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论文2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论文2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审美教育汉语言文学论文2篇

第一篇

一、绪言

在县委党校,安排了汉语言文学这门课程,这已经成为了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在汉语文文学中,主干性的课程是审美教育,主要用于就是要培养同学们在美学理论素养和培养具有审美的能力,我们又可以这样理解,美学教育对于一个学生在汉语方面的学习具有多么在重要性,有着重要的基础,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应该把审美教育结合进来,这样,才能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这能够提升学生适应激烈的职场竞争力。但是,现在党校的教育依然停留在理论教育的层面,并没有具体可行的实践性。用审美教育去体会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内涵,那么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是一个让我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此进行相关的研究。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目前,在县委党校,汉语言文学这门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高素质修养的学生。为社会创造一批具有优秀人格的人才。不过,在现实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下面分别述说一下。

(1)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问题党校的课时设置很少,根本不够老师们去深度挖掘教材的内涵,同时,由于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汉语言专业技能知识就显得比较缺乏。现在的学生在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知识能力水平并不是很好,但是,到毕业的时候,都能够书包里的拿到毕业证,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汉语言专业课程的考核制度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教学偏重于对结果的考核,从来不会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如何,学生面对考试,采取及时记忆的办法,四年的知识就用几天就能搞定,这让学生觉得学习非常的不重要.

(2)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选择很盲目不少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虽然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自己却不喜欢这门课程,这样的情况,致使他们对这门课程没有太多的积极性,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导致他们的文化素养不是很高。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实施的具体措施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很多都是文学作品,针对文学作品肯定得去阅读,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本身就有一种欣赏艺术作品的美感。之所以这样,在汉语言文学教材中,所收录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中外的名家名作。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些人物的塑造都是体现了完美。这对于培养具有审美艺术的学生而言,无疑有着深刻的作用。下面我们从这几个方面来从具体的教学实践出体现。

(1)在教学中,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教师要不断努力指导学生进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同时,还要帮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的表现,进而培养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体会作品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隐含的情感都是作者最深沉要表达的情愫。教师要适时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进而让学生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逐步实现对作品审美的意向和品位的提升。

(2)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尽可能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对知识的渴求要比教师更为强烈,利用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极力让文学作品中展现出这种特点,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能力。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的内在情感美,不断实现对作品的审美的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文学作品的固有特点,进行温情并茂来讲述生动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超强感染力,深切体会作品中主人公的遭遇。

(3)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从某个方面来说,汉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真实情感的表现。无论是明面的还是隐含的,都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内化。教师要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作品时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对作品中的人物及事情,进行合理的想象。教师要培育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追求更好的艺术美,在课上,教师要充分利用作品的特点,开启学生想象的思维,整合作品的各种表现思想,体现作品的意境美,情感美。协助同学们不断形成一个心理审美结构,让学生不断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意识,这样的话,健康的审美观就能够形成了。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教师要适时的根据现存的教育现状,不断将教学目标渗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做到有主有从,重点内容突出,非重点内容简化的模式,将审美教学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将经典作品和一般的作品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的深刻底蕴。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作品的方法,学会如何阅读文学作品,从哪些角度去思考,体会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才是比较成功的教学。逐步实现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目标的实现做努力。

作者:涂荣久单位:中共沽源县委党校

第二篇

1.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分析

汉语言文学直接体现着人文精神,在汉语言文学学科中,包含着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其核心就是对国家、民族的社会责任感,汉语言文学重在对语境、语言的认知,它承载着传承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要责任。对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进行分析,需要引出孔子的善美审美观年,孔子认为,韶乐美善皆尺,武乐独有美,却失味于善。这句话主要是说韶乐丰富多彩,有善有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其充实的思想内容非常符合善的要求。而武乐的艺术形式虽然也是完美的,但是结合武王伐纣建立王朝的历史,它与孔子所向往的上古礼治有所违背,没有充分显示出武乐的善。孔子认为善与美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只有二者和谐的融为一体,才能实现完美的艺术形式,在古汉语言文学中,善和美缺一不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分析孔子的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他主张尽善尽美,其实是他对文学艺术提出的要求,认为文学艺术应当是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的和谐统一。而在他写作文学的过程中,却并不能够真正实现善与美的统一。在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美和善相互分离的现象并不罕见,学者常常重视对其中一方面的突出,而忽略对另一方面的阐述。这种极端的做法主要是由于古代学者对文学艺术思想内容的重视,他们容易忽视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例如,墨家的作品、先秦法家的作品、宋学以及晋代的玄言诗等,这些作品往往表现出一种极强的客观实用性,并不能真正表现出艺术的美感,无法为欣赏者带来愉悦的审美感,使得作品显得枯燥无味。又如南朝的宫体文和骈体文,这类作品往往重视作品的艺术形式,而忽略了作品的思想内涵,作者讲究文字的字斟句酌,作品修饰性很强,却并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最终使得作品华而不实。

2.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分析

不同的文学作品带给读者不同的文学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作家对人生的思考与观察也会发生改变,不同的文学时代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景观。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大多是对历史的沉思与思考,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学是沉思的审美。在沉思中思索历史,思索人性,沉思历史意识形态。在一九八零年代,从创作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政治拨乱反正与历史的沉思,这是这个时代的共有声音,诗人与作家在反思历史中揭露伤痕,发生拯救思想的呼声。从整体上来看,文学的审美沉思在一九八零年代的十年中像一盏灯一样,牵动着有理想,渴望光明的诗人与作家的心灵。除了作家与诗人在文学创作中沉思现实与历史之外,各个文学理论家们也通过文学理论对人性、社会及文学本身进行了沉思。作家在作品中反映出来对现实的认识与感受往往与社会群体的心声是相通的,通过在作品中抒发真情、阐述事实的方式来表达人民的心声。在传媒时代背景下,文学仍然处于意识形态的核心,每一次不同的文学新潮的涌现,都会伴随着理论界的激烈争论,作品往往以教化为主要功能,体现了它的实用政治功能,而并没有处于作家与读者的审美趣味中心点。例如,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卢新华的《伤痕》等,这些作品中作家的内心往往与大我的心联系在一起。总之,一九八零年代的汉语言文学,处于审美沉思阶段,它对五四文学起到了一定的延续作用,又体现了意识形态观念的文学化。因此,这十年的文学是沉思的文学,同时又在沉思中前进,审美沉思作为八十年代文学的主题,它代表了学者们对复杂人生的直接面对,是对人生解放的追求,具有一定的理性,又充满着凝重与审美色彩,充分将文艺理论家们忧国忧民、心系国家的壮志与情怀展现出来。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与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的审美分析,能够综合分析出汉语言文学的特点,感受到不同时代所赋予汉语言文学的责任。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问题,许多学者都在试图进行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的观念。对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探究,需要社会各界热爱文学的人民的共同参与探索,在相互交流中赋予汉语言文学新的审美意义,进一步推进我国文学时代的发展。

作者:张丽霞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