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6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汉语言类课程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从目前高校的具体教学情况来看,存在着诸多影响人才培养的隐患。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具体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措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高校汉语言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关键词]汉语言类课程;问题表现;教学改革
作为传统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一直以来,其专业课程构成主要由汉语言类课程和文学类课程两大部分组成。然而,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喜欢相对更加生动有趣的文学类课程,而语言类课程由于理论性强、内容繁杂琐碎、缺少生动的人物和情节,常常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称之为“文科中的理科”。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选择选修课和学年、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选文学类的学生远远多于选语言类的。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语言类课程只是一个附类,一种陪衬。
而事实上,目前在国内外都出现了“汉语热”。在国际上,随着中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汉语在世界上的地位日益提高,已经逐渐成为应用最广的第一大语言。根据国家汉办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15年年底,世界范围内已有500所孔子学院,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国内,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简称ZHC),被称为“汉语托福”。自2006年推广以来,已在全国建立400多个考试网点,考生人数超过200万。作为国家人社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广泛应用于记者、编辑、播音主持、新闻、教师、律师、文秘等行业的人才遴选,部分城市已经进行试点改革,要求教师、公务员进行该项考试,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国推广。这种国内外的“汉语热”对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汉语言类课程的现状与问题表现
目前,各高校汉语言类课程的设置基本大同小异,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语史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另开设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等选修课程。为了能够更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汉语言类课程学习情况,我们组织了问卷调查,对象为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文法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已经系统学习过核心课程的60名学生。希望能从学生自身需求角度出发为我们开展语言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合理化的意见和参考。
从问卷来看,只有15%的学生对汉语言类课程不太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很感兴趣或有一定兴趣(很感兴趣10%,有一定兴趣75%),这说明学生普遍对课程的接受程度比较高,只要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将课程的魅力展现出来,会有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学习和研究的队伍中。但是,学生对具体学科的喜爱程度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81.67%的学生偏爱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其他科目总计不足五分之一。这一问题的调查表明,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在语言类课程学习方面的兴趣给予多方面的专业引导,让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感受到每一门课程的特色。对是否有必要学习汉语言类课程的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十分有必要,这既反映出同学对课程开设的认同,也让我们对后续的教学改革充满信心和动力。目前汉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有四方面。
(一)课程理论性强,有一定的难度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两个与理论和难度相关的问题,对于汉语言类课程的难易程度,没有一人认为很容易,1.67%的学生表示“难得受不了”,56.66%的学生认为“比较难”,两者相加接近60%。对于汉语言类课程理论要求程度与中文专业其他课程的比较,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过于抽象且理论要求比其他课程高。可以说,理论性强是汉语言类课程与生俱来的特点,而这又必然引起难度的存在。
(二)教师单兵作战,课程间内容重合
目前多数高校对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一般来说都是一位教师负责一两门课程的讲授任务,比如就四门核心课程来说,以古代和现代作为分界线,通常一位教师主讲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而古代汉语和汉语史则由另一位教师负责。从课程内容来说,如汉字的性质、形体结构、六书理论等内容现代汉语的文字学部分会重点讲解,同时古代汉语通论部分也会设置文字学专章,汉语史的绪论部分也会涉及到。修辞部分的“辞格”,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讲;语法方面的“句式”部分,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语史全都涉及;而语音知识四门核心课程都有相关章节体现,这种课程内容的重叠和各自为阵势必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和教学有效课时的浪费。
(三)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性薄弱
语言类课程的讲解离不开各种语料。古代汉语和汉语史由于学科属性,主要依靠的是前文献典籍中的语料,这已是既定事实,无从改变。但现代汉语则不同,不论是学习,亦或是研究,都必须立足于“活生生”的语料。而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所使用的教材中多数收录列举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老一代作家作品,对新生代作家作品甚少涉及,更不用说各种新词语和网络用语了。这一问题在问卷的反馈中也有所体现。在对课程的学习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问题中,65%的学生认为应该注重实用性学习,只有5%的学生选择知识理论研究,充分暴露了目前汉语言类课程存在与现实生活脱节的弊端。与此相关,在调查教师的教学工作重点时,56.66%的学生认为教师应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的问题能力。这也是今后我们教学工作中要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
(四)教学方式方法简单,课堂互动性差
