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汉语言人才培育模式革新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本文作者:曲敬华作者单位: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在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汉语言文学专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弱势和不足很突出地表现出来,其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越来越小,专业价值也越来越边缘化和弱化。仅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大庆现拥有普通及成人高校8所(东北石油大学、八一农垦大学、大庆师范学院、大庆职业技术学院、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哈医大大庆分校、大庆广播电视大学、大庆老年大学),每年合计招生人数约在15000人左右,而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大约在200人左右,仅占招生总人数的1.3%,这个份额不难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着的困境,因古老而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意识,与社会需要、就业需求脱节,不论生源和就业都处于瓶颈状态。目前,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着多层次的培养目标,其一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研究人才;其二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公关、行政管理、文秘、宣传企划等人才;其三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各高校面对上述困境也不断尝试变革,但多数都是进行某一方面改革,比如教学方法方面、课程体系方面等等,真正引入社区教育的新理念,为高校古老学科注入新活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思考与研究的个例并不多,还是空白的领域,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必将成为热点。
社区教育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人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学习型社会离不开社区教育,发展社区教育需要高素质的人,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与推进社区教育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仅要努力使每一个人享有终身教育培养的均等机会,还必须使培养出来的人与社区教育提出来的要求相适应。社区教育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社区教育的创造性建设者。创新教育,是我们的首要思考和需求。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在持续发展的需要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第二,社会高水平的劳动者。列宁曾说过:“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3]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教育中的教与学双方都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劳动者,是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创造者,是社区教育的需求;第三,和谐社会的理性参与者[4]。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独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不断分化重组,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这就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社区教育,使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有序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挥协作能力,把书本世界和社会实际、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社区教育对象的差异化
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大力推进社区教育,可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进而推动区域内教育公平、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的实现。除了明确社区教育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还要兼顾社区教育对象的差异化。它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社区教育对象主要有下面几部分人群。
1.青少年群体。这部分人群主要指在校学生,他们有利用业余时间拓展学习范围、开阔视野的要求,高度发展的社区教育可以满足其这方面的要求。
2.中老年群体。这部分人群是社区教育对象主要组成部分,结构层次具有中国特点。第一,中国已经属于老龄化国家,2010年11月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5],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而社区养老服务就变得尤为重要,社区教育也成为老年人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第二,空巢家庭庞大。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孩子从大学到就业期间,我国空巢家庭不断增多,这部分人群年龄在45~60岁之间,工作之余的生活过于简单乏味,只好把目光仍然投放在子女身上,对孩子基本实行远程盯人监护,不利于孩子的独立成长。社区教育要发挥其灵活多样的特色,彰显独特的吸引力,填补空巢家庭成员的业余生活空白;第三,失独家庭。因自然或其他客观因素失去独生子女的部分家庭,由于年龄的缘故,父母亲丧失了再次生育的能力,他们是孤独的脆弱的群体,需要社会给予极大的温暖与关怀。据《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或将产生1000万失独家庭。这些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需要有一个部门来担当这样的责任,而最适合的部门就是社区。这份责任很沉重、很艰巨,需要社区教育机构合理安排,为这部分人群送去春风化雨般的关怀,让教育传递大爱无疆,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
3.下岗再就业及外来务工群体。这部分人群是社会弱势群体,需要社区教育经常性的引导,使他们身心愉悦,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文化、政治生活的有序参与者。
构建以社区教育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适应社区教育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教育终身化、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以及社区教育对象的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社区教育为契机进行变革,谋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
大学的使命就是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问题,对于不同类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设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庆市几家高校都具有为社区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实力,要调整培养重心,培养出既能在艰苦办学条件下胜任各种行业的专门人才,又能够胜任其他行业的人才。
2.突破固有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博克曾经谈到:“大学无论开办多久,如果没有明确的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开设的连贯性课程,本科教育就可能办得很糟糕。”[6]改变固有的课程设置,并不仅仅是盲目地增加课程的门数或课时,这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没有重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反而会使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增多,学生厌烦,失去了对专业的兴趣。社区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特点决定了社区教育课程不同于学校课程、国家课程,从社区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来看,对社区教育的课程开发具有区域性、本土性、多元性、实用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征,这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在优化已有的专业课的基础上,强化专业技能课的系统设置。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不但要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还要懂得编辑和制作,能够把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为社区文化管理培养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3.注入人文教育的新元素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重视人文素质的提高。所谓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等层面,一个充满时代气息、人文关怀浓郁和充满艺术魅力的人才培养环境,是富有极大吸引力、启智人才的无声教科书,更是无声的德育手段。现代的“人文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人文”与“科学”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科学的重点在如何做事,人文的重点在如何做人,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要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7]。社区教育对象的差异化特性,要求汉语言专业的人才不但受到专业教育,还应享受到人文教育,并不断受到人文精神的关怀。要根据不同的地域和历史积淀以及所学专业的知识背景、所处环境的时空边界等一系列特点,建设凸显人文关怀异彩纷呈的人才培养特色文化,力求营造一种美的感受,并使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出约束、凝聚、愉悦身心、传承辐射等作用。最终通过输送这样的人才把这种精神要素传递到社区教育之中,高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构建多层次教学模式
首先,教学模式要由主讲理论向促进能力锻炼理论转变。要改变过去教师授课的“一言堂”、“灌入式”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这就要求教学方法要把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弱化教师的讲授,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注意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利用十分重要,这是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稳定而广阔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环。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在打好扎实的专业课基本功之外,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各类学生社团的活动,比如戏剧社、朗诵社等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叶圣陶就提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排演戏剧和对经典名著的诵读,怡悦性情、涵养气质,增强了中文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衔接,完成由学校向职场的过渡。
第三,要利用各种现实资源,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国外高校一直把实践教学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实施了三个计划:本科研究导向计划———在教授们的指导下做一些研究实验,可吸收70%~80%的本科生;本科实践导向计划———与企业结合,组织学生参与某项设计或工程实践,大约有30%的本科生参加;技术创业计划———只有少数优秀学生参与,探索创新,甚至允许办小公司去实施。这些课外实践四年累计总学时相当于全部课时的1/3左右[8]。而在国内,高校学科实践基地的建立,一直是教学环节中比较薄弱的一环,对于这一点,现在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以大庆市为例,大庆共有29个街道,232个社区(市区200个,外县32个),市区的200个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全部得到解决,1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场所占91%,2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活动场所占88%,办公与活动场所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占市区社区总数的50%。同时,每个社区都有室外休闲活动场地。这样优越的资源,恰恰可以弥补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的不足,把校内社团的活动延伸至校外,直接进入社区,既丰富了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推进了社区教育发展,又使资源整合利用达到最大化,填补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