学生(特别是尖子生)都见过,甚至做过。这些题对他们吸引力不强,也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更重要的是不切合本校学生的实际,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我们最常用的就是选题、改题、组题甚至命题,选题就是从茫茫“题海”中选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题目进行教学或测试;改题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对题目进行适当的改动以适合学生实际;最大的“亮点”就是组题,就是对多道相关知识点的题目进行比较,科学合理地重组,使其面目一新又符合学生实际,从而提高测试效果。

比如2010年普通高考广东卷理科综合32题与2010年中山市高三理科综合(最后一卷)中的31题都是以β-锂辉石为原料制取碳酸锂的生产流程为背景材料命题,但命题的出发点和角度基本不同。如果将两道题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重新组合,将能命出一道既适合学生实际,又让学生觉得既熟悉又新颖且具有挑战性的题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测试效果。

六、解法比较,优化思路,提升解题能力

每到复习特别是高考复习,很多老师还是信奉“熟能生巧”、“题海创佳绩”的“陈旧”理念。这使学生天天“畅游”在题海之中,但是考试成绩总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科学的复习方法,没有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没有优化解题思路,思路不开阔,思维不灵活,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如果我们通过对同一问题多研究几种解法并进行比较,将能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如:

向一定量的FeO、Fe、FeO的混合物中,加入100ml1mol/L的HCl,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同时放出224ml(标准状况)的气体,在所得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若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此混合物,能得到的铁的质量是(?摇?摇?摇?摇)。

A.11.2gB.5.6gC.2.8gD.无法计算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相应的解题技巧,用常规的分步计算进行解答,将会比较麻烦且容易出错,导致费时费力影响解题速度和准确度。如果学生经过教师长期的引导将能拓宽思路,找到便捷的解题方法。题目中的“题眼”是“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只存在Fe,根据电荷守恒原理可得如下关系:n(Fe)=n(Fe)=n(Cl),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教师应通过对同一问题解题方法、模式上的异同进行比较,展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使学生形成自觉运用的意识,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加深对比较思想的理解,从而优化解题思路,提升解题能力,打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呆板模式,摆脱“应试教育”下“题海战术”的束缚。

在高考理综复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巧妙、科学、合理地运用比较法,可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从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辨别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拓宽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