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目前高校多数仍采用传统的教师口述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做法。虽然较之前的单纯讲解有了很大改进,但由于部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脱离生活实际、教学互动性不足,致使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积极性难以充分调动。在问卷调查中,学生也充分反馈了这一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增强学习兴趣(45%)和开展多学科形式的学习互动(31.66%)为主要手段,来更好地改进汉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同时,学生也对课堂讨论的必要性予以了充分肯定,51.67%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只有8.33%的学生选择没有必要。应该说,在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如果教师依然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将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汉语言类课程的改革措施
汉语言类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基于调查问卷的反馈及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改革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
(一)开展教师团队合作,实现课程教学的模块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各任课教师单兵作战,选择哪些内容作为教学主讲篇目更多取决于教师个人对这门课程的把握程度和研究方向,结果往往造成各相关课程间内容衔接不合理、知识点重合等问题。通过集体备课,开展团队合作教学,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实现教学资源的取长补短,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改变汉语言类课程之间严格的课程界限及各自的封闭结构,减少课程内容重合问题。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以语言学概论为理论指导,打破时间界限,从史的角度出发,融通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汉语史三门课程,采取模块教学,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修辞等五大模块,同时选择最擅长每一模块的教师来主讲。重点是要处理好重叠交叉的知识及协调对接问题。
(二)更新传统教学内容和手段,实现学科内容的现代化
在调查问卷中,大多数学生认为我们的教学内容应更注重实用性和现实性,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改革方向。语言类课程是离不开语料的,所以在更新教学内容时可以将重点放在语料的选取上,精选形象生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教例子,从而使理论的讲授更具有实用性。像街头广告中的经典和失误语例以及网络用语都可以作为分析对象。从教学手段来看,以往多仍沿袭传统做法——“一言堂”或“满堂灌”,虽然多媒体教学兴起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之处,但收效甚微。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汉语言类课程教学也应与时俱进,可以适当引入MOOC、微课教学,将课堂打造得有声有色。课后还可以采用蓝墨云班课APP实时在线解答学生的疑问,形成一种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三)增设应用型选修课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实用化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是否会选择汉语言类课程的相关选修课,40%的学生表示会选择,不选择或不确定占了多数(53.33%不确定,6.67%不选择)。出现这种情况从侧面说明改革中我们更应多关注选修课的设置。比较可喜的是,46.67%的同学在问卷中明确表示将来愿意选择汉语言类方向的学年或毕业论文选题。汉语言类课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当然,其中部分能力的提高还需要语与文学类课程和写作类课程相互配合,这方面我们暂不做详细论述。单就汉语言课程来说,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增设实用实训性选修课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解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践训练,如实用交际口语、演讲与口才、公关语言艺术、口才学等课程,这些选修课程的设置将更关注汉语言的实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大有帮助的。另外,还可以开设从社会、文化、认知科学等角度,探究语言和社会、文化等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艺术语言学等,这些课程,也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宽语言文化视野,感受语言文化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解决实际问题。
(四)设置第二课堂,实现教学效力最大化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学总学时是固定的,很多内容在常规教学环节中是难以全部展开的,因而,与第二课堂对接,利用其优势,是我们在改革中的不二选择。通过讲座类、竞赛类、表演类等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能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显著提高。针对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可以举行与汉字书写相关的汉字规范化讲座、硬笔书法讲座和汉字听写与书写竞赛、咬文嚼字大赛,使学生能具备书写规范、美观的汉字,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简化字,发现并改正各种书面文献中出现的误用现象。针对口语能力,可以举行交际口语表达能力专题讲座,举办朗诵赛、辩论赛、戏剧表演等,使学生有效地提高表达能力,创造生动活泼的语言环境,同时还可以反向促进课内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
(五)改革单一评价体系,实现考核方式多样化
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为例,大多考试课程的最终成绩都是采取平时成绩(30%)和期末试卷成绩(70%)综合评定而成,从长期的实践来看,这种过分倚重闭卷考核的评价方式有一定的弊端(如无法体现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科研能力),也给平时未认真学习的学生提供了投机取巧的机会。因而,改革单一的评价体系,实现考核方式的多样化理应成为汉语言类课程改革中应有之题。首先,我们不能完全放弃原有的闭卷考核方式,对汉语言类课程而言,知识点的记忆是必要的,所以,不能放松对记忆和理解能力的考察。但需要在命题质量方面多方考量,侧重考察知识记忆基础上的理解记忆,并适当减低期末试卷成绩所占比重。同时,在平时成绩的构成方面,要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核与评定,将贯穿课程始终的课堂讨论、读书笔记、经典背诵、课程论文、方言调查、网络交流、第二课堂全部纳入体系之中,以全面展现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发展,有效激发学生的专业潜能,以改变传统评价体系中的“一考定结局”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杨泉良.高师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9).
