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是教学模式落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为主。由于是老牌学科,课堂上,教师仍是主角,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学生在底下忙做笔记。有的教师甚至连多媒体课件都没有,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得不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谈起,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选错了专业,把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视为一种负担。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差,专业素质较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就业率越来越低,就业形势严峻。二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对这门学科的定位有失偏颇。他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作家、文学人才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就集中在文采和写作上,这种有失偏颇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胜任文学评论、语文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只有扎实掌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并注重其他领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才能找到这门学科与当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契合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才能具有竞争力。三是课程设置不尽科学。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早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科学的课程设置早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悠久的历史一方面使得这门学科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长久地坚持这一教学模式也限制了这门学科人才培养的效果。以往,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坚持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模块相结合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及时采取措施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在扎实学习储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由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史实的连贯性而忽视对文学作品中文字魅力的品味,更谈不上对文学作品整体意蕴的赏析了,这也恰恰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差的原因所在。所以,应针对提高这门学科的应用性来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赏析和评论具体的文学作品,并把自己对文学作品鉴赏和评论的结果与教师交流,对于学生未能深入透彻理解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挖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并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他们体悟到文字魅力的同时,感受人文精神,逐渐培养自己感悟时代和历史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学校积极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自身知识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以此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操作水平。二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找准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正确理念指导下才能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语文老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是度量教学内容的一个标准。为了改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后“充电”,逐渐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技术的基础上,适应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三是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都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远远落后于时展的脚步,需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适当进行课程调整,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这一核心,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开展课程改革,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科学整合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三、结语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革,这就要适时调整课程设置、积极更新教师理念和知识结构,并通过创造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只有紧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需求,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迎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光明的未来。
作者:王淑芬 单位: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