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汉语言文学作为人文类的传统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社会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探索汉语言文学教学规律,改革汉语言文学教学理念,调整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方向,构建新型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不断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达到促进人才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培养重心必须从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转向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此,本文从“调整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和“重视课外拓展,促成校企合作”三方面,探讨如何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构建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调整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强调精英教育,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忽视能力教育,重视学术教育、忽视实践教育的问题,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得不到全面提升,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而需要转变培养模式。实施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要从以下几方面调整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转变人才培养方向。
(一)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教育和实践教育,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人才的实际需求。例如,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尽量贴近文秘、编辑、校对、教师等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二)树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严格意义上来说,语言是一种工具,而非一门技能。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岗位竞争力,高校应树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电脑技术、语言教学、多媒体制作等专业技能结合起来,实现“一专多能”“一人千面”。例如,针对汉语言文学中的重要分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在精通汉语言文学的同时,熟练掌握另外一种语言,以打造复合型语言人才,提升学生的岗位竞争力。
(三)树立发展型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应树立发展型人才培养目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汉语言文学教育、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在深刻分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岗位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合理预判,按照社会期待的模式教育人才、培养人才。例如,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迎来了现代化办公室时代,无纸化办公也指日可待。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现代化办公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和竞争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在教学内容、课时比例、课程设置等各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不利于人才培养与发展。因此,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
(一)更新教学内容
1.重视知识更新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汉语语法、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中外名著、中外美学等传统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然而,在传承经典的同时,更应与时俱进,顺应当前文学发展潮流。结合当前社会新闻和时尚热点,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汉语言文学中增设“网络语言研究”等模块,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革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素养。
2.重视能力更新
写作、阅读和鉴赏是构成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铁三角”,无论是运用传统人才模式还是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都应对其十分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同样是写作、阅读和鉴赏能力训练,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能力培养方向也就不同。例如,在写作练习中,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从文学角度出发强化练习,培养学生驾驭不同文章体裁和语言风格的能力;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从应用角度出发强化练习,培养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岗位工作能力。因此,在运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时,教师应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学生的实际岗位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开展能力训练。
(二)调整课时比例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课时比例都存在问题。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可以做如下改进。
1.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高校应提升实践教学的地位,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使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能够协调发展。例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调整为3:2,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实践技能。
2.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课时比例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高校应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削减必修课,给予学生更大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空间。例如,将《诗经》研究、杂文创作、西方文论等必修课程转变为选修课程,并增设影视鉴赏、职场礼仪、演讲口才、公共关系、新闻采访、人力资源等选修课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完善课程设置
为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推动教学改革进程,高校应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科目及资源进行分类与整合,完善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1.整合教学资源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往往将阅读、鉴赏、写作、语法等教学体系割裂开来,导致学生综合能力难以得到协调发展和全面提升。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将阅读、写作、鉴赏、语法等教学模块整合起来,构建完整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和综合素养。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学生布置包含阅读、鉴赏、写作、演讲等多个训练项目在内的综合类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功整合了教学资源,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2.细化专业类别
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应细化专业类别,将汉语言文学分成教育教学、文秘公关、文学研究、新闻传播、社区文化等小类别,并根据学习目的和就业方向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例如,针对教育教学方向的学生,开设语文教学研究、基础教育改革论述、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等课程,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能力、教学能力以及岗位适应力和竞争力。
三、重视课外拓展,促成校企合作
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教学走的都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高端”路线。然而,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应实现生活化教学,将课堂教学渗透到学生生活与实践中。
(一)重视课外拓展
高校应为汉语言文学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通过演讲比赛、社会调查、读书汇报、学术交流、专家讲座、文学主题月等多种校园活动,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中,拓宽教学途径、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文学主题月”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进行文学主题的演讲,组织不同专业学生交流读书心得,鼓励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主题月写标语、出板报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汉语言文化学习氛围,提高汉语言文化教学效率,培养汉语言文化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促成校企合作
对于任何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既是学习的目的,又是学习的途径。因此,高校应积极促成校企合作,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学生实习与实践搭建良好平台,使他们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例如,教师可以带领文秘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对应的岗位进行实习,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结语
本文从“调整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完善课程设置,加速教学改革”“重视课外拓展,促成校企合作”三方面出发,就“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与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以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新模式”这一话题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与人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胜.夯实基础,分向培养,注重实践——论丽水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丽水学院学报,2008,(4):114-116.
[2]古莹奎.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与科技创新互动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8,(10):76-77.
作者:朱娟娟 单位:蚌埠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