[2]邓红华,滕丽.新形势下汉语言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4).
作者:刘芳 单位: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第二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研究
摘要:高校汉语最能体现我国语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而语言能力的表达水平是可以准确的衡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以及人生修养。随着新课标在我国教育学界的推广,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新课标下,应该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本文主要探索的是通过转变高校老师的教学观念,采用高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探索性。
关键词:高校汉语言文学;转变;教学观念
相较于其他的高校专业,汉语言文学的培养目标专注于学生的文学审美以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我国浓厚的文化底蕴的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内在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够有效提升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现今生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面对现实,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老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情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观念、道德情操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但是目前有的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学校并没有与社会的需要实现对接,在学生找工作的时候不能充分了解人才市场的实际需要而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其次,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说”的能力,缺乏口头表达的优势。而且学生在写作方面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基于这些方面的不足,高校应该就这个专业实现教育观念的改革,以此培养出更加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一、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规则
在转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观念的时候,不能只追求结果与速度,而应该充分以下以下几个规则,从而取得更好的转变成果。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转变的适应性。所谓的适应性就是指转变的内容是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节奏来进行相应的转变。只有充分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才能找到转变的方向。因此,在高校汉语言文学的转变之前,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制定新课程的培养计划。其次,在转变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课程的系统性,应将学生的整个学习看作是一个系统,在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多方面知识的时候,需要拓宽学生的思维,以此达到培养目标。虽然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要让课程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但是却不能忽略课程的稳定性。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是经过历史的考验的,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在教学观念转变的时候,不能轻易改变核心的知识结构。
二、如何转变教学观念
(一)将应用性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过程
应用性的教学思想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内容的使用价值与应用价值,根据这两种价值指导教学过程。这就需要高校在汉语言文学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结构的掌握。并且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需要,对相应的缺乏使用价值与应用价值的课程进行精简,从而增强整个的专业知识体系。这样能够让学生的专业知识满足社会的需要,并且通过一定的说与写的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为了能够重新给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学科定位,就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本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结合当前的社会形式,找到自己的价值目标从而实现自我。
(二)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与自我修养教学观念
的转变最终是教师来实施的,所以对于教师观念的转变以及提升专业知识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作为教学课堂的引导者,所以为了能够顺利的转变教学观念,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修养。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学环境,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积极的交流,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了解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困惑所在,然后进行详细的讲解。教师需要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在更新知识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自我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因此,为了顺利的完成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的顺利转变,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不断的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提升的自我修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教育观念的改变
体现的是教学方法的改变。因此,应该挣脱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革新教学方法,以此提高高校的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改变主要体现在老师能够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并采用开放式的情境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课堂上以老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多让学生练习自己说与自己写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且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这样能够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与掌握。
(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知识的学习最终都是需要运用在生活上的,因此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语言文化进行总结与升华,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基于仁、义、礼、智、信全面发展为基础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将实际生活与知识的学习紧密的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发现汉语言文学,在汉语言文学里学到生活的真理,从而让学生明白汉语言文学的真正意义所在。引导学生突破专业的限制,拓展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鼓励学生多关注实事,并以非常规的视角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顺应新课标的要求,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观念应该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以满足时展的要求。在转变教学观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主力作用,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而且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自身修养。做好自己的引导者与辅助者的角色,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根据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从而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付钧.关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观念的转变探讨[J].高考(综合版),2016,01:184.
[2]王志勇.新时期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的转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122.
