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开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汉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通过汉语言文学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人文修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上的不合理,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现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可以促进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开展策略。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有效开展
汉语言文学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在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学生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也是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因此在汉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审美教育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中国文化,让汉语言文学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对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的价值观念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意义之一,然而很遗憾的是,现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降低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价值。具体而言,在现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教学方式守旧单一,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往往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是机械性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从心底里形成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正确认识,这造成的不良影响是诸多的。第二是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情感理解教学较差,汉语言文学中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审美教育能力,这在现下这个知识型社会中也是具有独特的魅力的,但是很显然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忽视了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教学有形而无神,影响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价值与魅力发挥。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若是想发挥出汉语言文学教学独特的审美功能,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此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自身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认识,从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出发,在课堂教学之中融入更多的教学活动,从而使汉语言文学课堂焕然一新。在这里笔者列举这样的一个例子,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与学生进行一个飞花令的诗词游戏,“飞花令”本就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风雅爱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飞花令”游戏,不但可以考验学生的诗词掌握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古人的高雅志趣,这是有助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例如在学习苏轼《蝶恋花》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以“花”为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出一个带有“花”字的古诗,这无疑是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而长此以往,学生势必会对汉语言文学有新的认识,从而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二)挖掘审美因素,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美”实在是太多了,诗词美、文化美,连文字都是美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的审美因素也很多,为此教师一定要跳脱出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从汉语言文学中的美出发,让学生从本质上体会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内涵与深意。在这里笔者以这两首送别诗歌教学为例,一首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另外一首是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二首》,同样为送别诗,王维说“西出阳关无故人”,但是高适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这矛盾吗?其实只是诗歌意境与诗人胸怀的不同,这就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种美,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不同哲学看法的一种表达,也是只有汉语言文学才能表达出的一种特有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这种细节美,让学生感知中国文化的韵味与精神,可以从本质上帮助学生提升审美意识。
(三)结合生活元素,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生活元素去进行教学,将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哲学价值理念物化或者外化,这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例如《核舟记》是以小见大、表现出古人强大文字刻画能力的一篇文章,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从生活场景出发,采用一种船头戏的生活表演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苏轼、鲁直、佛印,从而让学生从生活形象出发,将文字描写放大,从而理解文章所描绘出的意境情趣,这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的教学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审美能力。
三、总结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注重对中国文化的保护,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输出,可以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弘扬中华文化,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地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元素的挖掘。
参考文献
[1]宋洋.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才智,2016(4).
[2]顾路路.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6(4).
[3]王文丽.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转型的思考——以铜陵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6(4).
作者:姜志华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教育考试院