作者:张玉堂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措施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纯理论的学科限于就业面的相对狭窄,越来越不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诸如汉语言文学等学科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极低,不仅不利于本门课程的可持续发展,也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负面影响。汉语言文学专业承担着传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历史重任,在当前社会现实下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本文就以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为切入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文学教育;教学模式
语言文字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语言的教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承模式。但是随着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拓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相对狭窄,当学生面临着现实的生计问题时,该专业受到冷落也顺理成章了。当然,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不少问题也是制约着该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准确把握这些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是每一个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应当重视的重要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
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并不讨喜,但却必不可少,是因为该专业具有其他专业无法起到的重要作用。首先,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实现人文精神的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最主要就是通过汉语言文学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后人学习汉语言文学,就是将这种文化积淀深刻铭记,从而确保中华人文精神能够不断传扬下去。其次,汉语言文学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汉语言文学具有一种特殊的美,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深入到历史文化海洋中获得洗礼,还能够培养学生知书达理、温文尔雅、谦逊有爱的道德品质和敏锐地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人际之美的审美情操。最后,汉语言文学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系统的学科,其并不是背背诗、写写文章那么简单。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能够教会学生更加灵活和得心应手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仍然是一项非常有用的专业技能。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之所以不受重视,其教学过程存在诸多问题难辞其咎。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教育观念和方式相对滞后。汉语言文学是一项非常“传统”的专业,所传授的也是“传统”的内容,但是这并不代表该学科就要一直以“传统”的观念和方式来进行教育。当前的社会竞争空前激烈,纯理论的学术学科在当前社会中步履维艰。当前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模式,与当前时展趋势不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与我国当前对于人才的渴求不符。
其二,教育改革的矛盾对该学科影响至深。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但是直到今天,教育改革仍未真正实现,各种原有矛盾没有解决,新的矛盾也已经出现。教育改革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新思维、新方式、新理念。但是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教育者既想要确保这门课程的现代化发展,又想要保留传统的课程精髓,在当前时代下就进入了两难的境地之中。
其三,该学科的未来发展没有统筹。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当前已经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对于该学科教育来说,应当在适应当前时展的前提下,对该学科的发展做出统筹规划。遗憾的是,当前的教育者并重视这个问题,教学理念和方式的革新也不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不利于该学科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更深层次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优渥,加之网络时代各种思想的充斥,这门学科将会越来越困难。
三、汉语言文学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上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和当前暴露出来的核心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创新。
其一,强化师资队伍。教师是传播知识和技能的主体,要想提升教学成果,真正实现某一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队伍的有效发展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强化师资队伍并不是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师“回炉”,进行专业上的再教育。而是一方面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让汉语言文学教师学习到更多学科和领域的内容,从而拓展教师的思维模式和教育模式。
其二,积极创新融合。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时代在变迁,教育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除了运用现代化的设备立体化地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探索该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契合点,让该门学科更“接地气”,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使这门课程焕发出新的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和教育者关注该学科,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该学科的未来建设中来。
其三,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覆盖面。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汉语言文学课程毋庸置疑是其必修课程,但是由于这门功课在当前社会生活中更多情况下起到的是一种辅助的作用,所以可以在保证基本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下,将这门功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甚至必修公共课程,让更多专业的学生去接受该学科的教育,从而为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优秀的专业技能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理应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当前社会形势下,该专业难就业也确实制约着其可持续发展。我们要重视文化的传承,但是也不能强求所有人都必须不计成本地参与到这项宏大的历史任务中。未来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可以与其他学科和专业相互融合,促进各个学科多元化的发展,也能够确保汉语言文学这一重要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永葆活力,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底蕴的提升做出重要的历史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秦军荣.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4.
作者:刘彩云 单位:湖南省冷水江工业学校
第四篇: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作为传统文科专业如何能克服专业弱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师资力量培养,专业技能大赛等几方面,提出构建合理化教学实践体系的建议,旨在认清当前专业存在问题前提下,通过此方面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提出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性意见。普通本科院校如何完成应用型院校的转变,对各个学校来讲都是需要面对的全新挑战,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硬件设施等方方面面进行重新的改革,设计和调整。作为老牌传统的文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否在改革的浪潮中完成挑战,关乎这一专业的生死存亡,如何利用这一契机成功转型,需要清醒地认识两个问题,一个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的问题,另一个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专业性质原因,本身就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加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讲授,传递,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不停地记笔记,有些许的互动交流,但总体上达不到实践教学的需求。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在以下几方面有待改进提高。
第一,课程设置方面,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相对不协调,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有些小,有的课程甚至还没有设置相应的实践课,即使有的话,各课程实践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有些流于形式,写个东西,讨论个问题,交个作业,有些连个形式都没有,以理论教学替代实践教学,教师和学生对实践教学都缺乏关注意识。
第二,实践性教学环节形式相对单一,写的环节比较多,像读书报告,学年论文,科研训练,实用文体写作等基本上都是以写为主的,而且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统一的考核标准,导致教师指导程度上深浅不一,上交的作业良莠不齐。
第三,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专业的大部分教师从毕业就进入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理论教学的功底都十分扎实,但是实践教学能力相对欠缺,指导水平上不去,培养出真正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成为当务之急。第四,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专业还没有专属的配套实验室,导致有些实践课程教学方案不能完全有效实施,影响教学效果。清楚地认识到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不足之处,那应该如何改进并构建适合专业发展的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课程设置多样化与人才培养多元化相结合
(一)设置多个专业方向
为体现培养人才的定位差异,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并在开课时落实到实处,学生根据自身的就业意向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选择,使人才培养更专业化,并根据形势变化渐进式调整。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并使其多样化
根据课程特点,将各门课程理论和实践部分设计出合理的比例,实践课程如何安排,不能流于形式,各课程教师应统筹安排,应有详细的教学方案,最后要以一定的形式,记录下来。课程的安排,应饱满,具有连续性,创新性,实践性,不能只是查查资料,写写作业,如语言类的课程,安排一些语言表达训练类的实践课程,也可与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结合起来,写作类的课程,可以安排一些新闻采访类的实践,撰写新闻稿等,文学类的课程可以安排戏剧表演,文学鉴赏,优秀作品诵读等实践性课程,将课程体系内部的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根据课程和学生的需求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内容。此外,根据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合理的内容,现有的一般性的实践环节:秘书技能实训、实用文体写作、学年论文、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实习、读书技能实训、教学模拟与实践,相对而言,内容较单一,大部分以写为主,还可适当增加交际礼仪实训、演讲口才实训、文秘英语写作、新闻采访实习等等。尽量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如果不能的话,最低要求有模拟场景。同时,要制定各环节考核方式及操作标准,考评标准,从制度上保证实践教学真实有效地开展。
二、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校企合作为发展方向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生走出校门,了解未来工作环境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专业性质的原因,能够建立稳定的和专业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并不容易,但也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努力争取,以其为依托,继续往开展校企合作方向迈进,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目前,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合作主要是靠人脉关系维系的浅层次的合作,仅仅停留于参观,交流,学生上交个作业,而且双方没明确权责义务,没有制度规范,执行起来往往流于形式,要想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好校外实训基地,增进感情是一方面,另外必须从薪酬,制度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提高实习单位的积极性,保障能够给学生提供可靠的实习岗位。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模式,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设备,企业也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采取工读轮换制方式,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一半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一定的周期进行轮换,至于周期长短,需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寻找最佳比例。
三、培训课程做辅助,技能大赛为平台专业
在保证正常教学前提下,适当增开相关培训课程,如:普通话测试培训课,秘书资格证、教师资格证、人力资源管理师、导游证等培训课程,鼓励学生考取和就业意向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带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的竞争力。目前,在培训课程这一块,大部分学生们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途径基本上是自学或者通过网络课程培训,效果不十分理想,缺乏现场指导,模拟,演练环节。此外,鼓励和带动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如:语言文字知识大赛、辩论赛、演讲比赛等,以各种技能大赛为平台,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专业技能大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一个平台,甚至是其就业,创业的一个桥梁和纽带,这需要教师带头,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同时,学校要制定出台系列奖励办法,激励措施,并为教师和学生参赛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形成良好的风气。
四、提升专业教师素质,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学校转型、培养目标的改变、课程设置的调整,需要教师及时做出反应,跟住形势,不仅要理论知识过硬,更要有出色的专业技能,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现有条件基础上,先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制订校内培训计划,采取老带新、高带低等形式,围绕学校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认定考核,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中,培养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训指导能力。此外,加大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参加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训,形成一支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必要时,可选派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轮训或做一些社会兼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专业基础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应开辟出专门场地,装备完善的设备,配备专业的技术人才,同时,要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到安全,规范,高效。
同时,实验室的工作是融合了技术和服务为一体的,对人才的素养要求比较高,相应的必须配备专业的实验室教师,并逐步提高自身职业技能,迎合发展的需要。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并任重道远,这不仅是培养实践创新人才的需要,更是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应将其作为本科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完善,提高。
作者:张艳翠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第五篇:汉语言文学教学对策分析
【摘要】以往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调课题研究,实用性不强。在专业扩招的同时,学生的就业率却受到了影响。要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其实用性,为此针对汉语言为学教学的改革成为必然。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教学改革
汉语言文学是高等教育学院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关于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高校汉语言专业面临窘境,原因是关于汉语言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少,无法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大大降低了该专业的火热程度。目前,高等教育开始由在“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使得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理念受到冲击,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也发生转变,这些转变都要求高校汉语言专业进行改革,而如何改革,从哪些方面人手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教师白勺主要任务。
一、高校汉语言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一)以学生为切入点,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汉语言教学之所以效率低下,就是由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满堂灌,而学生根本没有思考时间,造成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汉语言文学的讲授方式对其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教师讲的生动,学生犹如享受一场盛宴。讲的不精彩,学生就会感觉到枯燥的知识很难咀嚼。因此,教学中要将学生作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满足其需求的教学环境,以便于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将汉语言的学习运用到实践之中,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理解汉语言文法。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多高校已经将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但如何发挥多媒体的最大化作用才是关键。在以往的教学中,多媒体作为一种工具,要么被过分依赖,要么成为一种摆设。因此,教学改革可以多媒体作用的发挥作为切入点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来指导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上人手,促进其合理化过程。合理调整教学容量,做到重点突出,解释生动。这就需要加深教师对于多媒体的理解,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教学需求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信息技术素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的提高。在汉语言教学中,还可以将语言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例进行总结。
(三)注重汉语言教学的人文色彩
教育可划分为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其中前者具有工具作用,而后者是一种精神体现。汉语言文学是一门传统的人文科学,是人类文化的反应。因此强调人文教育是汉语言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了人文教育最重要的承担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针对汉语言的特色,在教学中融人世界观、价值观的讲解,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高度的政治热情。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融人感情,这样才能使艺术特征得以发挥,使汉语言被更多的人接受,提高汉语言白勺推广程度。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一)创新改革的教育理念
教师的教育理念来源于其对自身工作实质的领悟。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社会的主体思想,汉语言教学要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理念是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提高。汉语言教学的核心、自主学习方法以及开放的语言教学体系构建。教师应以此前提来指导其工作,从而找到符合我国汉语言专业教学的策略,促进汉语言教学效率提高,通过汉语言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这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教师要从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人手,选择一些有生活息息相关的资料来填充现代汉语言教学,更新教学理念。
(二)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要使教学方法合理化,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结合在一起。目前,高校汉语言中可用的方法有很多,只要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应用。我国高校在实施自主教学的同时,理念落后成为其一大弊端,因此无论是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应改变教师的理念,激发其创新精神。并且总结经验,在汉语言教学中正确把握汉语言教学的本质。
(三)提高专业教师综合素质
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多次提到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事实上现代教师的综合素质可以满足汉语言教学的要求。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常年教授一种科目,并且教师与社会接触的时间较少,就会造成思想闭塞,过分依赖于教材,而教学则缺乏创新。为此,教学应注重实践,从实践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教师的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师来说,文学功底固然重要,然而必要的教学技巧也很重要,这一点体现在现代大学生的与众不同上。随着物质社会的侵蚀,现代大学生已经很少有人喜欢纯文学的东西,汉语文化中的很多精髓已经被抛弃对于选择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如何通过正确的方式使其热爱汉语言,主动了解汉语言,这才是现代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教师还应在教学实践中养成终身教育观念,并以此来影响学生,促进汉语言教学效率的提高。
总结
汉语言文学在以往被片面的认为是一种枯燥的学科,与其相关的工作也很难想象。这就是现代学生对于汉语言的了解,这也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无法产生兴趣。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的学科,语言了汉语的众多文化色彩,值得学生关注。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概念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观念和学生的观念,文章就这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便于为读者和教学者提供优质的教学策略,最终实现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德礼,徐亚东.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田.南阳师范学院报,2011(10).
[2]金璐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模式探微—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报,2011(3).
[3]徐景宏.论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革田.中国科教创新导于,〕,2013(28).
作者:刘丽影
第六篇: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思路
摘要:传统的汉语言教学方式枯燥乏味,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厌烦的情绪,汉语言教学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同时也是必不可缺的教学措施。汉语言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学识素养,创新型的汉语言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传授基础汉语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同时还有助于将我国的汉语文化发扬光大,传承我国悠久的汉语,同时提高学生的自身学习能力。
关键词:浅析汉语;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创新
1.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普遍的应试教育影响了汉语言教学的开展,学校将大部分精力转移到了专业课上,因为汉语是母语,所以自认为不需要再进行深度学习。将大部分的学习精力放在了专业课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热清也大大减弱,当代大学多把汉语言文学作为公共选修课,但是选择的学生寥寥无几。授课老师也消极授课,缺少专业老师,老师的授课热情不高,相比之下,老师更愿意将时间放在专业学术上的研究探讨。专心钻研汉语言文学的老师过于墨守成规,授课方式陈旧枯燥,并且授课内容以教案上的内容为主,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消退。传统教学逐渐远离现代教学标准,无法达到学生对汉语文学的需求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的教学水平只是略微高于高中教学水平,缺少新鲜的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普遍在各大学校呈现低谷的状态,学校的大部分教育经费都投入到重点培养的专业中,造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下降,研究空间也大大下降。
2.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
2.1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改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汉语言文学的现况,并且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也需要从改善学习氛围开始。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营造人人平等,互相信任和尊重彼此的良好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渐渐喜欢上汉语言文学的实质意义,通过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激发出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热情。经常举办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问答,开展正面有意义的演讲比赛,不仅在课堂上教授学生们汉语言文学知识,还要教学生付诸实践,从整体上改变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氛围。
2.2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才是关键,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创新型思维教授每一个学生,教授学生学习到用于实际生活中的知识。大学生课堂,可以教授学生汉语言文学新颖的知识,可以逐渐积累充足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汉语言文学知识不但可以从教科书中学习,还可以养成一种创新型思维。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其独特的人文魅力,下派分支也非常多,比如古代文言文、现代散文、民风民俗和网络用语。随着教育的改革创新,我们应该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而且创新思维不仅简单的指连词造句,要从深层角度来挖掘,体会汉语言文学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型思维可以使学生们领悟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真正让学生走进汉语言文学的世界。
3.汉语言教学改革
3.1拓展汉语言教学环节拓展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可以直接进行交流沟通,拓展了教学模式。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机会。以往的教学环节忽视了多维立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形式,甚是枯燥乏味。大部分学生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环节不感兴趣,逐渐对汉语言文学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学科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言文学越来越不受欢迎,慢漫汉语言文学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3.2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
提高授课教师的学识素养,单一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方面着手。要想从根本上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环节,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学识素养为开端,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仅仅从书本上汲取,还要丰富教学内涵。单一的传统教学已经不再被学生所接受,必须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教师的职责不能单纯的机械式授予学生呆板的课内容。汉语言文学授课教师要经常培训,拓展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学识素养低的教师不可能教授出素质高的学生,只有提高了教师的文化素养,才能全面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拓展教师的学习渠道,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才能全面的改观学生的整体素质。
4.总结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日益更新,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汉语言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对汉语言方面的人才越来越需要。汉语言的教学方式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与前进,汉语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可以提高学生们对汉语的学习热情,在汉语教学中不应该墨守成规,而是应该大胆创新勇于进取。我国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该得到不断地传承与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高教司.大学汉语言田.教学大纲.
[2].张雨金.再谈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田.高等农业教育.
[3].陈洪.大学语文编写说明田.高教出版社.
[4].朱玲.谈大学语文的定位田.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作者:彭雅琴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